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关键字: 热门搜索: 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128节

日期:2010-03-22 19:45:00
      
        56出师北伐
        魏文帝曹丕在位只有短短短的八年。他将帝位传给了儿子曹睿,以曹真、陈群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曹睿即位后,司马懿一片忠心,发现雍州、凉州无人把守,立即请命去镇守西凉。司马懿绝不会想到,这个赤诚之举,竟然差一点给自己以及整个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诸葛亮平蛮刚回,得知这个消息后,不顾兵马劳顿,当即决定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急于北伐吗?难道真的仅仅是为了完成先帝重托吗?刘备临死之际确实说过自己“本想和大家一起同灭曹贼,共扶汉室”,现在只有请诸葛亮好好辅佐刘禅了。这当然是诸葛亮要兴兵的一个原因。但绝不是全部。
        驱动诸葛亮做出这个决定的还有其他两个因素:承诺压力和中年危机。
        诸葛亮出山前自比管乐,此后又屡屡放言“管乐不过是亮小可之比也”。而名士司马徽等也十分推崇他,说什么“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还说什么只有姜子牙张良才可以比得上他。凡此种种,等于构成了一个公开的承诺。而诸葛亮的这个承诺的广为人知程度丝毫不低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时的那个承诺。但显然,以诸葛亮目前的成就,与先前的承诺还相距甚远。这个差距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逼得诸葛亮必须尽快证明自己,用实际业绩来满足天下人的期望。
      
        而诸葛亮此时已经四十多岁,中年危机也不可避免地在他心中滋长。人生古来七十稀,在当时的战乱年代,人的平均寿命并不太长。四十多岁的人,如果再不抓紧时间建功立业,恐怕就去日无多了。时光的飞速流逝也逼得诸葛亮要及早行动。
        而刘备已经死去,这更成了诸葛亮的沉重负担。事实上,就算他事后完成了共扶汉室的重大目标,他也不算是足额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但如果再不抓紧,恐怕在刘禅手上也完成不了这个目标了。
        上述种种因素的综合,才是诸葛亮急于兴师北伐的动因。
        马谡得知诸葛亮的想法后,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又为马谡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形象增加了一道光环。
      
        从司马懿此前为数不多的表现中,诸葛亮敏锐地判断出这个人将会是自己的劲敌。如果等到他在雍凉二州势力已成,就很难找到突破口了。马谡的主意就是先用离间计要了司马懿的命,然后在出兵。
        诸葛亮非常高兴地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很快,洛阳、邺郡等处流言四起,说司马懿要谋反。
        曹睿大惊,立即召集群臣商议。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只有朋友,没有敌人的。这个时候,司马懿的敌人们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太尉华歆启奏说:“不久前司马徽上表要去镇守西凉,正是要拥兵自立啊。当初太祖武皇帝(曹操)就曾经和我说过:司马懿视狼顾,决不能交给他兵权,否则必为国家大祸。今天他谋反的迹象已经暴露,请皇上赶快诛杀他。”王郎也凑上来说:“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必成王莽之祸。”
      
        曹睿听了,当即要御驾亲征。
        人们往往偏好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一种“错觉相关”,即在本来没有来联系的两件事情之间发现联系,甚至推导出因果关系。华歆的看法正是如此。司马懿主动要去镇守西凉,本是出于对国家负责的忠心之举。而司马懿要造反也不过是诸葛亮命人散布的谣言而已。但华歆却“敏锐”地在这两件毫无关联的事情中发现了因果关系。而且,他还用曹操当年的话语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曹操对曹睿的影响力显然是相当巨大的。所以,华歆的意见就被曹睿接受。
      
        如果没有曹真,华歆就给诸葛亮帮上大忙了。曹真指出,这很可能是离间之计,如果我们立即进攻司马懿,恐怕正好逼反了他。陛下不如以出巡的名义去西凉探听虚实,再随机而定。
        曹睿觉得曹真的方法更具灵活性,就按照他的做法,出巡西凉。
        再说司马懿,听说皇帝要来,急着表现一下自己练兵的成果,吩咐十万士卒,带甲而立,摆出威武姿态,等待皇帝检阅。没想到曹睿的先行近臣发现后,立即向曹睿汇报说:“司马懿果然要造反了。他已经带着十万甲士,迎面扑来!”
        要说司马懿有多冤,就有多冤。这其实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在作怪。人人都抱了司马懿谋反的念头,司马懿的一举一动看上去都像是在验证他的谋反之举。
        曹睿慌了手脚。还是曹休镇定一些,带着精兵上前。司马懿以为皇帝到了,伏地而迎。曹真吩咐军士四周围住,然后斥问道:“仲达,你是先帝托孤重臣,为什么要谋反呢?”
        司马懿吓得汗流全身,急忙分辨。但首因效应是很顽固的,很难轻易改变。曹睿将信将疑,华歆一锤定音,说:“决不能再给他兵权了。把他罢黜回乡吧。”
        司马懿就这样被削职为民,赶回来老家。雍州凉州军民全部由曹休总督。
      
        消息传来,诸葛亮乐开了怀,说:“司马懿既然已去,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当然,此刻他不会知道,自己高兴得早了一点。
        次日,诸葛亮上朝,向刘禅上了出师表。
        出兵就出兵,为什么诸葛亮要写这一篇大义凛然、言辞激昂的出师表呢?
        首先,这是尊重刘禅的需要。
        刘禅毕竟是名义上的“第一人”,诸葛亮必须在礼节上充分尊重他。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可以消减“大权独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诸葛亮之于刘禅的控制力,已经丝毫不弱于当年曹操之于汉献帝。曹操其实对汉室贡献不小,如果没有他,汉献帝的小命早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他之所以广为人诟病,就是因为他不但在实质上大权独揽,而且在外表上对汉献帝也是毫不尊重。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也决不想被人视为和曹操一样的“乱臣贼子”,所以,他必须光明正大、郑重其事地以出师表的形式来请求刘禅对此次出兵的形式上的同意。
      
        其次,这是自我包装的需要。
        运用“光晕效应”为自己塑造光辉高大的形象是“诸葛三宝”中的第一宝,也是诸葛亮无时无刻,不放过任何小的细节,把形式主义发挥到极端的一以贯之的做法。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次出师,并不是我擅作主张,而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而现在蜀汉正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作为忠义之士,不得不挺身而出,来把先帝当年给我的恩遇,回报给陛下您啊!
        诸葛亮首先搬出了先帝刘备。这是利用权威人物的影响力。诸葛亮又描述了情势危急,不出兵不行(当然,这个理由其实很牵强。蜀汉就是在诸葛亮身故之后还存在了三十多年。此刻显然不是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诸葛亮还利用了一下互惠原理。这样的出师理由难道还不够充分吗?这样的出师理由难道还不能令人肃然起敬吗?
        这样,诸葛亮不负先帝重托,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高大形象都是跃然而出。不管做什么事情,也不管这事情会不会成功,给这件事情加上一个冠冕堂皇,符合道德道义的包装总是没错的。《出师表》上这些铿锵有力,义正辞严的文字就成了这次出兵北伐最完美的一道光环。
        最后,这是人事安排的需要
        诸葛亮出兵后,就远离了政治中心。如果刘禅或其他的什么人借机行事,就能轻松夺走控制权。行事谨慎诸葛亮必须事先安排好防范措施。所以他在出师表上用白纸黑字郑重声明“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这段话就是诸葛亮用来约束刘禅或其他人的。所谓的“宫中府中”,分别指的是皇宫和丞相府。这等于是说,宫中府中都得按照诸葛亮的规矩来行事。
        另外,要确保执行不变样,还得事先在关键岗位上安排好人选,否则也会流于形式,造成权力的流失,从而失去了对整个组织的控制力。所以,诸葛亮就先借出师表这个载体,特别给自己有意重用的留守干部做了推广广告。这应该是史上最早的植入式广告了吧。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诸葛亮非常清晰地告诉刘禅,我走之后,内政之事就要听郭攸之、费祎、董允的,军营之事就得听向宠的。
      
        既然这几个人如此才能卓绝,连先帝刘备都曾经亲口表扬过,那么任用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郭攸之、费祎、董允于是就以侍中的身份,总摄宫中之事。向宠被提升为大将,总督御林军马。
        诸葛亮没有曹操那样的野心,并不想(也不敢)取刘禅而代之,但他对权力的极端控制欲显然与任何身居高位者没有两样。
        安排好了这些,诸葛亮就可以放心地出征了。但是,诸葛亮绝对没有想到,竟然会有人反对出师北伐。
        ××××××××
        心理感悟:高尚是伪装高尚者的通行证。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50条记录; 当前128页/共150页   

[首页]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尾页]


第128节_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在线阅读_陈禹安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897 t:219-12056]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调用缓存:60b76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