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节
日期:2010-07-03 17:25:01
连载(1459)
高滔滔死后的一个多月是宋朝近10年以来最安静的日子,没有争斗,没有诬陷,没有黑名单和派系,笼罩在开封城上的政治空气是透明色的。
久违的清新宁静终于又出现了,这在仁宗去世之后,已经有近30年没有过了。多么美好的日子,最后还是被旧党人打破了。
吕陶和范祖禹,这两位神仙哥长篇累犊地写了好几篇奏章,表达了他们很急很焦虑的心情,至于原因,只是因为小皇帝太安静了。
吕陶的奏章里说,皇帝你好,这一个多月里你都在想什么呢?估计你啥也想不清,所以我指出两点。一,不管你要起用谁,要做哪些事,都要从国家利益出发去考虑;二,关于伟大的故太皇太后,她是我们完美无瑕的太阳,哪怕陨落了,也不能怀疑她曾有的光辉。我建议你向仁宗皇帝学习,当年刘太后去世后,他下令不许任何人议论天圣年间的是非,保证了朝局的安稳,更维护了刘太后的尊严。
同时也造就了仁宗自己的孝子之名。这才是你应该所思所想所要做的事。
奏章送进去了,哲宗继续安静。
吕陶们先是迷惑后是愤怒,这个破小孩儿变坏了,开始不听话了!这还了得?范兄,请你接着上,不服就整服他。
范祖禹刚想出手,局势有了新变化。哲宗颁布了他亲政以来的第一条命令,给6个内侍复官。范祖禹立即抓住了新重点,奏章就拿这件事说起。他说,皇帝你好,你现在亲政一个多月了,天下人都看着你,你没有施行一个善政,没访察一个贤人,却给身边的太监升官,这会让天下人说你闲话的,能不能注意点?
哲宗仍然保持安静。
范祖禹火了,没回答是吧,我要求追回任命太监的诏书。
哲宗还是安静。
范祖禹决心顶到底,他要求面谏,和皇帝当面说清楚。
连载(1460)
这次哲宗同意了,给了范祖禹当面说话的机会。范祖禹不愧是位在斗争中幸存的精英分子,见面之后他立即把太监扔到了一边,说起了整个旧党集团达成共识一致关心的问题。
怎样打压新党集团,防备一切有可能出现的危险。
范祖禹发挥自己宋朝公认的唐史第一大家、还活着的人中第一历史大宗师的功力,全面回忆从熙宁变法到元丰改制这15年里发生的每一件事,论述从王安石到蔡确、章惇每一个变法派高层的奸诈本性。长篇大论精彩纷呈,说了好半天,发现哲宗仍然还是安静。
时间到,他只好告退走人。总不能拎起哲宗的领子,命令皇帝一起高喊变法派该死吧。
消息传开,旧党一片茫然,小皇帝到底在搞什么?这样安静,实在让人心惊肉跳。不过也很可能什么都没搞,因为他和高太皇太后在世时一样嘛,一、直、很、安、静……安静中有的人变得松泄,有的人开始收拾行李,准备闪人。
在斗争中幸存的人都有独特的预感,尤其是那些被斗争的人,比如苏轼,他感觉到危险在一步步地逼近。
他的预感对了,不久之后,哲宗全面开始对章惇、吕惠卿、曾布等新党人复官。复官,并不是一下子恢复到原来的官职,而是一点点的向上升,从闲散的、只有工资没有权力的“宫观”职,比如章惇这时是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只是主持了一个道观。
从这个基础上升起,给一点点的小实权。
只是这种程度的升职,苏轼立即决定撤退。他写了辞职信,主动要求外放。哲宗同意了,在临走前苏轼写了一份奏章,这份奏章在历史里很有名,因为历代公认,苏轼当时说得太理智太耐心太切实了。
里面说,“……陛下圣智绝人,春秋鼎盛,臣愿虚心循理,一切未有所为,默观庶事之利害,与群臣之邪正。以三年为期,俟得其实,然后应物而作,使既作之后,天下无恨,陛下亦无悔。”
换成普通话,他说,皇帝你是超级天才,年龄处在最好的阶段。臣希望你放弃高傲遵循道理,在什么都没有去做之前,先静静地观察事情的发展、臣子们的心性。要观察三年,等你看得清楚,心里有底,然后再找个好机会开展工作。这样,你做了之后,天下苍生才不会产生怨恨,你自己也不会后悔。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014条记录; 当前581页/共1014页
[首页]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