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势分三足鼎 ———————— 三国往事闲弹 |
第109节这些非主流文官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机会,最高统治层不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让他们如何展翅高飞?人才是需要去发现的,总不能让人才去找最高执政官,骄傲的说:“汝可取而代之!你能力不如我,还是让我当宰相吧。”这只是个笑话。
日期:2010-02-13 10:30:58 三十九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蜀汉真的没有人才吗? 下 不谈宰辅的选材问题,再回到本篇提到的那个著名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认为蜀汉自五虎上将、魏延之后再无大将之才,这个观点也是不客观的。蜀汉的军事人才其实还是相当多的,介绍几个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上根本不见踪影的蜀汉牛人,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是方面将才。 先说说柳隐,常璩对柳隐的评价相当高,“直诚笃亮、交友居厚、达于从政。”人品好、人缘好、政治情商高。柳隐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文职将军,而是能兼文武的全才。 柳隐曾经跟着蜀汉大将军姜维数次北伐中原,他一方面能给姜维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他还可以拎刀上战场砍人,“当敌陷阵、勇略冠军。”做为武将,能得到这八个字的评价,已经是相当难得了。 柳隐的职务并不算低,先当过牙门将,后来又出任蜀中重镇巴郡的太守。不过真正让柳隐大出风头的,还是在任职汉中黄金都督的时候。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晋王司马昭兵分三路,大举伐蜀,其中主攻汉中的是镇西将军钟会。 这时的钟会早就名满天下,但柳隐并不在乎你是钟会,还是邓艾,他知道坚守自己军人的底线,那就是血战到底,用铁血和霸道来向钟会证明:蜀中并非无大将! 钟会是个很拽的人,他平时自视甚高,而且他手握重兵,再加上姜维对汉中军防的灾难性布局,导致钟会很容易的就进入了汉中腹地。镇守汉中各住军防要塞的蜀汉将军们见魏军这次是动真格的,没人再愿意给老阿斗卖命,都当了英雄好汉,投降了。 钟会一路上顺风顺水,心情大好,可钟会没想到会在柳隐面前碰上一颗大头钉子。柳隐死守要塞,任凭魏军使尽各种进攻手段,宁死不降,大汉的旗帜依然高高飘扬在崇山峻岭之中。 柳隐知道他公然捋钟会的虎须,一旦城破,可能会玉石俱焚。但柳隐并不在乎这些,他只想让钟会知道,男人是有尊严的。魏军狂攻柳隐不果,钟会实在耗不起了,现在被柳隐拖着,万一要被邓艾抢先进成都,自己就亏大了。钟会不再理会柳隐,派部将率偏师继续围攻柳隐,自己急速南出汉中,和邓艾抢食吃。 后来刘禅被邓艾的孤军给吓破了胆,哆哆嗦嗦的做了亡国俘虏,随后刘禅最后一次以皇帝的名义给柳隐下诏,命令柳隐就地投降魏军。柳隐这才大摇大摆的去见钟会,当老迈龙钟的柳隐骄傲的站在钟会面前时,不知道钟会心里在想什么,也许会佩服这个老头子的硬挺。 晋王司马昭知道了柳隐坚守不降的事情,也非常的钦佩,男人就得有骨头。柳隐在蜀汉灭亡时已经七十多岁了,不知道柳隐是何时进入官场的,但柳隐小时候就在家乡成都非常的知名,应该也算是个老江湖了。像柳隐这种级别和层次的武将,总不至于比差不多同时代的廖化差吧。 说完了柳隐,再说另外一个强硬的男人常勗,之所以选择常勗来讲,是因为柳隐和常勗有很多的可比性。常勗也是成都人,而且同样少年知名于乡里,后来柳隐和钟会对着干,常勗则和邓艾对陷。不过与柳隐更侧重于军事相比,常勗是个标准的文官。常勗的仕途生涯,基本上与军事不沾边,全是文职。 从常勗的履历来看,常勗更像是一个安贫乐道的隐士、一个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常勗在隐居期间,专攻《毛诗》和《尚书》,并博览群书,灌了一肚子的墨水。像常勗这样的人才,不出山为朝廷做事,实在太可惜了。 益州幕府知道了常勗的本事后,征常勗出山,做了光禄郎中主事。后来又当上了尚书左选郎,级别都不算高,但人才施展能力,初始平台还是不要太高的好,人才需要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历练的过程。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常勗改任益州督军,主抓刑事审案工作。常勗为人清正刚直,处事公平,所以在断狱时,“治讼平当”,为时人所称道。 不过真正让常勗名扬天下的,不是他的断狱,而在他在蜀汉亡国时的铁骨铮铮。历史最容易记住四种官:功臣、奸臣、直臣、强项之臣,常勗应该算是第四种人。在蜀汉快要灭亡的时候,常勗改任郫县的县令,常勗在任期间,“为政简而不烦”,是个能真心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官。 公元263年,魏征西将军邓艾偷渡阴关,深入蜀中腹地,尤其是绵竹一战,消灭了诸葛瞻率领的蜀军主力,蜀汉已经基本失去了反抗能力。蜀汉的地方官们看刘禅真的要完蛋了,成群结队的找邓艾报到,至于什么主辱臣死,早抛到了九霄云外。 邓艾看了一下花名册,发现成都周边各县长官能来的都来了,只有郫县常勗没来。邓艾派人一看,好家伙,常县令就带着军民在城上修建防御工事,看样子是要和魏军血战到底。虽然史料上没提魏军是否进攻过郫县,但就冲常勗这份宁死不降的骨气,邓艾也有理由高看常勗一眼。 和柳隐一样,常勗在得到刘禅的诏书后,才大摇大摆的去见邓艾。常勗为自己挣足了面子,也用实际行动告诉邓艾:莫谓蜀中无人!英雄向来是敬重英雄的,男人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不一定非要成功,至少要用热血捍卫男人的尊严,这样的失败比成功更能赢得敌人发自内心的敬重。 上面讲了王夫之认为自蒋琬、费祎之后,蜀汉再无战略人才,这话说的绝对了,蜀中人杰地灵,什么样的人才没有?就看有没有机会施展才华了。在蜀汉灭亡时,有一个战略型人才值得讲一下,就是尚书郎黄崇。 黄崇是蜀汉早期名臣黄权的儿子,刘备伐吴惨败时,时在江北岸督军的黄权“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投降了曹魏,深受魏国朝野器重。黄权虽然降魏,但他在益州留下了儿子黄崇。 黄崇不知道哪一年出生,但在公元263年时,至少四十岁了。尚书郎属于尚书台的中级职务,不高不低。邓艾偷渡阴平得手后,直下江油,成都大震。蜀汉立刻派诸葛亮的儿子、卫将军诸葛瞻率军北上,迎战孤魂野鬼般的魏军。 本来形势对蜀军非常有利,魏军是长途机动作战,远离本土,后勤给养只能依靠以战养战。而蜀军是本土作战,熟悉地形,后勤充足,在这种情况,蜀军应该趁早和魏军决战,但诸葛瞻到了涪县就不肯再北上。看诸葛瞻的意思,是打算放魏军进平原地带,然后围歼。 诸葛瞻这样的用兵简直就是马谡纸上谈兵的盗版,纵虎归山的道理他都不懂?后来刘裕伐南燕,公孙五楼就劝慕容超千万不要放晋军过大岘山进入平原,慕容超想在平原地区围歼晋军,不听公孙五楼的建议,结果被晋军打败,一战亡国。 随诸葛瞻北进的黄崇看到了这一点,他不止一次劝诸葛瞻:一定要抢在邓艾之前,占据山险要塞,阻止魏军进入平原地区。诸葛瞻可能是马谡附了体,对王平附体的黄崇这个正确建议置之不理,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黄崇苦劝未果,他知道大势将去,悲怆的黄崇仰天长哭,也许他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 魏军很顺利的进入平原,士气大振的魏军击败了蜀军的前锋部队,诸葛瞻无险可守,只好大幅后退。这时蜀军已经丧了元气,再加上魏军最善于平原作战,鼦竹一战,诸葛瞻、诸葛尚父子战死。黄崇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督军与魏军血战,最终力战不支,悲壮殉国。 诸葛瞻所部被魏军歼灭,直接导致了刘禅的投降,如果诸葛恪听黄崇据险而守的建议,邓艾很难进入蜀中腹地,蜀汉未必就会这么快灭亡。诸葛瞻的迂腐用兵,恰恰衬托出了黄崇的战略眼光,只是替黄崇和蜀汉可惜,如果率军北上的是黄崇,邓艾还有机会一战成名吗? 蜀汉的灭亡,主要原因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发生战略短路,比如姜维在汉中灾难性的军防布局,纵钟会进汉中;诸葛瞻错失良机,纵邓艾进平原。蜀汉国力虽然较魏为弱,但只要防御战略得当,纵然强大如魏国,也不能轻易灭亡。从这个角度看,蜀汉是自己把自己推进历史坟墓的。 至于说蜀汉无人可用,导致亡国,这个论据并不充分。蜀汉有人才,但惜乎都未得大用,只能坐视亡国。 |
第109节_势分三足鼎 ———————— 三国往事闲弹在线阅读_姜狼豺尽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436 t:219-37218]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49782 大小:7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