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老尸系列(43章/100章)

第43节

鲁班尺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冯布衣道:“久闻‘湘西赶尸’限于湘西沅江上游一带,多少年来已不闻其踪迹,前不久偶闻殡仪馆黄馆长酒后提及,方知世间竟还存有这一神秘行业,不由得想来探个究竟,失礼之处,请多包涵。”  
        “如有生意,当可咨询,不然就请自便。”老者面露不悦。  
        “正是有一单生意相托。”冯布衣道。  
            
      
        第一章  
        中国人有很浓厚的乡土观念,所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不论离家多远,死后必定想方设法把遗骸运回家乡安葬,客死异乡而又不能归葬故土,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最为凄凉的事。  
        赶尸——是一种最为奇特的运尸回乡的运输方式。  
        湘西的沅江流域,大都是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人行已是甚为不便,更遑论抬着棺材翻山越岭了,于是“湘西赶尸人”这一行当便应运而生。月黑风高之夜,荒郊野外,一连串的死尸默默的尾随在赶尸人身后,匆匆穿州过省返回故乡,最远的可达云贵,诡异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是世界上最为恐怖的职业。  
        近些年来,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乡村也普遍修了农用车道,交通条件日臻完善,非昔日可比。国家到处推行火化,客死异乡一般也就是骨灰返归故土了。因此,原本就神秘的“赶尸人”现已销声匿迹,江湖之上绝难再见其踪影。  
        此刻,冯布衣心中已大致有数,于是对老者道:“此次要运的并非尸首,而是一具八百年前的骨殖。”  
      
        “并非‘赶尸’何故不乘汽车又快又便当?”老者深感诧异。  
        “此人八百年前大有来头,想他本意仍是循用旧俗返归故土,我宁愿尊重其意而行之。”冯布衣语气坚决。  
        “运往何处?”  
        “江西定南凤岗村。”  
        “岂不是古时江西派大风水师赖布衣的家乡,此骨究竟何人?”老者更觉惊讶。  
        “正是北宋赖文俊。”  
        夜,小雨初歇。贺嘉山上,那黑衣老者酒足饭饱,打开冯布衣的旅行皮箱,取出赖布衣的遗骨,恭恭敬敬地上了三柱香,跪下磕头。  
      
        “我迟老二一生走脚,今日有幸得此殊荣,能够走脚八百年前赖老前辈的尸骨返乡,不枉此生啊。”老者激动得眼泪直流。  
        祭拜完,老者取出牛筋线,手法熟练地将206块骨头逐一串起,难以连接的趾骨用胶带缠好,此刻遗骨站立着如同医学院的骨骼标本般。  
        “赖老前辈想来一生跋山涉水行走万里,脚底都生满了骨刺,不知行走怎样?”老者一边唠唠叨叨,一边取出辰砂,这是朱砂中之上品,涂抹在了天灵盖、胸骨和关节部位上。冯布衣找来一套迷彩服,穿在骨骼上正合适,帽子稍大些,也只好将就了,再套上一双高帮旅游鞋,系上一付防非典时流行的大口罩,一切已然就绪,即使途中有路人瞧见,只要是夜间也难以辩认,只会想此人太过消瘦,定是营养不良而已。  
      
        夜半时分,老者赶着遗骸同冯布衣父女二人下山。  
            
        “湘西赶尸”果然诡异之极,其山术(山、医、卜、命、相五术之首)竟如此厉害,香港僵尸片的情景再现了,随着老者口中的咒语声,身着迷彩服的赖老前辈骨骼悄无声息的轻轻跃起,潇洒的跳过门槛,小祖师看得心花怒放,也学起那样蹦了出去。  
        凡‘赶尸’返乡须得夜行,小祖师白天到处玩耍,晚上跳了不远就累了,马上睡意连连,冯布衣无奈只得放在肩上背起一路南下。  
        昼伏夜行,一路小心翼翼专拣荒僻之路,避免与人照面。不几日已至赣南于都县宽田乡地界。  
      
        是夜,云开雾散,一轮明月高悬,月色如水,洒在乡间的土路和田埂上,天际边偶有农舍的灯光若隐若现,大地仿佛沉睡了。  
        经过几夜的跋涉,冯布衣脚上打了泡,背负着小祖师,精神倍感劳顿,哪知这小祖师不过6岁而已,竟有如此般体重,看来需要减肥了,他想。  
        大约子时,白茫茫的雾气从四下里弥漫开来,冯布衣咬紧牙关跟在那黑衣赶尸老者身后,步趋步随。个把时辰之后,忽听老者自言自语道:“奇怪,又是回头路,哼,小小鬼打墙难道能难住我迟老二?”说罢,老者停下了脚步,解开裤带站在原地“哗哗哗”撒起尿来,顿时一股酸骚热气扑鼻而来。  
        “鬼打墙、鬼打墙,一泡屎尿,墙儿倒掉。”老者口中念念有词,边说边继续前行。  
        丑时时分,老者破口大骂起来,原来那泡尿竟然没起作用,一个时辰又回头了。“这可是童子尿啊。”老者惋惜的说。  
        小祖师咯咯笑将起来,老者脸一红,表情略现尴尬。  
        “迟老爷把鞋倒穿过来就可以啦。”小祖师在冯布衣的背上一本正经地说。老者迟疑着脱下鞋倒穿,冯布衣也是一样,尽管走起不便,但是却真的走出了鬼打墙。  
      
        清晨,天蒙蒙亮,冯布衣一行人沿着梅江河畔前行,不远处一片杨梅林,林后有处农舍,大家上前投宿。  
        农家是一对老年夫妇,为人很是热情。赣南自古民风淳朴,尤重待客之道,见老者相貌丑陋,着迷彩服之人诡异,心下已是明了几分,也不多问,径直带入偏房。那老妇人见小祖师甚是喜爱,不住的嘘寒问暖。  
        主人家姓杨,是唐代杨筠松的后裔。  
        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生于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后寓居江西于都、兴国等地,自称救贫先生,是我国唐代相地的形势派大师。 杨筠松在赣南的兴国、于都和宁都一带广招徒弟,开展讲学活动,授以青鸟术。他的学说经过发展、完善的过程,逐渐演变、形成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也称“形势派”或“峦体派”后世勘舆界尊称他为“形势派”或“江西派”的风水地理祖师。  
      
        唐天佑三年(公元907年),杨救贫为赣州的一个官吏勘踏祖坟吉穴,酒后失言,遭到猜忌,用阴阳壶盛青酒,使他慢性中毒,在买舟东上返回于都的途中,毒性发作,死于舟中,时年73岁。  
        冯布衣想到此处不禁长叹,这边小祖师也是黯然泪下,老妇人忙问其故,方知她竟是当年赖布衣的徒弟。原来这赖布衣正是杨筠松的得意弟子、衣钵传人,如此算来,小姑娘应是杨家先祖杨筠松的徒孙了。  
            
        第二章  
        “色者空见性,影动水流痕,无为蹉跎月,忌做荒唐人。”门外传来朗朗吟诗声,屋内众人起身,小祖师则抢先跑出了门。  
        门外站着的不是别人,正是三清宫主持华虚道长及几名随从道士。  
        华虚道长咋见一愣,随即“呵呵”笑将起来:“贫道参见小祖师。”那一大把胡须的老道竟然真的弯腰行起礼来,其他道士忙不迭的跟着行礼,众人莞尔。华虚趁机抱起小祖师,笑呵呵地走进屋内。  
        原来是每年一度的杨筠松忌日到了,三清山与江西派自古渊源颇深,故每年均遣人前来祭祀。去年小祖师以江西派掌门身份拜山后,华虚方知赖布衣传人八百年后重现江湖,而且“布衣祖师”平易近人,从不“倚老卖老”,又顽皮可爱,实乃忘年知己也。  
        冯布衣道明此番南下送赖布衣尸骨还乡一事,大家不免一阵唏嘘感叹。  
        “赖老前辈乃杨筠松之徒,又有恩于我三清山,今天就请出前辈仙骨,受我等拜祭。”华虚道长说道。  
      
        此刻黑衣迟老二闻言忙向冯布衣摇头示意万万不可,但冯布衣却未多加理会带华虚道长进了偏房。华虚久闻“湘西赶尸”神秘诡异,但见到立于墙边头扣作战帽,脸遮大口罩,身着迷彩服的赖布衣遗骨时,不仅还是吓了一跳。  
        道长略正衣冠,踏前一步恭恭敬敬地跪下参拜,门口迟老二对冯布衣直招手,焦急之色溢于言表。  
        “赶尸最忌客尸被人叩拜,如此一来山术即破,客尸误认已经到家,就不愿再走了。”迟老二俯耳悄悄说道,话未落音,堂内众道士鱼贯而入,逐一叩首行礼,一睹老前辈风采。此刻,冯布衣已然无奈,只得苦笑。  
        一代宗师杨筠松死后葬于杨公坝,时逾千年,滄海桑田,梅江几经改道,岸边的杨公墓早已淤入河底,跡不可寻。  
        饭后,主人家备好纸钱香烛领众人前往杨公墓葬遗址一带凭吊,华虚道长手牵小祖师走在头里。  
      
        此地名为三僚村。当年唐末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南下避祸的杨筠松来到这地处僻壤、人烟罕至的三僚,惊奇的发现此地地形构造竟浑然天成得如同一只堪舆用的大罗盘,盆地之中的一座石头小山酷似罗盘指针,108口小池塘如北斗拱月般围绕着七口大水塘,一脉相通的碧水滋润着整个三僚盆地,朝阳之下紫气蔼蔼,不由得惊叹道:“七塘是为七窍,108暗合人之穴道,此地风水大吉。”于是就此结庐安居下来。  
      
        杨公山后山腰生长着一株千年的伞状大衫树,树底两块巨石形似包裹,当年赖布衣谓曰:“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华盖遮荫,代代能文武,世世好为官。”  
      




返回目录

[40]   [41]   [42]   43   [44]   [45]   [46]  

[首章]  [尾章] 43章/共100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af1bc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