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节
曹彬接见,问明来意之后,派人护送他渡过长江,以敌国使臣的身份进入了开封。开封城里即刻气氛紧张,不为别的,徐铉博学强辩之名,实在是骇人听闻。但要强调的是,徐铉这时已经抱定了必死之心,他真的是要为李煜扭转乾坤。
来之前,李煜曾对他说――你既然要去,我立即就命令朱令贇按兵不动,不让他再来救金陵了。(汝既行,即当止上江援兵)
徐铉不解,问为什么。
李煜长叹一声――我派你去求和,但又召救兵,你不就危险了吗?(方求和而复召兵,汝岂不危?)
徐铉缓缓摇头――陛下,请把臣置之度外,该怎么办还要怎么办。(当置臣于度外耳)
李煜当时就哭了,什么是忠臣?这难道还不是忠臣吗?但是局势危急,李煜只能忍痛让徐铉去冒险。为了成算,他又写了十几张纸的私人信件给赵匡胤,让一个叫周惟简的亲信道士藏好,这才让他们启程。
开封城到了,徐铉立即求见,然后马上就有人警告赵匡胤,对徐铉不能大意,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宜有以待之),赵匡胤却哈哈一笑,说――只管把他叫上来,其它的你们都不懂。(第去,非尔所知也)
徐铉上殿,他在当时宋朝最神圣庄严的地方,抬着头,声音响亮(仰而大言)地说出江南所有人的愤怨――“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
宋廷震惊,这话很平常吗?不,这正中赵匡胤的要害。谁都知道,赵匡胤每次出兵都要有理由、有根据,不是由对方请求他出兵(荆湖),就是他被迫还击(后蜀、南汉),从来都没有不讲道理,上门欺负别人的时候。而这次征南唐,最冠冕堂皇最官方的理由也不过就是李煜“倔强不朝”,这无论如何都太勉强。
但是从来都没有人敢对赵匡胤说什么,可现在徐铉居然上来就揭赵匡胤的底牌,从根儿上让赵匡胤原形毕露。
人人都在看着宋朝的皇帝,赵匡胤这时可以有多种选择。他可以当场大怒,无论是胖揍徐铉一顿,还是把他轰下殿去,都很容易而且正当,毕竟徐铉以求和的身份,却说了指责批评的话,其实就算杀了他又能怎样?胜利者不受任何指责!
但是赵匡胤却没生气,他很从容地叫徐铉走近些(帝徐召升殿),让他有话尽管说完。
徐铉更加气愤,南唐多年来种种委曲求全的事涌上心头,让他脱口而出――李煜事俸陛下,就像儿子对父亲那样孝顺,有过什么过失吗?你凭什么派兵征伐?(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之后他反复论说,慷慨激昂,史称达到了“数百言”之多。但是很不幸,迅速进入辩论状态中的徐铉忘了自己从最开始时就走进了死胡同,留下了致命的破绽。
等到他终于告一段落之后,赵匡胤只平淡地回答了他一句话――你说我和李煜就像父亲和儿子,那好,你说父亲和儿子能分开住吗?(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
徐铉一下子愣住了,他脑子里电光火石一般地闪过一条无论如何都再没法辩驳的“真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所有儒家弟子必须永远遵从的天地立心之本!
还有什么能说呢?赵-匡-胤……算你狠!徐铉无比痛恨自己,没想到自己满腹的经纶,竟意外地败给了这个出身行伍,一肚子草苞的强盗皇帝!
但是说什么都晚了,在他的难堪中,道士周惟简拿出了李煜亲笔写的信件,呈给赵匡胤,这是最后的努力了。让人欣慰的是,赵匡胤当场看信,但看完后说出的话让徐铉加倍的愤怒。
赵匡胤说――你们国主所说的话,我看不懂。(尔主所言,我亦不晓也)
还能再说什么?徐铉一行人至此已经彻底失败,而且无话可说。因为赵匡胤从始至终,居然还是那么的宽仁大度,胸襟似海,让你找不到他半点的不是,你所能做的,就只有郁闷至死。
日期:2008-1-14 17:22:52
连载(215)
徐铉失败了,金陵、南唐还有李煜的命运就全都维系在一个人的手里了――湖口大营,朱令贇。那是江南战局最后的一点点变数,毕竟那里还有南唐的10万大军。
公元974年10月的中旬,也就是徐铉终于满腔愤怒地离开开封之后,朱令贇再也没有了选择,局势要求他无论如何都必须出兵了。
朱令贇倾寨而出,再不回顾,什么后路或者伏兵他都不在乎了。史称他集结了所有力量,对外宣称有15万之众,然后让士兵们坐上能容纳千人的超大战舰,以及长百余丈的大木筏,顺流东下,直扑采石矶。他的战略还是先利用南唐水军的优势,拦腰切断宋军的进退之路,然后再顺江而下,直抵金陵,去拯救他的陛下。
这个计划很老套,真的不新鲜了。但历史证明,这正中宋军的要害,其实战争中南唐人一次又一次地瞄准了浮桥就说明了问题,这的确就是宋军的命门――无论是进退,还是必须的给养,都必须通过这座浮桥来实现。所以这就是南唐之战的关键,得浮桥者得胜利!
宋朝方面,一直屯驻于独树口(今安徽安庆附近)的西路军主将王明,马上就发现了朱令贇的动向。王明立即上报,要求调集重兵拦截朱令贇。而这个消息直接惊动了赵匡胤本人。
赵匡胤亲自批示――调兵来不及了,但必须得拦住。否则湖口之兵朝夕之间抵达金陵,则我军必解金陵之围!
之后赵匡胤安静地坐在开封皇宫里,沉默了很久,然后传令给王明,要王明在朱令贇进兵必经之路的江面洲浦之间竖立桅杆形状的长木作为疑兵。他打赌,生性谨慎又多疑的朱令贇一定会上当。果然,朱令贇迟疑了,人没法违背自己的本性,就算抱着必死之心出击,朱令贇还是在一片林立无边的“桅杆”前选择了稳妥。他停了下来,开始了小心观察。
而就在他的观察中,曹彬赢得了千金难买的时间,他派出了部将刘遇率战舰增援王明。时间很快就到了当月的21日,在这一天,王明和刘遇汇合了,他们一刻都没耽搁,立即就向刚刚到达了皖口(今安徽安庆西南,皖水入江口)的朱令贇发起了攻击。
战斗刚开始,朱令贇就感觉到了凶险。不为别的,他的强处已经变成了他的致命伤――超级巨大的战舰,尤其是他的座舰,史称舰有十余重,也就是说是楼船,已经达到了十几层的楼船。甚至连他们的木筏都有百余丈,就是说有300多米长……可是再看看航道,这时正是十月份,冬季水涸,船行缓慢,船越大操纵就越艰难,就算是在长江也不可能违反自然规律!
但是朱令贇不愧是南唐数一数二的水军名将,他当机立断,不再用常规的水军战术。当时他在偏西南,宋军偏东北,初冬的天气里罕见地吹着强劲的南风,朱令贇突然命令把大量的桐油倒进江里,然后纵火点燃,顿时一片火海向北漂去,把宋军淹没,史称“遇军不能支”。
但是谁能想到,胜利的天平刚刚向南唐稍微地倾斜,命运就再次残酷地捉弄了江南人。风向突然变了,南风猛地变成了北风,剧烈的变向让朱令贇措手不及,熊熊的火焰一下子就把他和南唐水军彻底包围……下面的事就不必再多说了,南唐水军的船越大,可烧的东西就越多,火势就相应地越大。
南唐的湖口水军就这样全军覆没,朱令贇指天斥地,愤怨无及,最后投火自尽。至此,李煜最后的一点希望也破灭了,史称“金陵独恃此援,由是孤城愈危蹙矣。”
连载(216)
朱令贇全军覆没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无论是开封还是金陵,都因为这个消息而变得安静。谁都清楚了,大局己定,南唐就连理论上的反抗都不可能了。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014条记录; 当前103页/共1014页
[首页]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