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520 想要辞职的戏剧学院院长

森外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周二的下午两点半,容纳一千多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包括西北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还有别的系文学爱好者。
      
          副校长刘建军和一帮老师坐在前排。
      
          方明华在这里已经进行多次讲座,他今天站在讲台上,对着大家说道:“同学们,我以往在这里讲的都是,这次讲文学另一个很重要的类别——文化散文。”
      
          “大家也看到小院里张贴的我讲课内容,是在散文前面又加了两个字——文化。”
      
          “我在讲课前,有的同学对我说,这个词名词比较陌生,似乎从来没听过。这很正常嘛,因为是我杜撰出来的。”
      
          方明华这句话一说出,台下立刻一片笑声。
      
          “但我在这里强调的是,文化散文的写作手法早就有人尝试过,不知道大家听说过金克木、张中行两位老先生吗?”
      
          下面举手的人寥寥无几。
      
          “往常我喜欢叫女生回答,今天我叫一名男生。”方明华笑着指了指靠在窗边一位男生说道:“第六排靠窗最边上的同学,请你回答。”
      
          “方老师,金克木先生是搞翻译和研究印度文化,张中行先生是研究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
      
          “讲的很好,那你可知两人也很擅长散文写作,各自曾经写过一部散文集?”
      
          “不知道。”男生摇摇头。
      
          “请坐下。”方明华继续说道:“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这两位老先生都是咱们国家著名学者,他们都在燕大学习、工作,和季羡林老先生合称为“燕大三老”。他们俩写的散文集《燕啄春泥》《负暄琐话》,就属于文化散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台上方明华侃侃而谈,台下有人悄悄议论。
      
          不是学生而是西大中文系的老师。
      
          “你听说过这两人吗?”
      
          “听说过,但没想到竟然还写散文,我空了去翻翻。”
      
          “果然人说方明华知识渊博,这么冷门的作品他都知道。”
      
          “年纪轻轻能坐上《延河》主编的位置,让文坛上那些和他同龄甚至比他年龄大的作家佩服,称他是老师没有两刷怎么行?不说了,听听他讲这个文化散文到底是咋回事?”
      
          台上,方明华继续自己的讲座。
      
          “文化散文有以下特点:”
      
          取材上的文化视野:文化散文侧重于思考严肃且有较大文化包容量的主题,突出文化意味和文化底蕴,有些主题甚至具有精神意向。
      
          内容上的深刻思想性:文化散文在思想意蕴上要具有一种文化穿透力,比抒情散文更具深度和厚度,具有终级的、理性的、哲学的思辨色彩。
      
          艺术表现上的文化韵味:不仅要有文化的品格和文化内涵,通过文化的历史脉动昭示個体生命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人生际遇,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一种文化批评的价值立场,融文化叙事和文化批评于一体。
      
          有点枯燥。
      
          台下有的人听的津津有味,但也有的人听的昏昏欲睡。
      
          在最后,方明华也指出这种散文容易出现的问题:
      
          其一、滥情。整篇文章如果抒情过多,会减弱了自己要表达的凝重感和沉痛感;
      
          二、卖弄知识,文化散文里有大量的历史知识,但决不能写成历史科考。
      
          三、着眼很大,立意很大,但最终要表达的重点被严重削弱。很有些文过饰非,甚至堕入于夸夸其谈中。
      
          讲了两个多小时内容全部讲完,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按照惯例是提问时间。
      
          一位女生突然站了起来,大声说道。
      
          “方老师,你讲的这些我有点听不懂呐。”
      
          “你是中文系学生吗?”方明华反问。
      
          “不是,我是学地理的,我是慕名而来。”
      
          自己的粉丝呀。
      
          “学地理?很好,等我写出这样的散文发表之后,最新一期的《延河》刊登了我写的两篇散文《觉醒年代》《东方哥伦布》你可以去看看
      
          “你听明白了吗?”两个老师又低声议论。
      
          “明白到明白,不过写出来有点难度。需要渊博的学识,某一方面较强的专业知识和非常好的文笔,缺一不可,”
      
          “可人家说已经写出来了,已经发表在《延河》上。”
      
          “等一会我就去买一本看看。”
      
          方明华在西大的讲座获得巨大成功,而他的讲课内容经过整理后,以题目为《散淡之心:文化散文写作的理论与实践》也发表在《延河》杂志文学理论部分。
      
          申城,戏剧学院。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戏剧及影视人才,第一位校长是大名鼎鼎的顾仲彝,我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教育家、剧作家。
      
          现在的校长是余秋羽。
      
          余秋羽,1946年出生于浙省余姚,六十年代初考入申城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84年凭借《戏剧理论史稿》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同年,发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
      
          被任命申城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申城写作学会会长,申城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申城十大高教精英”
      
          四十岁就走上人生巅峰,风光无限。
      
          但在鲜花掌声当中,他总觉得缺点什么。
      
          今天他在自己办公室里,他正认真看着一本杂志。
      
          西京《延河》杂志社出版的杂志。
      
          对于,什么先锋、新写实他都不感兴趣,所以也很少读《延河》,还是听一名好友说最近《延河》连续发表了几篇散文写的相当不错。
      
          于是,他买了一本没事翻了翻。
      
          果然,他看到了《觉醒年代》《东方哥伦布》《巴山夜雨》《从都江堰到五门堰》。
      
          突然发现,原来散文可以这么写!
      
          要写就要写大气!
      
          不再是什么诸如《荔枝蜜》《茶花赋》动不动就是以物喻人,程式化和虚假性。
      
          汪曾祺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散文一坏于杨朔,二坏于刘白羽,虽然有些绝对,但两人散文中某种套路和模式,确实让人诟病。
      
          余秋羽突然有一种想到处走走,游遍祖国大好河山,欣赏不同的风景,也许也能写出如此美妙的文字。
      
          于是他想到辞职。
      
          方明华自然不知道千里之外发生的事,他依旧按照自己的计划潜心创作,不过却接到燕京的一份来信。
      
          是邀请他加入中国散文学会,并推荐他当学会理事。
      
          (本章完)
      
          




返回目录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首章]  [尾章] 521章/共923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12558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