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251章 搞预警机也要有备无患

十月廿二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技术换技术……”
      
          郭林重复了一遍常浩南说的这个概念。
      
          在过去,这当然是华夏方面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现在却做到了。
      
          而且竟然还是跟空中客车这样一个与波音齐名的庞然大物。
      
          ……
      
          三人的谈话是在14所内部的机关灶进行的,能进这里吃饭的人保密级别都不会低,加上话题本来就是新闻里面已经播过的内容,因此也没有特地避开其他人。
      
          于是,就在他们准备收拾餐具离开的时候,有两个一直坐在不远处角落里的人起身走了过来。
      
          其中一个稍微年长一些的率先开口问道:
      
          “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请问这位是常浩南同志么?”
      
          三个人的目光几乎同时被吸引了过去。
      
          “没错,我是常浩南,请问您是……”
      
          “王院士?”
      
          常浩南话音未落,旁边的郭林直接站起身,同时惊几乎是语无伦次地叫出了对方的身份:
      
          “我怎么完全不知道……您怎么突然……”
      
          尽管常浩南和徐洋两个人还是有些懵逼,但听到郭林的称呼,二人为表尊重还是站起身来。
      
          “王院士这次是来咱们14所是考察一下几种新型雷达的预研情况,一切从简,就没有通知到不涉及项目的人。”
      
          跟在后面的那位是14所的副所长罗群,这段时间出现过几次,主要是慰问和发福利,所以常浩南印象比较深。
      
          “你们坐着就好,我过来是想要和小常同志聊一聊。”
      
          被称为王院士的人话音刚落,罗群便从旁边搬来两张椅子,于是五个人又重新坐回了桌边。
      
          也就是在这个功夫,常浩南总算反应过来了对方的身份。
      
          电科集团出身的工程院院士王晓模。
      
          日后华夏三型预警机:空警200、空警500、ZDK03的总设计师和总顾问。
      
          目前应该是担任电子科学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正好能和郭林刚刚的称呼对上。
      
          14所在电科集团内部的地位类似601所/112厂在航空工业内部,很多兄弟单位都是三线建设时期从它这里分出去的,所以尽管王晓模算是38所出身,但其实年轻时也在14所工作过。
      
          这个名字对于常浩南而言自然是如雷贯耳的,只不过这是他第一次看见不到60岁、还算是年富力强状态下的真人,所以一时间没认出来。
      
          “您是……王晓模院士?”
      
          尽管已经基本确定自己的猜测,但出于礼貌,常浩南还是询问了一下。
      
          “你认识我?”
      
          王晓模有些好奇,他自问自己的名声应该还没传到电科系统以外才对。
      
          “本来是认不出来的,但郭工刚才的称呼让我猜出来了,以前听过383雷达研制过程中的故事,所以知道您的名字。”
      
          常浩南的语气不卑不亢,但三两句话就拉近了二人之间的距离——
      
          383型三坐标雷达是王晓模在黔省大山里的得意之作,还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就算他现在已经算是功成名就,但听到有年轻人提起这个型号,心情还是会好上不少。
      
          这就跟一个父亲听别人夸自己孩子一样,不高兴那是不可能的。
      
          当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说这番话的人。
      
          换个14所普通工程师在这里,就不可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我是前些天跟南郑182厂梁绍修总师开会的时候,从他那了解到小常同志你的名字,还有一些事情。”
      
          王晓模首先解释了自己为何能认出常浩南来,然后又继续道:
      
          “刚刚听你们聊天,好像说起了技术换技术的事情?”
      
          听到这个问题,常浩南用最快的速度盘算了一下华夏预警机发展的时间线。
      
          显然,王晓模正是被有关技术引进的话题所吸引的。
      
          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被常浩南那句“花钱买技术和市场换技术都不靠谱”所吸引的。
      
          现在是1997年3月,刚好是圆环工程,也就是用伊尔76机体和大卫国“费尔康”系统结合搞预警机的项目正式立项后不久。
      
          目前大概处在总体方案确定之后、雷达设计生产阶段。
      
          根据前世的解密资料来看,王晓模本人对于这次合作没有那么乐观,多次提出要同步安排国内配套研制,不能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外方。
      
          后来的事情证明他是对的。
      
          2000年,大卫国单方面撕毁合同,停止了研发项目。
      
          尽管他们全额退还了华夏提前支付的经费,但即便不考虑1992年到2000年之间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这一来一回耽误的多年时间也是难以弥补的。
      
          而现在,王晓模就坐在常浩南面前,并且已经表现出了他的担忧。
      
          天赐良机,总得做点什么才行。
      
          “是啊,用我们的技术去换对面的技术,这样手里就相当于有一张底牌,让对面不敢随便掀桌子。”
      
          常浩南没有机遇转移话题,而是顺着对方的问题回答道。
      
          “听小常同志的意思,是不太信任欧洲方面?”
      
          王晓模的语气中听不出太多情绪,如果坐在这里和他说话的是另一个人,恐怕就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判断出他的立场倾向。
      
          但对于知道历史走向的常浩南来说却不用。
      
          他明确知道对方此时已经开始计划同步研制的事情了,因此和自己的态度应该是一样的。
      
          “本来就是利益合作关系,倒也谈不上信任不信任,有备无患吧,毕竟我们航空工业之前在这方面吃过亏了。”
      
          常浩南当然不可能直接跳大神说大卫国三年后不靠谱,只能从侧面入手:
      
          “从当年的和平典范,再到组装MD82飞机,花钱买和用市场换这两条路,我们算是都试过一遍,结果简直撞得头破血流,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现在我们也算是痛定思痛,虽然国内的航空工业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但有和没有之间就是质的变化,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没问题,只是两条腿走路的原则不能丢,必须得保证独立自主的路线和型号不受影响。”
      
          年届六十的王晓模自然不可能跟个年轻人一样喜怒形于色,但是在听到跟自己几乎完全思路相通的回答之后,还是免不了感到心情舒畅,整个人的神情和姿态也放松了不少。
      
          当然,二人都知道,这个话题也就言尽于此了。
      
          圆环工程的基调是90年代初就定下来的,而且连钱都已经给出去了,别说常浩南,就算是总师王晓模本人也不可能在这时候说要终止合作。
      
          这也是后者一直苦恼的事情——
      
          国内配套研制虽然在持续推进,但这并不是圆环工程的既定部分,没有项目就意味着没有钱。
      
          但是在听到常浩南关于大飞机两条腿走路的说法之后,王晓模突然有了个大胆的想法。
      
          (本章完)
      
          




返回目录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首章]  [尾章] 267章/共1771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bb355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