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节
日期:2011-04-16 17:21:57
连载(1825)
国运在这里拐弯,如果赵构能一直留在宗泽的身边,那么哪怕以后的事仍然会发生,由于宗泽的坚持,某些事情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而相州……相州的知州名叫汪伯彦。
回到开封城,两河尽失,黄河失险,河南大地上一马平川,再没有半点的阻碍。到这地步,宋朝当局终于知道后果严重了。赵桓紧急做了一些部署,比如集中城内的守军,点人数是7万左右,每1万人为一军,分成5军,派到四面城墙上去守备。
剩下的由姚友仲、辛兴宗率领,作为预备队。怕军力不足,又在城里公开召募,于是市井无赖光棍混混们都成了保家卫国的人。
另外,赵桓征召天下兵马勤王,命令刚刚撤回去的张叔夜们再快马加鞭地回来;之后他努力回忆上一次东京保卫战是怎么成功的,想来想去,他终于想起了一个人,派专人用最快的速度去找,一定要找到!
李纲。
找李纲可不容易,当初他被挤出开封时,是去河东、河北当宣抚使,相当于战区总司令,名头比天都大。可这时嘛,他已经在长沙了。
这个过程很跳跃,怎么发生的呢,他先是到两河去当官,发现被架空,一怒之下主动辞职,宋朝同意了,批准的同时给了他8个字的评语:“专主战议,丧师费财。”也就是说,他一心一意地搞抗战,打了败仗,浪费了钱财。
宋朝,你还能再无耻一些吗?!
有了这个评价,李纲想辞职是别想了,必须先受罚。他被贬职到建昌军(今江西省南城)安置,没几天,宋朝觉得太便宜他了,又贬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到长江边上去喝风。当金军压境,赵桓再次想起他时,他被省内调整,贬到了长沙附近。
这个距离,除非是空运,要不李纲无论如何也赶不到位,哪怕是赵桓开出了资政殿大学士、开封市长的职位也没用。
连载(1826)
李纲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可近处也有救星,赵桓想起了前几天才分手的九弟赵构。谁说开封城的信息更新慢,谁说金军控制了占领区,宋朝人寸步难行?
赵桓简直随时掌握着周边的每一个动向,赵构到了相州他都知道。他任命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陈遘为元帅,宗泽、汪伯彦为副元帅,要这一大堆的元帅火速带兵救援京师。
这些头衔扔出去之后,赵桓的全部准备工作完成了,赵构的第一个罪名也成立了。他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了,有这个职务,天下的安危都得由他来负责,最起码的开封城,眼前的第二次东京保卫战要由他来搞定。
搞不定,就是失职、无耻、无能!
但是,请问这位大元帅有啥兵力呢,首先一点,整个河南大地上,也就是当时的京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京东西路、京东东路等地方,除了开封城这一小块之外,自从有宋朝以来170多年里,就从来没有过什么军队。
军队除了在京城,就都在边疆,尤其是这时分天下23路为4道,各道独自为政,这一大堆的制约之后,这位崭新出炉的大元帅阁下,他手里能有些什么?!
再次回到开封城。
上面这些做完之后两天,公元1126年,宋靖康元年的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军杀到开封城下,来的人不是完颜宗翰的西路军,是完颜宗望的东路军。
二太子的动力大,每次都跑第一。
金军临城,赵桓坐不住了,他带着全体宰执人员上城头,一来观敌略阵,二来鼓舞士气。大人物出镜,效果真的非同凡响,城墙上的守军、助战的百姓们沸腾了,他们拿起武器冲向了皇帝……身边的首相唐恪。就是这个不知所谓的败类,竟然下令天下兵马不许勤王,让堂堂京城变成了孤岛。
宰了他!
军民的反应吓坏了赵桓们,主角唐恪反应迅速,他抓过来一匹马,以高龄文官罕见的敏捷跳上马背冲下了城头,消失在广阔的京城街道里。
每个人都明白,唐恪的末日到了,首相必须换人。赵桓任命何栗为首相,由他和同知枢密院使孙傅一起想法子守城。
这时他万万料不到,世界上谁也没法料到,啥事都错没一件事做对的赵桓先生做出了这辈子最操蛋的一次错误决定,历史证明,他错到死了。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014条记录; 当前739页/共1014页
[首页]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