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9节
蔺要地,商贾辐集,还有农耕之利。别看馆陶县小,便是这十余年来与北虏通商
馆陶也获益不少,本县家财数万贯者,少说也有百来家。可惜好端端的,又要打仗
了。幸亏朝廷修大名府防线,馆陶虽说在最北诸镇之一,可好歹也有坚城利炮。比
起北边的临清县,唉一”
唐康、陈元凤、游师雄三人一面听他说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一面留心观察
着所看到的一切。馆陶县内,此时到处都是疲惫之极的逃难百姓,人数之多,远远
不止此前在大名府所说的每日数百,唐康在心里粗略估算了一下,滞留在馆陶的逃
难百姓,少说也已经上万。许多人衣衫槛褛,看起来饥肠辘辘,便倒卧在街边,看
起来是已无力再南下。
唐康心里很清楚,诏令颁布下来,未必便能得到执行。虽然大名府陆师阂说得
漂亮,可北面诸州的官员,未必便有那么好心肠去贩济这些百姓—他们自己都乱
成一团呢。走又不敢,留又害怕,有几个官员心里坏能挂着这些百姓?这些百姓要
逃难,一直到馆陶为止,吃的都只能靠自己为主。而沿途更保不定还有趁火打劫的
歹人。
这馆陶县内,倒是搭起了好几个粥场,城内空旷处,几处寺庙,都搭起了棚子
收容逃难百姓—但那是杯水车薪。按说有永济渠在,粮食是能供应得上的,劳力
更是到处都是一但显然,这邓方进也有自己的算盘要打,大战将至,军粮供应是
头位的,只要他保证军粮无虞,战后自然有他的功劳,若出了差池,他休说前程
搞不好连小命也没了。无论朝廷再如何三令五申,让他先开府库,后有粮草接济上
来,但到了邓方进这里,他是绝不肯冒险的。万一这中间出了半点差错,他这个小
小的知县,就是替死鬼,他还能找运粮草前来的转运司这些衙门分辨?
颁一道诏书容易,果真南撒八州军民,实在不是容易之事。毕竟这大小官员
都是自私自利顾着自己小算盘的居多,人人都有自己的算计,越到这种危急存亡之
时,越是如此。
但唐康只是留神观察着,并不揭破了这邓方进—这是无济于事的。
但是,意外的,唐康突然在马车上发现一个熟人。
“停卫”他大声喊道,让陈元凤诸人都吃了一惊,马车吱的一声停了下来,邓
方进也连忙勒住自己坐骑的组绳,探过头来问道:“唐大人这是?”
唐康却不理他,跳下车来,朝着路边一座宅子走去。陈元凤与游师雄对视了一
眼,也只得下了车来跟上,邓方进一时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只得下了马
小跑着跟上唐康。
众人到了那宅子跟前,却见这座宅子内外,竟然也在大设粥场,许多的难民纷
纷涌来,几十个河北大汉,手持长棒在维持着秩序,一面还不停的高声喊叫:“凡
自愿去大雍国的,到那边画了押,签了文书,俺家大人保你们一路好吃好喝直到雍
国,再不用饿肚子。俺雍国计口分田,每口一百亩永业田,十五税一,不用交两
税,不用交杂赋,保你们从此过好日子。若是不愿去的,亦请自便,不要往这边
来一”还有一个穿着黑色锦袍的中年男子,坐在门口,搭了张桌子,在给排着长
队的百姓签字画押。
邓方进才恍然大悟,连忙笑道:“唐大人,这是雍王的使节一”
“我认得。”唐康打断邓方进,默默的看着眼前的场景—这个黑袍男子,他
当然是认得的,雍国常驻注京使节翟原,曾经是白水潭学院的闻人,却不愿科举
不仕宋朝,反而做了雍国的太傅。雍王为了尽可能的得到大宋的支持,不仅在注
京、杭州皆常驻使节,而且还送了一个小儿子回注京,担任名义的驻宋正使,由副
使翟原辅佐。事实证明这一手是行之有效的,这个小王子的存在,的确影响到了太
皇太后,对雍国多有关照。
而雍王也自从封建之后,的确也展示了他过人的一面,他不仅做到了知人善
用,而且还肯赋予臣子们极大的权力。比如他在宋朝的使节们,便都有专断之权。
他们可以不必请示雍王,而及时做出一切他们认为的有利于雍国之决定。
这样的权力的确也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翟原竟然比唐康先到了馆陶。
买一个奴脾要几百贯,从河北募集这样整整一家五口前往雍国,也许都不过几
十贯而已。对于南海诸侯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而朝廷为了减轻自己的
压力,必然相会靛励他们招募逃难百姓。只是未必每个诸侯国都能把握住而已。
唐康就很疑惑,雍国哪来这么多钱?这不是生口贸易,可以以货换人,翟原必
须手里就有充足的绍钱,保证能养活他募集到百姓,至少能顺利走到杭州。这不是
一笔小钱,雍国诸事草创,国库不会太宽裕,更不可能有多少钱放在翟原手里。
他正想着这些,翟原已经发现了唐康,连忙盼咐了身边的从人接过他的工作
朝唐康走了过来。一面抱拳笑道:“唐康时如何也来馆陶了?”
二人早已是十分熟稳的,唐康也抱了抱拳,笑道:“许你翟十八来得,我却来
不得?”
二人相视大笑,唐康又替他引见了陈元凤诸人,一面笑道:“你脚倒是长。”
“不长不成。”翟原也笑道:“朝廷救榜一颁布,我便连忙请了太皇太后的恩
旨,赶紧到了大名。谁曾想到大名也没用,又巴巴跑到了这里。我家三王子给朝廷
上了表,国家有难,诸侯自当同仇敌汽,雍国虽然草创之初,将寡兵少,亦请发兵
一千,与契丹决一死战。大宋是父母之邦,我们效忠皇上,自是义不容辞的。但太
皇太后、皇上与两府顾念敝国立国未稳,不许发兵。那我们几个同僚计议了一下
大战将起,必有百姓受苦,朝廷虽然德被天下、恩及万民,必会尽力贩济,但这方
面我们亦可尽微薄之力,替朝廷稍分其忧。当然,诸侯们自己也有好处一”
他倒是说得冠冕堂皇,但这并非正式场所,因此陈元凤等人听得无不皱眉。但
唐康素知雍国自封建以来,做任何事情,都是既要得实利,又要外表漂亮好看。对
大宋的忠心表得最响的,向来都是雍国:而与辽国打得最火热的,也是雍国。因此
倒也是习以为常,只是笑道:“难不成还有别的诸侯国也来了?”
“那是自然。”翟原笑道:“我是四日前到的。曹国的李五是三天前到的,邺
国与歧国朝中有人,人是昨日才到,可是募人却是六天前便开始了一”他一面说
一面朝着邓方进笑了笑。
邓方进也笑道:“诸位大人都不是外人,这是上头的关照。清河郡主托人叮嘱
了,这也是举手之劳。”
翟原又笑道:“昨日连周国也来了人,我听说其它的诸侯国准备几国联手来招
募百姓。”
“连周国公也发财了?”唐康不由吃了一小惊。他知道周国是最为拮据的,虽
然潘照临因为与柴远交好,对周国也有照顾,但这大募灾民,毕竟是要钱的。
“发什么财?都是举债度日。”翟原对唐康倒也没什么隐瞒,笑道:“反正谁
也没有邺国与歧国好命,钱产总社要卖清河郡主的面子,就是平常借贷的息钱,不
用任何担保,先期就借了八十万绍。我在注京跑了两日两夜,腿都跑断了。找那些
钱庄、巨贾,自作主张,借了一笔债,两分息,一年后还—我家大王知道了,肯
定要将我丢讲海里喂了鱼—但也总算借到了这笔钱。曹国不知道是如何弄到钱
的,李五讳莫如深的样子。周国发行了一笔盐债,自然不是用盐税担保,我听说是
分一年、三年、五年还债的,也是找了些巨贾来买,息钱也低不了,可好歹比我
强,不用全部一年后还清一”
“比你翟十八强?”唐康嘿嘿冷笑了几声,“你肯掏二分息,借的钱只怕比周
国多十倍也不止。”
“哪里哪里,还要康时与陈大人、游大人、任大人多关照则个。”翟原嘻嘻笑
道,“这桩差事办妥当了,日后定当报答。”
“那自不必。”唐康知道翟原的“报答”二字,绝不是说说而已,保不定过了
几日,便有雍国来的什么奇珍宝货到了自己的府上—这邓方进看起来与翟原也很
熟悉,唐康不问可知,不晓得他受了翟原多少好处。因又说道:“这是公私两便之
事。你办得好了,亦是帮我们大忙。于大宋也是有好处的。”
果然,便听邓方进在旁笑道:“正是,正是。诸侯国与大宋本是一体,此次为
国分忧,也解了我们不少难题。”
听得陈元凤在旁边直冷笑。但邓方进俪招做没听见,只是笑嘻嘻的。几人又寒
喧了一阵,唐康便以公务在身,辞了翟原。众人转回马车,唐康便皱眉不语,一直
到了馆陶县衙,邓方进迎着三人进入公厅,落座上茶,唐康都是若有所思的样子。
陈元凤留心观察唐康的神情,却也不去问他。他本相是栖聪明的人,自然大略
能猜到唐康在想什么。其实他的处境乍与唐康也差不多。
自从吕惠卿倒台后,陈元凤因为有陕西与范纯仁共事的关系,又搭上了范纯仁
这根线。他虽然有自己的政见与坚持,但是他不见容于新党,又被旧党排斥,他自
己又不屑于投奔石越,因此范纯仁的赏识对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南撒八州军倪之诏,陈元凤本人是十分的不以为然的。但是他无法公开反
对,一是无用,二是这会重重的得罪范纯仁。而眼前对陈元凤来说,却正是一个千
载难逢的机会。压制他的司马光已经死了,范纯仁正式成为石越最重要的盟友,这
次契丹大举犯境,陈元凤相信,范纯仁是绝对不会忘记自己的,他会给自己安排一
个重要的职务—这是他积累功绩,为将来进入中枢打下基础的最好机会。
在这样敏感的时刻,他既不能让大名府出现任何的岔子,也不能公然违背范纯
仁的政策。
唐康的心理,陈元凤相信与他差不多。
一方面,他一定要执行石越的政策,但另一方面,唐康以监军之身份来到大名
府,将来在宣抚使司必有重要的职位,这对唐康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要奠定
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要在这场对契丹的战争中发挥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作用。然而
这南撒八州百姓之政策,会让他缚手缚脚,甚至于造成极大的麻烦。
这是费力不讨好之事。
天下没有谁能将这桩差事办得妥妥当当,人人没有怨言。遇上这么大的事情
总是会出差错,一定会有意外,而且谁也料不到会有多大的麻烦在前面等着自己。
唐康身为北道都总管司监军,一到大名,诸事不理,首先关心的便这是逃难百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925条记录; 当前859页/共925页
[首页] [852]
[853]
[854]
[855]
[856]
[857]
[858]
859
[860]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