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节
日期:2012-05-1417:13:02
连载(2307)
相比于治国,善行不过是小德。完颜雍在大的方向上把握得更加精当。主要体现在两两方面,一,经济向汉族靠拢。
女真人自立国起,直到完颜雍南侵失败,一直处于半奴隶半封建制的低端时代。只知道烧杀掠夺,至于抢到手之后怎样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他们一概不知。这就导致了他们总觉得吃不饱,总想着再去抢,而不是像当年赵匡胤立国时那样,宁可放慢了脚步,也要得一地繁华一地,让经济民生迅速升腾。
完颜雍有见识,他通检推排,平均赋税差役逐渐削夺女真贵族的特权,像宋律一样把全国百姓分成若干等级,按级服役。
二,精神内核女真化。
这个问题很有时代特色,不止发生在南宋时代的金国,在明末清初时也一样出现。即女真人总会迅速地腐朽。
清初时八旗子弟席卷天下,创立大一统国家,可成功后不久就堕落成了一堆只知花天酒地吹牛皮的废物。从康熙晚期到乾隆中期,这些人别说披甲执锐上战场,就连戏台上演戏杀人,一刀砍下个假人头顺带着喷出来一腔的鸡血,都会吓得他们台下一片惊呼。别的方面,连衡量一个种族存在与否的最大标准——民族语言,都不会说了。
历史是个大轮回,这些问题早在金国的完颜雍时期就出现了。完颜雍本人的太子都不知道女真风俗,宗室亲王们不能用本族语言交流,女真人除了梳着一条大辫子之外,已经找不出和汉人的区别。
完颜雍下令设立女真学,选金国贵族子弟三千人入学,设女真进士科,颁行女真文译本的五经、诸子,与汉文儒生并列成两个对立体系。
禁止将女真姓改为汉姓,如完颜氏改姓王等,禁止侍卫讲汉语,禁止女真人穿汉服,如果发现,重者处死,轻的取消世袭的女真爵位。
连载(2308)
别的方面,完颜雍也取得了重大发展,比如榷场。宋、金国境线上再不像从前一样,只有一个每年交接岁币的区域,而是在广阔的大地,从东方海岸线附近的泗州(今江苏盱眙北)、寿州(今安徽凤台)直到西北的凤翔(今陕西凤翔)、秦州(今甘肃天水)、洮州(今甘肃临潭),都是两国贸易的窗口。
此外密州胶西县(今山东胶县)则是宋金海上贸易的平台。
这些地方的交易极大地提高着女真人的生活水准,基本上不用打仗一样可以得到美妙的东西,若不然,他们抢来的金银钱币算什么呢,不过是废铁。
当然,这也走上了当年辽国的老路,辛辛苦苦打仗赢回来的岁币都在榷场上流回了宋朝,宋金之间,每年金国用来买茶叶的钱就达到了30万白银之上。
很无奈,可是东边吃亏西边补。金国还有与西夏的榷场,与更北方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的榷场。在这两块地方女真人继续扮演原始形象,输打赢要欺行霸市。
收获很大~~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完颜雍始终稳定,对内政策始终如一,对外更是滴水不漏,哪怕南宋方面几次处心积虑下圈套,也被他化解到波澜不惊。
这种稳定一直持续了近30年。
让人发指的是,直到这人临去世前还在说,“趁我还健康,有政令未完善的,法令不统一的,都应该提出来,修改订正,我不会懈怠的。”
完颜雍让人绝望,在长江的南岸,赵眘像是面对着一团软绵绵的空气,他每一次发力想击碎些什么,都发觉打空了,造不成任何的后果。
完颜雍带动着、强迫着当时所有的人一起跟他过和平稳定的生活,于官场而言,尤其是针对南宋,这扼杀了宋人很多的梦想,而于百姓而言,无论是金国的还是南宋的,都会很庆幸,因为平安。终完颜雍一世,战争再也没有爆发过。
完颜雍,庙号世宗,在位29年,“……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原故,知吏治得失。南北讲和,与民休息,孜孜求治,得为君之道,上下相安,家给人足。”
时称“小尧舜”。
日期:2012-05-1517:05:19
连载(2309)
金国怎样好,隔江望去,总应了一句老话——“隔岸看风景,总是那边好。”所以不管完颜雍做出了怎样的成绩,赵眘是不服的,稍有理智的宋人也都不服。
因为皇权的力度。
完颜雍在北方一言九鼎,言出法随,从没有任何人敢于打折扣。在这一点上,几乎古往今来所有的汉人皇帝都达不到。
以秦皇之威酷,得焚书坑儒之后才威加海内;李世民虽强,也总有人不断地叽叽歪歪,比如魏征;赵匡胤就更不用说了,被各种人以各种方式抵制。
汉民族可以自诩为是佳话,可对比就会知道,只有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独裁者,才会让政府运转顺畅,如臂使指。
至少在封建时代是这样。
隆兴和议之后,赵眘在国外是侄皇帝,在国内是儿皇帝,放眼望去,几乎到处都是阿猫阿狗,每一只都敢跳出来吠唁几声。
可现实又不容许赵眘什么都不做,客观地讲,赵构留给他的江山,比完颜亮留给完颜雍的烂摊子还要垃圾,几乎综合了已经的全部政府危机。
先是吏治腐败。
在临安城内,顶级高官们整天无所事事,在办公桌上越积越多的文件哪怕真的堆成了山,他们也视而不见。因为要办工的话,会被人看不起的。
那是繁琐、具象、低级的表现。
在外地,各级官吏们只干两件事。钻营投机,以便升职;巧立赋税强求豪夺,以便贿赂。其它的,举个例子看情况。
某一年夏天,两淮大旱蝗虫成灾。注意,这两点加在一起,不仅让人类活不下去,连虫子们也受不了。夏季本就没多少庄稼,蝗虫们扑天盖地找食吃,结果灾情严重的地方一根草杆都看不着,于是成片的虫子只能委屈地抱住各种干枯的枝条去死。
这让当地的官员们喜出望外,一个叫姚岳的动作最快,他兴冲冲地写奏章报告赵眘,说蝗虫自淮北以来,皆抱草木自死。这是千古未有之嘉瑞,足见陛下治国有方,感动上苍,感动大地,感动鬼神……必须隆重地庆贺一番,并载入史册纪念。
连载(2310)
赵眘成批量地拥有这种臣子,是多么的让人羡慕啊。而更加可喜的是,这种官员的规模每时每刻都在迅猛地增长中。
在京官员,参照伟大的仁宗朝是不满2000人,北宋末期赵佶时代最多时不超过2700人,而这时临安城里是近4000人。
这还只是在职的,各种候补官员保持在8000人左右,时刻准备着加入公务员队伍。
地方官员的数量无法统计,只是浙东路7个州的不完全统计,在册官员就达到了临安城的总和。可以想像,整个长江以南,会是个怎样的官本位世界。
在这些基数上,官员的数量还在失控地增加着,每三年一次的科考人数比北宋时更多,最多时达500人。这之外荫补、任子等恩典更是每个官吏乘以5,即可以有5个子孙后代可以得到名额。这还只是少的,官员们本着无私的爱国精神,还可以随时向朝廷推荐不计数量的“白身人”,即没功名没资料没出身的平民百姓。
这些人的工资是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数字。
史禄,北宋初全年不过150万缗,平均每月12.5万缗;神宗时每月增至36万缗;赵构的绍兴时代增至每月80万缗,轮到赵眘是每月120万缗。
地盘缩水了,土地变小了,官员反而增加了,工资变得膨胀了!而这还只是基本工资,不包括各种各样超级丰厚的封赏。
至于军队,就变得更加的离谱,篇幅所限不多赘述,只提一点,号称兵强马壮的四川宣抚司统兵7万余,各级将官达到17700人,平均每个军官领的兵不到4个!
而军费的支出则是另一番景象,淮西诸军费用1100万缗,湖广诸军960余万缗,淮东诸军700余万缗,四川最多,每年支出达3000—4000万缗。
总计大约5760—6760万缗。
终赵眘一朝,国库岁入最多的一年是6530万缗。
这样的江山,怎是个了局?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014条记录; 当前916页/共1014页
[首页]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