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二章:天灾有孽令!

花非花月夜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咆哮的洪水冲垮了一切,不知道有多少良田都淹没在其中,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
      
          从天空向下看去,在关中的平原上,一群群的人蜂拥而过。
      
          百姓成群结队的经过郡县之间,时不时有人栽倒在地上,这幅景象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里是关中。
      
          这些逃亡的民众之间,曾经作为大汉基石的小地主同样不少,水火无情,当土地被洪水一扫而空后,祖祖辈辈所奋斗的一切瞬间成空!
      
          “去县中,府库中有粮食。”
      
          “去郡中,那里备有军需。”
      
          无数人的声音在关中大地上响起,失去一切,无依无靠只能依靠朝廷,只有郡县的城池中才有粮食,总不能直接饿死在这里。
      
          洪水比大旱可怕的地方就在于这里,大旱是一个渐次的过程,朝廷尚且还能够大致控制人员,尽量分散开,但洪水是一个突发性的灾难,人会避开洪水经过的地方。
      
          最终形成现在这样聚集的情景。
      
          ……
      
          “丞相来过?”
      
          一直到第二日,刘阳才从疲累之中恢复过来,离开了宫殿,宦官赶紧上前将之前的事情汇报。
      
          刘阳一惊,没想到丞相竟然冒着大雨前来,当听到关中果然大水的消息时,只感觉眼前一阵阵发黑,这就是他一直担心的。
      
          对于几个宦官没有通报的行为,刘阳本来大为恼火,但正如几个宦官所预料的那样,龙卿几句话,皇帝便将这件事过去了。
      
          至于丞相的行为他同样轻轻揭过,就当作没有发生。
      
          关中的大水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对关中平原的生产生活秩序是一场重大的打击。
      
          这么巨大的灾难,对栖身在关中的朝廷来说,甚至是有可能颠覆社稷的危机。
      
          而且这并不是关中第一次受到灾害的影响,人心本就已经很浮躁了。
      
          如果赈灾不及时,那赈灾很快就会变成平乱!
      
          那时就不是人吃粮食,而是士兵吃粮食,然后杀人了。
      
          一道谕旨很快就从皇宫之中送出,皇帝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第一次正面回应了朝廷面对天灾的标准做法。
      
          “朕听说上古的时候,君主贤明且有德行,臣子忠正有才能,天下就会安定,阴阳是协调的,总是风调雨顺,日月出现在恰当的位置。
      
          国家有了妖孽的时候,就会产生灾祸。
      
          朕听说上天是不愿意灭亡天命降临的王朝的,所以会降下妖孽来警示君王和大臣。
      
          这就是素王所说的‘国家将要灭亡了,一定会有妖孽出现。’
      
          这是为了让君王重臣恭谨的反省啊。
      
          现在关中发生了洪水,这难道不是上天在降下妖孽警示吗?
      
          诸位卿臣都不能懈怠啊,要找出灾祸的原因。
      
          灵佑一年的时候,辽东降下了暴雪,关中发生了地震,甚至祖宗的陵寝都出现了漏水,这让朕战战兢兢,灵佑二年的时候,关东的大河决口,关中收成不好,灵佑三年的时候,豫州发生了蝗灾,现在关中又发生了洪水。
      
          这是大汉天命在提醒朕了,朕很是忧虑啊。
      
          连年的灾荒,宣成年间的储蓄在消耗,朕听说长安之外的百姓脸上带着菜色,这多么的令人感到哀痛啊。
      
          朕期望着关中可以丰收,使关中的百姓可以解决饥饿,洪水却冲垮了农田,断绝了百姓的收成。
      
          诸位公卿大臣啊,你们对此可有什么办法吗?
      
          如果有,不要隐瞒,当面告诉朕即可,君臣之间互相坦诚,才能振作大汉的社稷啊。
      
          朕在这里告诉诸位卿臣,朕的侍中龙卿向朕提议,‘应该派遣使者到关中的各个郡中。
      
          去慰问遭遇洪水侵害的百姓,去看望年老以及鳏寡孤独的人。
      
          打开属于皇室的府库和山林湖泽,让百姓们自由的去其中捕鱼打猎、摘取果实等,将那些肥沃却空置的土地交给贫民去耕作。’
      
          朕以为龙侍中的意见是对的,朕是百姓的君父,他们不能活下去,是朕这位皇帝的错误啊。
      
          朕需要这样的提议,诸位卿臣同样可以提出。
      
          朕还以为,关中受到灾害的郡都应该免除这两年的赋税,让他们知道,朝廷没有忘记他们。
      
          朕听说士人对朕的近侍有一些误会,这是不利于关系和睦的。
      
          素王在《王道》中说‘股肱大臣之间和睦,天下万事都不忧心’,现在朕的近侍和臣子不和睦,这难道不是使君父痛心的事情吗?
      
          以后不能如此了!
      
          就按照这些去公布,让天下人都知道朕的意思。”
      
          刘阳的意思很明显,现在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灾祸,肯定是有妖孽诞生,我这个当皇帝的可能有问题,你们这群公卿同样跑不了,都是一条船上的蚂蚱。
      
          天灾是我们管不了的,但处理天灾造成的后果却是可以的,若是这个干不了,那就该滚蛋了。
      
          皇帝这一道谕旨,一方面经过朝廷的官府去颁布,一方面经过绣衣直指直接去颁布,而且直接到流民聚集之地去颁布,达成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至少立刻安抚了许多流民的情绪,使得百姓的注意力从皇室的身上转移开。
      
          招抚贫民进入皇室的土地之中耕作,这其实和羽林孤儿有些像,后世有所谓的皇庄,实际上就是一种人身依附的关系。
      
          这些百姓的身份从大汉百姓转变为皇帝的私人佃农,可以不走朝廷税收而是直接进入皇帝的内库之中。
      
          即便不说和皇室之间的亲近关系能带来什么政治上的好处,仅仅赋税上的差距都让人心动不已,因为没有官吏这些中间商在其中盘剥,就算是税重几倍,最后的结果依旧是皇庄赋税轻,而且还没有随意摊牌的徭役。
      
          这就是许多百姓宁愿成为豪族的佃户,成为一个“不存在的人”,也不愿意编户齐民成为朝廷百姓的原因。
      
          皇室威望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朝廷对洪水的处理却出现了问题,因为朝廷经过连续的天灾,实际上已经快要失去处理这场洪水的能力了。
      
          正如皇帝诏书中所说的那样,连续的天灾让百姓的脸上出现了菜色,实际上这正是因为朝廷粮食不够。
      
          朝廷的府库总是要留下一部分备粮的,尤其是军需仓。
      
          万一关东有叛乱,四边的蛮夷进犯,结果朝廷没有粮食为出征大军准备,那可真就该死了。
      
          这些年天灾频发,四夷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尤其是辽东大雪之后,那些曾经臣服于大汉的东胡系部落,时不时就与大汉激战一番。
      
          他们抱着能抢东西就抢东西,抢不到东西就消耗人口的心思,可谓是悍不畏死,这让汉廷这边颇有些苦不堪言。
      
          一边是百姓的命,一边是朝廷的命,没有对错,那唯一所能够做的就是激烈的火并!
      
          朝廷将那些郡中的良家子挑选出来,尤其本是出身行伍的,曾经参加过征召的良家子,然后对剩下的非朝廷统战对象严厉打击,诸如地痞等被朝廷视为隐患的对象。
      
          刚刚经历过洪水的关中大地,很快就迎来了一波血水,朝廷派出的军队毫不犹豫的镇压,百姓的反抗很是激烈,但毕竟太弱了,很快就被着甲的朝廷士卒击溃。
      
          成建制的流民组织被打散之后,很快就在关中的山林之间聚集呼啸,成为了一个流传已久的职业——大盗!
      
          俗称土匪!
      
          关中的土匪组织还不算是特别多,在关东之地,因为历次的天灾,加上豪强的土地兼并情况比较严重,山中大盗实在是太多了。
      
          少的数百人,多的甚至有上万人,这些人有的不事生产,只以抢掠为生,有的则在山间的小块土地上种地,俨然一方独立王国。
      
          对这些人大汉朝廷讳莫如深,因为这会让人想起,昔年大汉太祖高皇帝,同样是率领着一群活不下去的人流亡在山中。
      
          最后率领着那些普通的百姓出山起兵,覆灭了秦朝!
      
          现在会是第二个秦朝吗?
      
          有识之士见到了天下的弊病,但同样认为,如今的天下还没有秦末的乱象,“戾帝刘旦时,关东有数百万流民,那时大汉尚且未亡,现在流民虽广,细细看去却并不极多。”
      
          这是人心的浮动。
      
          有满腔热血的士子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很快就回到了土地兼并身上,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古人只是受到历史的局限而已,智慧是完全没有区别的,土地兼并的坏处很清楚,各个学派的士子开始鼓噪着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甚至有激进的士子直接说道:“贫者不得活,秦亡之兆,戾帝暴政一人所为,土地兼并,天下所为!
      
          戾帝之祸,孝宣可兴!天下之祸谁可救之?”
      
          ————
      
          关中不振,民纵利刃,上叹曰:“《诗》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何以天汉以刀兵相向。”
      
          乃遣使问之,郡臣下吏进曰:“桀纣暴虐,民不堪其命,故纵刀兵以革新。
      
          今陛下宽仁,竭诚尽力,仍不得活,此乃天亡也,非国家之罪。”
      
          上默然,关中诸郡之间,寇盗蜂起,一如关东。——《汉书·悼帝本纪》
      
          (本章完)
      
          




返回目录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首章]  [尾章] 573章/共1160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5e9bf 大小: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