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关键字: 热门搜索: 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第363节

日期:2009-06-02 17:23:59
      
        连载(903)
        吕夷简突然倒台,其突然性和干脆性没有半点回旋的余地,一倒到底。先说经过。他是病倒的,最先发病时是在宋朝最正规的场合里。
        年底有大朝会,十二月的某一天,所有朝臣向皇帝报到,吕夷简以首相身份押班进朝,引领百官向赵祯行礼。按说这是他做了10多年的事了,老宰相就算凭着记忆惯性,都能搞出个三跪九叩来,但这次他居然只跪了两次,就突然站了起来。
      
        满殿朝臣仍然伏身低首,他独立在人群中央。真是露大脸了。
        这一年他64岁了,政务繁忙,再加上他还喜欢加班加点地修理些同僚、后辈,日子真的很累啊,可是没人体谅他这一点。宋朝的礼仪是中国封建社会里最全面最精细的时段,比草创期的汉朝、宽宏也带有胡风的唐朝、酷厉琐碎的明朝,以及一片奴才、主子、请安的清朝都要讲究,金殿上咳嗽一声都是罪,宰相们吵句嘴就同时罢免,何况是在大礼仪上失态?
        御史台、知谏院立即行动了起来,就算吕夷简在这两个部门里有再多的亲信都没有用。尤其是民间的力量都被发动了起来,对于这次失态,一个进京赶考的考生这样说:“吕公作宰相很长时间了,大朝会上失态,不是什么失误,而是天夺其魄,他快死了。”
        一语成谶,没过几天,吕夷简就中风了。中风,就是现代的脑溢血或者脑血栓的古代统称。吕夷简的症状不是很重,只是右臂抬不起来。接下来的事,就是皇帝的怜惜,和群臣的愤怒。
        仁宗是个恋旧的人,他连休掉的老婆都怀念,何况对这位保护过自己生母名位的恩人呢?他亲笔写了诏书,拜吕夷简为司空,平章军国大事,让他安心养病,三五天入朝一次就可以。而且上殿之后,还有座位。这些都除外,仁宗还剪下了自己的胡须,派人送到吕夷简的府上。
      
        ——爱卿,古人说须发可以治病,我剪下来赐给你,希望你能好起来。
        连载(904)
        朝臣们却不管这些,吕夷简你一生中耍尽手腕,让太多的人灰头土脸,记得吗?连堂堂的皇后都被你害死。想不到你也有今天!
        从第二年的元月开始,就展开了对吕夷简的围剿,京城内外的官员一起动手,太多了,没法细说,只挑出两个最有力度,最典型来介绍。一个是京官,新任知谏院的长官蔡襄;一个是陕西路转运使,相当于省长的孙沔。
        孙沔先出面,他把范仲淹当年弹劾吕夷简的奏章升级了,吕夷简不仅是汉代的张禹,更是唐朝的奸相李林甫,自从他当政之后,宋朝就像唐玄宗时的唐朝一样,奸邪成群,外侮逼近,辽国和西夏都欺负到了家门口,国势从来没有这样狼狈过,吕夷简要为这些负责!
        蔡襄是大才子,他的奏章要比孙沔全面细致得多。当吕夷简在病中看到孙沔的奏章时,他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孙元规药石之言,但恨迟闻十年尔。”他没介意,至少在表面上显出了宰相长者的宽宏气量。但面对蔡襄的指责,他彻底沉默。
        因为那太狠辣致命了。
        蔡襄说,宋朝西北边疆的失败、国家的积弱、政府的涣散无能,都要由吕夷简负责。都是他“谋身忘公”、“但为私计”,20多年以来,凡是仗义执言的,像孔道铺、范仲淹、杨偕、孙沔、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不是贬官外放,就是压制不用,搞得满朝文武都是一些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废物,所以一但与辽国、西夏较劲,国家只能失败。
        这是把吕夷简定性为祸国殃民的大奸臣了。换谁能受得了呢?面对这样的局面,尤其是不争气的身体,吕夷简只好请求辞职,不论皇帝怎样挽留,他都不再上班。直到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九月十日,他死在了郑州。
        那时,距他生病下野,己经过去了将近两年,刚好是宋朝和西夏正式约和的日子。而名传后世的庆历改革也即将开始。
        他的死,似乎是为了一个时代让开了道路。让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人能大展鸿图,做出那些似是而非的“功业”。那么,他的死,就是个好事了?相对于宋朝的国政,和民生来说?
      
        好像是,毕竟人类的进步,就取决于改新。但仔细想,他死得仍然不是时候,因为至少范仲淹还没有做好准备,三百年间第一人的人生缺陷,就在于接班得太突然,太快了。
        但那是后话,在吕夷简这位一代名相谢幕的时候,还是应该先点评一下他的人生。
      日期:2009-06-03 17:22:17
      
        连载(905)
        分析一个人,要看他做过哪些事。吕夷简作为帝国首相,这么多年除了维持帝国的政务正常运行之外,比较知名的,就是保住了赵祯亲妈的名位,以及支持赵祯痛打干扰他休掉老婆的君子们。
        一保一贬,层次分明,重心都集中在一个点上。就是对皇帝,且只对皇帝一个人忠心。
        从宏观角度来看,这都是私事,与国家政务无关。有关的,就只剩下了西北战争时期起用并支持了宿敌范仲淹等人。这就很有些放弃私斗,一心为公的心胸了。公平地讲,这是他的人生亮点,不管内里原因是什么,比如从他难为富弼出使,以国家利益为代价报复政敌方式上,很难相信他完全出于一片好心。也得承认,这对国家有好处。
        三件好事,对于执政过20年的元老首相来说,够吗?足以涵盖评价他的一生吗?我们还得看一看,他日常的工作作风是怎样的。就从他离职之前的一件事说起。
        那是在庆历二年,1042年定川砦之战的前夕,枢密副使任布丢官了,被外放到河阳。任布这个人没什么大名气,进入两府纯粹是资格熬到了,并且性格非常好,从来不多说话找麻烦。但有一点,少言寡语的人往往脾气更大,性子更倔,任布就是这样,他谁都不惹,唯独讨厌吕夷简。
        好几次和吕夷简唱对台戏之后,吕首相生气了,决定搞掉他。用什么办法,就很挠头,因为任布不犯错误,你找不着人家毛病。但别急,吕夷简能。他打听到任布的儿子是个妙人,特点就是“狂”、“愚”。胆子又大性子又蠢。
        办法来了,先升任布儿子的官,非常显赫,进入了知谏院。这下子任儿子如鱼得水,终于可以想扁就扁谁了!他第一个目标就是……他老子。说他爸爸没才华。
        估计这娃是真有病,而且平时狂妄成灾,觉得自己是外星人下凡,可他老爸却从没拿他当事。于是,确定他老爸没才华。
      
        这样的奏章上缴两府,结局只能有一个——被他老爸发现。任布这个气啊,怎么会生出这种儿子呢?家丑不可外扬,他把信私下里藏起来了。但事情没完,吕夷简再接再厉,继续向任儿子撮火,有人藏了你的奏章,成心让皇帝看不见。
        任儿子大怒,再次上书,一定要查出是谁敢坏他的好事!于是,就查出来了……任布下野。至于精彩绝伦,疑拟非人类的任儿子嘛,还在京城里等着升官呢。结果死得更惨,吕夷简所控制的台、谏官员以人伦大义都泯灭的不孝罪,把他彻底打压。
        连子不言父之过都不懂,你还出来做什么官!
        连载(906)
        那么唆使人家父子不和的人又是什么品德呢?明知道对方是傻子,还教唆去砍自己的老爸,这样的人品,算不算卑鄙无耻呢?
        吕夷简就这样的德性。
        所以说,可以笼统地先下个定义,这个人,是一个没有完全忘公的坏人,一个不太善良的好人。他使的招数阴损,心胸也不广阔,一个个政敌都被他这样打压下去,拉帮结派,让宋朝的上层官场死气沉沉,可以归纳为奸邪。但是与后来的蔡京、秦桧还是大有区别。
        他在重大国家上不含糊,知道用谁会对国家民族有利。
        说到这里,似乎可以盖棺定论了。但是仍然不够,作为宋仁宗一朝的代表性人物,怎么可以只分析表面,不深挖内层呢?吕夷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历史上有段对话,可以真切地表现出他的心理内在。那是他和范仲淹两人私下里纵论天下人物。说到了操守名节时,吕夷简冷笑着摇头,“我见过的人物太多了,现实世界里,根本就没有操守二字。”
        范仲淹长叹一声,非常无奈。“天下确有这样的人,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以这种想法待天下士人,难怪操守之士不来。”
        一句道破天机,吕夷简眼中,根本就没有好人君子。所谓“小人眼中,天下无一人不是小人;君子眼中,天下滔滔,无一不是君子。”他根本没那个德量,更不敢去相信除自己以外的人,用手段去制约,用诡计去迎合,不像范仲淹那样,以风骨服人,以道理取胜。
      
        这是吕夷简的短处,相应的,史学界也认为这是范仲淹的长处。但小心,做人,和为政是两码事。吕夷简因为小心和使诈,他屹立官场40余年不倒。而范仲淹的庆历改革失败,也要从他的信人,胸襟过于广大上去找原因。
        最后要探讨的,是吕夷简之死对宋朝国政走向的影响。他死早了,他是一个完美的大管家,是皇帝与群臣们之间的勾通桥梁,他死在了西夏战争的尾声阶段,宋朝之前的国政问题都暴露了出来,问题太多了,真的是他所引领的政府无能,才导致的这样。
        如果他不死,以他老辣沉稳的作风,和熟悉政务的水平,就算不能把问题都解决,至少在解决问题时不会慌乱,不会有庆历改革时闹出的党争!
        可是他死了,一下子就把赵祯和范仲淹推上了前台,逼着这两个人来解决积压了20多年的,遍及朝野每个角落的大问题。这对皇帝和范仲淹来说,都是破天荒的头一次,他们都有危机感,都有改革热情,但也都没有准备好。
      
        有太多的事,都是匆忙发生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014条记录; 当前363页/共1014页   

[首页]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尾页]


第363节_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在线阅读_高天流云A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104 t:219-13248]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c9632 大小:8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