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181“双线叙事结构的小说?”

森外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故事也不长,两万字左右,方明华只用了四个晚上就将其写出来。
      
          第一个读者就是自己的女朋友宋棠棠。
      
          在方明华的单身宿舍里,姑娘很认真看完这篇,抬起头眼眶红红的。
      
          “我真没想到你能把教师这个职业写的这么伟大,科幻还能这么写。”
      
          “科幻并非只是给孩子看的,也并非只为了科普。”方明华拿起手绢很温柔的给姑娘擦了擦眼睛里泪水,认真说道。
      
          “科幻里有社会批判、人性洞察,他们要写社会、写民族、写对科学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可是,明华你这样的做法会引起某些人不高兴。”宋棠棠的眼神里露出一丝忧虑。
      
          “你觉得我会怕?”方明华捧着姑娘的脸忍不住在她的红唇上轻轻吻了一下,脸上露出笑容。
      
          “我说过,大不了我不干这编辑这活,去香江写书,伱可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喽。”
      
          听了这话,宋棠棠忍不住笑起来:“你呀,动不动嘴上就撂挑子,其实干的比谁都欢实。”
      
          “俗话说的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既然现在还在干,就要干好。”方明华说道。
      
          “那好吧你准备投到哪里?”
      
          “当然是蓉城的《科学文艺》”
      
          蓉城,人民南路的《科学文艺》杂志社。
      
          和同城的《星星》诗刊杂志社相比,这里显得分外冷清,刚刚上任不久的主编杨筱坐在自己办公室里,看着一份报告,秀眉紧蹙。
      
          这是上一期的《科学文艺》发行量,仅仅只有1000册!
      
          要知道,就在三年前,《科学文艺》的发行量高达20多万册!
      
          更糟糕的是,从今年开始,省科协不再给杂志社提供经费支持,杂志社要“自寻出路,自己组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活下去,这是杂志社的第一要务。
      
          为此,杨筱不得不想办法养活杂志社:做幼儿识字卡片、开发了幼儿故事读物,结果很畅销赚了几十万。
      
          《科学文艺》就是靠这样“以副养正”,日子过得也不算太差,但是自己的主业毕竟是科幻。
      
          她是多么怀念科国内科幻的黄金时代啊。
      
          那一年,国家刚刚从那个特殊时代走出来,总设计师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打破了思想禁锢,唤醒了科技工作者的热情。
      
          “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科幻文学正迎来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正式出版,发行了150万册,加上后来的连环画版共发行300万册,这一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而郑文光、童恩正、刘兴诗、肖建亨这些早已经已成名的科幻大家也先后发表了新作,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都是科幻史上的名篇。
      
          加上迅速崛起的王晓达、魏雅华等,科幻创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迹象。
      
          但是这一切到去年戛然而止。
      
          曾经风靡一时的“四刊一报”(《科学文艺》《科幻海洋》《智慧树》《科学时代》和《科幻报》)现在只剩下《智慧树》和《科学文艺》苦苦挣扎。
      
          更令杨筱心痛的是那些科幻文学作家,54岁中国科幻文学领军人物郑文光突发脑溢血,失去创作能力,叶永烈退出科幻界转而写报告文学,童恩正和萧建亨先后出国其他科幻作家纷纷封笔。
      
          没有了科幻作家写出好的作品,即便有市场,又有什么用?
      
          “真应了《红楼梦》里那句话,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杨筱想到这里不由得叹了口气。
      
          就在这个时候,办公室门被敲开,编辑谭楷拿着一份稿件兴冲冲走了进来:“杨主编,你看看这份稿件。”
      
          “怎么?遇到好稿子了?”杨筱笑道。
      
          “是,你看。”
      
          杨筱接过来一看:《乡村教师》,就认真读起来。
      
          刚读了一段,杨筱秀眉微蹙。
      
          他认真读这是科幻?
      
          这明明就是“伤痕文学”嘛…….
      
          描写某个封闭的小山村所呈现出来的落后和愚昧。
      
          这种现在一抓一大把而且写的比这还深刻。
      
          如果不是看到潭楷这样子,杨筱就不打算读起来,浪费时间。
      
          但是她看到笔锋一转,出现了在银河系的光年尺度的两大文明的宇宙战争,马上意识到这真是一篇科幻。
      
          “双线叙事的结构的?”
      
          杨筱脑海里马上出现了一个名词。
      
          通过两条叙事线共同展现同一个主题。即便两条叙事线偶然相交,也只是空间层面的物理相交,剧情上仍无内在联系。
      
          难道是作者想通过两条平行叙事线(星际战争和李老师临终告别),来表达“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一思辨性主题?
      
          对,就是这个!
      
          因为书中还提到了鲁迅。
      
          鲁迅的杂文杨筱看的多了,十分熟悉。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鲁迅《而已集·小杂感》
      
          杨筱对此十分自信。
      
          只是……如果真是这样,这篇科幻只能说好看,但绝对谈不上精彩。
      
          但是她看到中途的时候,两条叙事线“突然”相交了!
      
          怎么会这样!
      
          竟然会这样写!
      
          杨筱被作者这突然写法惊呆了!
      
          他的学生们(大概率是没有继续深造的可能)最终用他教授的知识拯救了人类拯救了地球。
      
          在一片愚昧的黑暗中,那点点希望的火光最终照亮整个世界黑暗!
      
          她现在已经顾不得分析文章结构,而是被后半片的文字所震撼。
      
          特别是看到那段碳基联邦的最高统治者和议员之间的对话: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像神话。”
      
          “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这是对教师最高的礼赞!
      
          杨筱看完以后,倒吸一口凉气。
      
          这是这两年看到的最好看科幻,没有之一。
      
          “作者是谁?”杨筱急切问道。
      
          “明华,《延河》杂志社副主编方明华。”潭楷回答道。
      
          什么?是他?!
      
          (本章完)
      
          




返回目录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首章]  [尾章] 182章/共923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d7605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