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421 立即拍成电影

森外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这一期《延河》主编推荐的是余桦写的中篇《现实一种》,讲述的是兄弟互相残杀,以消灭对方子患为目的的故事。作者以极为冷漠的叙述语调,讲述了令人惊心动魄的“现实一种”。
      
          余桦自从去年在鲁院学习回去之后,对于先锋类技巧掌握日渐成熟,创作也进入一个高潮期,相继发表了《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世事如烟》,这次又写出《现实一种》。
      
          一部具有先锋实验色彩的荒诞,余桦以极为冷漠的叙述语调,讲述了令人惊心动魄的“现实一种”,表现了理性的脆弱和荒谬,饱含着对人性凶恶的愤怒和焦虑。
      
          余桦的风格已经为大众读者所熟悉,有人称他为国内“最血腥、最冷漠”的作者,当然指的是他写的文章。
      
          不过这一期让读者最感兴趣的不是这篇先锋类,而是方明华写的那篇《秋菊打官司》。
      
          没有过多晦涩难懂的句子,更没有飘忽变幻人物思绪、交叉拼接情节段落,用平实的语言写一个农村妇女不屈不挠打官司的事。
      
          “讨个说法。”是女主人公最常说的一句话。
      
          这个秋菊,还有中作为“反面人物”的村长王善堂,他们的一举一动看上去是还那么熟悉,还有那些故事,仿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第一次看到民告“官”,最后竟然还赢了!
      
          发表后,立刻引起一片热议,著名评论家李坨在《文艺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
      
          “中是这样描写的:街上的女人抹着猩红的嘴唇,头发烫成层叠的卷堆在头上,高跟鞋笃笃作响;行人步履匆匆,来不及感受周遭燥热的空气——一切都开始加速前进,欣欣向荣,似乎某种力量正在觉醒。
      
          “这就是现在的中国,陈旧而向往现代,迟缓而渴望迸发。城市里高低不齐的街景中间,廉价旅馆旁是“新潮发屋”;镇上赶集的年画摊上,港台明星的画报与伟人的画像并列其中,这一切都像是個隐喻。
      
          方明华用自己细腻的笔,为庸碌的人们徐徐展开这幅生活图景:一个怀孕的女人,是凭借着怎样的坚韧与倔强,一步步“上访”,最终讨得一个说法。如果说这是法律意识的觉醒的话,我更愿意为其加上一个注释:这个觉醒含着人情的温度。”
      
          最后问一句方明华同志:从去年那篇《站台》,到今年的这篇《秋菊打官司》,如果再算上前几年写的那篇《一个都不能少》,写的都是现实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这是不是意味着在文坛一片“先锋”笼罩中,依旧有着现实主义的生存根基?而你称之为新写实。”
      
          方明华看到这篇评论文章已经是三天以后。
      
          对于李坨的评论,他是认可的,不愧是后面的“坨爷”之称,当然李坨在文章最后的发问,方明华并不打算回答。
      
          急什么?
      
          后面不是要举办一个新写实研讨会吗?
      
          也请李坨过来,大家畅所欲言,好好争论一番。
      
          这可是八十来年代文坛最后一个热点啊。
      
          方明华喝着茶,悠闲的看着报纸。
      
          就在这个时候,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响了,方明华拿过话筒,里面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
      
          “是明华同志吗?”
      
          “刘常委?你好,我是方明华。”方明华赶紧说道。
      
          “明华,你写的那篇《秋菊打官司》非常好啊,昨天的《人民日报》你看了吗?报纸专门对这篇进行点评。”
      
          “是吗?刘常委,我最近工作忙,我还没来得及看。”
      
          “那你要好好看看,可是对你这篇大加赞赏,文章说:这篇给普通老百姓以及普通干部上了一堂鲜活生动的法制课,老百姓如何维护好自身权益,基层干部要改变自己一些违反法律的做法,否则就会被老百姓告上法庭.这可比拿着法律条文念一百遍也强啊。”
      
          “如果真能达到这个效果,那我也满足了。”方明华很谦逊。
      
          “呵呵,当然,不过我觉得还不够。”
      
          “哦,您说。”
      
          “这种载体受众还是比较小,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老百姓也很少看杂志,为了扩大影响力,我建议拍成电影!”
      
          刘常委在电话里说出自己的意见:“咱们秦省不是出了一个著名导演吗?让他来拍!”
      
          “你是说张亿谋吧?”方明华问道。
      
          “对,就是他!刚刚在国外拿奖,是我们国家更是我们秦省的光荣!我让文化厅的同志和西影的吴厂长沟通下,让他说服张亿谋拍你这部!”
      
          “刘常委,不用这么麻烦,我和张亿谋也比较熟,我给他说。”
      
          “那就好,伱们强强联手,一定会拍出一部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多谢刘常委鼓励。”
      
          又聊了几句,才挂掉电话。
      
          方明华坐在椅子上,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想起刚才的话。
      
          让张亿谋拍这部电影?
      
          这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只是不知道,现在张亿谋在干什么?
      
          张亿谋家没有装电话,像他这样的导演,在西影厂也没什么固定的办公室,方明华只好打电话给吴天民,问张亿谋的消息。
      
          此时的张亿谋还笼罩在一片幸福当中。
      
          就在今年(1988年),2月12日举办的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张亿谋凭借电影《红高粱》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这是这是中国电影人首次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
      
          当时,张亿谋穿着出国前才做好的西装,他大笑着接过那尊因《红高粱》而获得的“金熊”,然后把它高高地举过头顶。金熊在他头顶上灿灿生辉。
      
          因为笑,艺谋的嘴张得特别大,眼睛几乎眯成一条线,短粗而又浓厚的眉毛拚命向眉心挤,鼻翼两侧的嘴角沟线也越发分明起来。
      
          后来莫岩看到这张照片评价:“这副尊荣,他真像我们村里的生产队长。”
      
          现在,他正在自己家里,欣赏着这张照片。
      
          虽然有人评价不好,不过他觉得很满意。
      
          儒雅?风度翩翩?
      
          那不是自己。
      
          本来自己就是个憨人嘛,非要让我穿西装?
      
          在柏林,他一直拒绝穿西装,要不是登台前如果不是事先有人以维护国格“威胁”,他觉得穿着平时那个粗布棉袄上场挺好。
      
          就在这个时候,外面突然传来敲门声。
      
          张亿谋过去开门,是西影厂厂长吴天民,咯吱窝里夹着一个旧公文包。
      
          “厂长,你怎么来了?”张亿谋感到有些惊讶。
      
          “我来看你获得那个金熊奖,是不是就变个人?”吴天民说着进了房间。
      
          (本章完)
      
          




返回目录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首章]  [尾章] 422章/共923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e0e1a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