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 |
第180节从建武十九年二月开始,马援又亲率征南军继续向南挺进。在此后近两年的时间里,他率部将大汉朝国境线又向南推进了一千多里。日南郡―――汉朝最南之郡的边境线,竟然越过巴江,毗邻湄公河入海口!为了震慑诸部,他还在最新的边界上立了两根铜柱,一来作为界标,二来向后世彰示自己的功勋。据说,马援曾在铜柱上刻下“铜柱绝,交阯灭”等六字样。徵氏姐妹虽然死了,有些越族土著仍然怀念不已,心中厌恶这根铜柱。但他们“铜柱绝,交阯灭”刻在柱上,不敢毁掉它。越族人虽不敢销毁,但每次有人路过都要捡一块石头投掷铜柱。天长日久,石块堆成一个小山,铜柱就被埋住了。奇妙的是,自铜柱被毁之后,交州土著与中原王朝拼杀了一千二百多年,胜少负多,不是被重兵围剿,就是被厚利安抚。总体上看,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直到一千三百八十四年后的大明宣德二年(西元一四二七年),交阯才侥幸得以立国独立。
建武二十年(西元四十四年)九月,眼见大功告成,年近六旬马老将军非常满意。他这才带着麾下将士从日南郡启程班师,踏上了北归洛阳万里征程。 壮心可成凌云志,一剑能伏万里波。壮哉!马伏波!伟哉!新息侯! 日期:2008-5-25 23:48:28 (十二)大位有归 郭圣通被废黜后,刘秀一直没有换太子,刘彊依旧坐在储位上。母亲初被废时,刘彊立即明白了父亲的心意。他就是再傻也懂了:“这个位子坐不长了。看来,父皇是要把大位传给四弟刘阳啊!”为了皇位之争,古来骨肉相残者比比皆是。刘彊变得敏感而多疑,心乱如麻,为了避祸,他决心:辞职!但是,辞职也并不容易。惮于父亲的威严,他不敢直说,只好先绕着圈子探口风。他以重礼请托各路诸侯、朝廷重臣以及宫中近侍向刘秀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诚意,希望辞位而去,自甘退居藩国。可是,这些说客们给他的反馈无一例外:“圣上似有不忍之心,缄默不语,似乎并无此意。”刘彊越发焦虑不安:再不识相,我们母子怕是不得善终啊!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可刘秀那边却丝毫没有动静。刘彊越发如坐针毡:“难道,父皇还没打定主意么?究竟在想什么呢?” 一年多过去了,一件看似与此无关的事,却突然决定了刘彊的命运。 日期:2008-5-25 23:51:05 建武十九年正月,河南尹辖区东部的原武县出了一件大事:妖人单臣、傅镇等聚众发动了叛乱,自称将军,占据城池。周边数县惊扰,民心骚动。刘秀令开国名将、时任太中大夫的朗陵侯臧宫率兵包围原武。然而,臧宫虽然多次攻城,不但无法拿下城池,反倒损兵折将,伤亡惨重。自建武十三年全国统一后,四方无事。而作为天子脚下的京畿重地河南尹辖区,情势居然如此蹊跷,实在令人费解。 臧宫无奈,只好将前线情状紧急奏报洛阳,请求定夺。刘秀急召公卿大臣、诸侯商议平叛方略。在了解了前线军情后,众人都云:“陛下!如今之计,应抬高悬赏,贼人内部必然生变而自相残杀,内讧一起,大众必然会自动瓦解!”刘秀点了点头,觉得有理:当年在河北平叛之时,自己就是这么做的。正要定议,却见十五岁的东海王刘阳出列奏道:“父皇!儿臣以为此计不妥!”刘秀惊愕:“哦!如何不妥?你且奏来!”刘阳不慌不忙:“据儿臣密访,单臣、傅镇皆为妖师,擅长以妄言惑众,挑唆信徒谋逆,诓骗云:‘若一起兵而天下必定风从,可成大事,可享富贵’。众人信之,故生此变。今官军围城,应者寥寥,其众颇多后悔,势必不能长久。”刘秀点头:“东海王!依你之见,朝廷当如何?”刘阳道:“依儿臣看,贼军多数为妖师所胁裹,本非一心,其势必不能长久!其党羽本想逃走,而官军围攻太急,无法走脱,故而死战。今宜稍缓其围,令其四散逃亡。大众若溃,陛下只需一亭长足以定此乱,何劳大军进剿!” 听了儿子的分析,刘秀有些将信将疑:这孩子的话,靠谱吗?他思量再三,最终决定:撤围!果然,官军一撤,贼军大众即放城四散出逃。四月,单臣、傅镇无力禁止,只好也潜逃而出,臧宫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原武城。很快,贼首单臣、傅镇被部下生擒,送入原武。臧宫下令将二人处决,叛乱就此平定。消息传来,刘秀大悦,暗暗赞叹,甚至有些佩服:“刘阳这孩子料事如神,真是不简单啊!” 几年来,刘秀的的身体很不好,他强烈地感到: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该考虑后事了。他决心:要在朕“龙驭上宾”之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日期:2008-5-25 23:53:13 阴丽华做了新任皇后,废后郭圣通之子却是太子,朝中诸臣一直议论纷纷,都在观望动静。此刻,他们的嗅觉很灵敏,看到刘栩、刘章、刘兴都被封王,马上闻出了味道:“噢!这是圣上让我们提换太子啊!”于是,这些人立即上奏提议:“郭后已废,其子为储君,于理不当。应依《公羊春秋》中‘母以子贵,子以母贵’之义,请陛下改立阴皇后之子东海王为新太子!” 对此,刘秀一直显得顾虑重重,不置可否。那么,他在考虑什么呢?他在分析、比较在内心做着艰难的选择。无庸讳言,单纯从私人感情上说,“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刘秀最心爱的女人当然是阴丽华。他要把栉风沐雨十几年才打下的锦绣江山,作为一份“特别的爱”,传给阴丽华之子刘阳手中!但是,立嗣问题关系到千秋大业,在如此关键问题上,刘秀岂能感情用事?虽说这方面因素占了一定比重,却并非全部。 在立嗣问题上,刘秀主要是汲取了当年汉宣帝刘询的教训。当年宣帝在位时,主张“以法治国”,多用“刀笔吏”。而太子刘奭(即后来的汉元帝)却主张搞纯粹的“以德治国”。刘奭见大臣杨惲、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被宣帝所诛,劝谏道:“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大怒:“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因此,宣帝对太子深感失望,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宣帝曾一度动了换太子改立淮阳王的念头。最终,却因刘奭是前皇后许平君之子得幸免被废。果然,汉元帝果然把国家搞的一塌糊涂,最终被王氏家族生生夺去了江山。这个历史教训,真是太深刻了! 从治国思路上与执政风格上看,刘秀晚年的思路与宣帝很接近,只不过他更重视儒家道德教化。在治国方面,他对于法制方面的要求极严,对于各级官吏的约束丝毫不亚于宣帝。相对于宣帝,刘秀在继承的基础之上也有发展。他以儒家道德建设为表,以法家法制建设为里。表里对应,相得益彰。在他看来,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他看来,“一手硬,一手软”,这样是绝对不行的!皇帝不是道德家,也不是法律专家,而是一个国家行政事务的掌舵人,一个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者。 晚年的刘秀,一改即位初期的“宽厚”之风,为政日趋“严猛”。他一面大力推行“以德治国”,在民间推行儒家道德。另一面,他继承了西汉以来的“以法治国”思路,对于违法乱纪者,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一律严惩不怠。 刘秀的问题是,如今中兴开国已接近二十年了,太子刘彊、东海王刘阳二人之中,选哪个为太子才能贯彻自己的思路,才能对国家长治久安更有利呢?对他们的长短优劣,刘秀都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培养和观察,也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比较。 刘彊、刘阳各有千秋,旗鼓相当。他们都有明显的长处,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 如果用前代的皇帝来比拟,太子刘彊的性格有些像汉文帝刘恒,他温文尔雅,做事循规蹈矩,注重礼仪,文质彬彬。如果立他为太子,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又一个汉文帝。不过,他看上去有些瘦弱,身体又不大好。刘秀担心,他的性格虽然宽厚,却有些过于文弱。如果弄不好,可能会成为一个汉惠帝! 而东海王刘阳则不然,他性格直爽,甚至偏于急躁,有些像汉景帝刘启。最令吃惊的是,他天分极高,聪明干练。别看他小小年纪,却深通世间的人情世故,懂得人心的善良与奸诈。他喜好法律,万事务求明察,为人精明细密,看待问题深刻,喜欢刨根问底。遇到难题,他总是善于思考,不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在这一点上,甚至连刘秀都不如他!如果他将来登基,干的好的话,会成为汉景帝刘启那样的明察深刻的君主。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弄不好的话,也可能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成为晚年汉武帝、汉哀帝那样肆意大杀臣子的暴君!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各地豪强势力日益强大,纵横不法。国家战乱多年后,尚未恢复元气。如果不打击豪强,扶助百姓,则有可能再次爆发大规模的流民暴动,国家需要一个手段刚强的铁腕之君来控制平衡。另外,国家各项法律制度还不完善,需要一个精明强干,熟谙刑法的皇帝来对其完善。 很显然,如果选择了文弱的刘彊做继任之君,依照他的能力,将来则很可能无法控制局面。而精明干练的刘阳,恰好具备解决这些棘手问题的能力。刘阳与生俱来的刚强个性,正好适合当时的形势需要! 特别应该值得指出的是,刘彊由于深受儒家经典熏陶,的治国思路与刘秀略有分歧。对内抚民,他主张宽仁,不赞成用法深刻。对匈奴等外族的骚扰侵袭,他主张进剿打击,大有效法武帝拓边之意。对此,刘秀都是很不赞成的。而刘阳则专心抚民内政,多次在刘秀面前谈论依法治国之道,主张对内休养生息,对各路奸猾要以法严控,减少以强凌弱之事发生,避免社会矛盾激化。对外则要不图边功,以中原的道德礼仪、文明富庶去感化、怀柔。这些观点,深合刘秀之意,让他颇感欣慰。 日期:2008-5-25 23:54:47 |
第180节_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在线阅读_雪域桃源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817 t:219-51675]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调用缓存:d751b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