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关键字: 热门搜索: 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网站首页 > 科幻小说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462章 来自北方的代表团

    一周后,怀柔科学城。
      
          常浩南站在风洞中心的接待大厅,透过厚厚的观察窗注视着不远处两座巨大的实验设施。
      
          高达二十五米的混凝土结构像一座现代金字塔般巍然矗立,外部覆盖着特殊的消音材料,在阳光下泛着奇特的哑光。从主进气口延伸出的两条导流管道如同巨龙的脊背,蜿蜒消失在远处的山体掩体中——那里是功率相当于一个小型县城的压缩空气储存设施。
      
          JF10和JF14。
      
          这两台能够模拟10马赫以上飞行环境的庞然大物,绝对称得上是世界高超音速研究皇冠上的明珠,也是华夏能在高超音速研发领域后来居上的关键原因之一。
      
          “常总,代表团已经到了,正在接受第一道例行安检。”
      
          助理轻声提醒道。
      
          常浩南点点头,最后看了一眼手中的接待方案。今天这场戏,每个细节都必须完美无缺。
      
          而且,除了演戏以外,他还有另外一项“支线任务”。
      
          俄国人的几种高超音速武器不声不响,但实际进度却比美国人乐观很多。
      
          然而,他们自己还未必知道这一点。
      
          或许可以利用一下这个信息差,试探一下对方的底线。
      
          “请他们进来吧。”
      
          常浩南整理了一下西装领口,脸上换上了专业的微笑。
      
          很快,大门被推开,一行十余人走了进来。
      
          为首的是一位身材高大、留着灰白短发的斯拉夫人,旁边一名华夏随行人员同时在向其介绍着现场的基本情况,当然还有常浩南的身份。
      
          “常院士,你好,我是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叶戈罗夫,俄罗斯机器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的高级工程师。”
      
          对方上前与常浩南握了握手,自我介绍道。
      
          紧接着,又在后面跟了一句:
      
          “很荣幸能够见到你,此行出发之前,我们的总统先生还特地提到过你的名字……”
      
          随着信息流通速度的逐渐增加,常浩南已经不可能像十年前那样轻易地把自己的身份给隐藏起来。
      
          尤其怀柔科学城整体实际上是个半开放的研究设施,只有风洞中心的保密级别尤其之高,他在这里进进出出工作了好几年,不可能一点消息都不往外漏。
      
          现在听到对方这么说,竟然还有点不好意思……
      
          “欢迎来到怀柔科学城,叶戈罗夫先生。”
      
          常浩南很快调整好心态,并问候道:
      
          “久仰大名。”
      
          这倒不是虚情假意的恭维,而是叶戈罗夫曾经在90年代末主持过大名鼎鼎的“冷”系列和“彩虹”系列高超音速验证飞行器的研制和实验任务,在全世界超高速流体动力学领域都是颇为知名的人物。
      
          在高超音速项目规划初期,常浩南确实没少研究对方经手的几个项目。
      
          “请允许我介绍一下JF-10和JF14风洞的基本情况。”
      
          常浩南一边说着一边引导众人走向观察区:
      
          “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最先进的超高速风洞,能够满足最高14马赫、8000K气流总温的飞行环境,完全满足各类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测试需求。”
      
          叶戈罗夫和他的技术团队贴在观察窗前,目不转睛地盯着风洞内部精密的测试段结构。常浩南注意到,当听到“12马赫、7500K气流总温“的条件,几位俄罗斯专家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
      
          TsAGI的风洞并未像美国人一样走入歧途,但受制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断层,模拟条件仍然远远低于眼前的JF14,更重要的是规模要小得多,只能进行1:3或1:4的缩比模型测试。
      
          而实际上,常浩南在透露JF14的性能时仍然有所保留。
      
          “是的,我们的磁悬浮轴承技术和新型冷却系统解决了传统风洞的瓶颈问题。”
      
          他轻描淡写地补充道,仿佛这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技术进步:
      
          “这使得我们可以进行长时间、高精度的气动测试,东风-17的乘波体外形就是在这里完成最终验证的。”
      
          一番话里面半实半虚,反正也没有人能具体验证其中的真伪。
      
          不过,最后这句话是100%保真的。
      
          提到东风-17,房间内的气氛明显变得微妙起来,俄罗斯代表团成员的表情复杂,既有羡慕,又带着一丝不甘。
      
          “我听说贵国也在开发两种高超音速武器?“常浩南适时地问道。
      
          叶戈罗夫点头:
      
          “理论设计已经完成,目前还在风洞阶段改进一些细节,应该很快就会投入测试……”
      
          这当然只是对外的公开说法,实际上受限于风洞能力,“先锋”至少还需要5-6年才能服役,而吸气式的“锆石”则还要更加靠后。
      
          实际上,这也是他在看到东风17之后急着赶往华夏的主要原因——
      
          X51A虽然连续两次失败,但毕竟积累了很多实测数据,技术难度较低的HTV2也已经启动研制多年,眼瞅着自己就要在高超音速武器竞赛中屈居最末,自然心急火燎。
      
          常浩南点点头,装作思考的样子:
      
          “确实,没有足够的风洞测试数据,直接进行实弹测试风险太大。X51A就是前车之鉴。”
      
          “X51A?”
      
          叶戈罗夫心里本来就在想着这东西,现在又被常浩南突然点到,差点绷不住脸上平静的表情:
      
          “常院士对美国的项目也有研究?“
      
          控制室内突然安静下来,常浩南注意到代表团中的军方代表明显竖起了耳朵:
      
          “学术交流而已。”
      
          常浩南故意做出一个“说漏嘴“的尴尬表情,然后压低声音:
      
          “不过既然提到了……根据我们的分析,X51A在乘波体压缩气流的计算方法上存在缺陷。”
      
          叶戈罗夫的眼睛瞪得更大了:
      
          “这……这难道不应该最核心的技术机密?“
      
          “气动力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常浩南耸耸肩,装作赶紧找补的样子:
      
          “通过两次失败试飞的部分特征,结合我们自己的理论模型,逆向推导出问题所在并不困难。简单来说,他们在处理激波-边界层干扰时使用了错误的湍流模型,导致在弹道末端转入俯冲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纵向失稳。”
      
          这番专业术语密集的解释让非技术背景的代表团成员一脸茫然,但叶戈罗夫和其他几位专家却明显受到了震动。
      
          稍微靠后的位置,一名年轻技术人员压低声音,向旁边的列昂尼德·列别杰夫教授询问:
      
          “这种事情……真能通过理论模型逆向推导出来?”
      
          列别杰夫几乎不假思索地摇头:
      
          “当然不可能,除非他们得到了X51的……”
      
          老人突然意识到失言,瞄了一眼身后几个来自经济与贸易部的成员,硬生生把“设计图纸“几个字咽了回去。
      
          而在队列最前面,叶戈罗夫则继续问道:
      
          “您是说……即使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正常,X51A也无法稳定飞行?”
      
          “你当然可以这么理解。”
      
          常浩南肯定地回答道:
      
          “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X51A在硬件层面其实没有太大问题,只要对方能够通过多次测试找出问题的关节所在,就能很快扭转前两次测试失败的不利局面……”
      
          这当然是纯粹的烟雾弹,只不过,叶戈罗夫却对此深有共鸣——
      
          他们正在研发的下一代潜射弹道导弹RSM-56的情况就与之类似,前面十几次试射的成绩可谓惨不忍睹,但在修改了一部分控制逻辑之后,就马上实现了连续多次试射成功。
      
          相比于硬件缺陷,软件系统的特征正是如此。
      
          有可能十年也解决不了问题,也有可能下一秒就万事大吉。
      
          接下来的参观中,尽管叶戈罗夫显然还沉浸在刚才关于X51A的惊人信息中,几次试图拉回话题,但常浩南却表示华夏方面在高超音速研究领域目前不需要外部支持,并将话题引向双方可能的合作领域,特别是俄罗斯在核燃料循环与核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优势。
      
          这里面的意思,几乎可以说是明示了。
      
          “我不是核工业领域的专家,没办法直接确定什么。”
      
          叶戈罗夫表态道:
      
          “但我在回国之后会第一时间把这一消息汇报上去,想必原子能公司会很愿意加入进来,进一步拓展在亚洲的市场……”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771条记录; 当前1552页/共1771页   

[首页]  [1545]   [1546]   [1547]   [1548]   [1549]   [1550]   [1551]   1552   [1553]   [1554]   [1555]   [1556]   [1557]   [1558]   [1559]    [尾页]


第1462章 来自北方的代表团_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在线阅读_十月廿二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538 t:219-21742]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b46e5 大小:8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