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836章 豪华的审稿阵容

十月廿二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怀尔斯突然感觉到有些迫不及待。
      
          这篇论文,他大概率是看不懂的。
      
          所以需要找个专业人士。
      
          虽然所谓专业人士,也不可能马上就看懂。
      
          但至少能确认一下,是不是有明显的疏漏。
      
          佩雷尔曼当然不可能是什么民科,不过,在历史上也确实多次发生过数学家自认为解决了某个重要问题,结果却在很早的地方就被发现出了错误的情况。
      
          尤其是从这篇论文颇为逆天的篇幅来看,恐怕其中会涉及到一些新的理论框架。
      
          一般来说,得益于学术期刊和互联网的极大发展,今天的数学家即便需要从头开始发明轮子,也有足够的机会先把轮子单独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以免出现“把车造出来了才发现轮子是方的”这种情况。
      
          但眼前的情况显然不一般。
      
          按照怀尔斯的推测,两位作者恐怕已经在证明庞加莱猜想这个方向努力了多年。
      
          而眼前这篇论文,应该是他们所有工作的总和。
      
          至于之前那篇《数学年刊》上的文章……
      
          大概率只是为了让其中叫常浩南的作者不会出现的过于突兀,而随手拿出来发表的罢了。
      
          嗯,一定是这样。
      
          想到这里,怀尔斯一边四下张望,一边向旁边的孔采维奇问道:
      
          “我记得……理查德·汉密尔顿今天也过来了吧?”
      
          刚才打开论文的时候他就注意到,最前面的摘要部分中多次提到了“里奇流”这个概念。
      
          哪怕怀尔斯并不研究拓扑学,但也知道谁是这方面的专家。
      
          “我之前好像在会场另一边见过他。”
      
          孔采维奇回答道。
      
          “走,去找他。”
      
          怀尔斯此时也顾不上亚瑟·杰夫还在台上回答问题,当即捧着笔记本电脑离开座位,拉着孔采维奇从会场中间的过道朝另外一边走过去。
      
          阿拉什对眼前的场面有点发懵,但也只能选择赶紧跟上自己的导师。
      
          好在今天到现场参会的足有上下两层上千号人,所有人的关注点又都在最前面,所以倒也没有几個人注意到,两名堂堂菲尔兹奖得主跟做贼一样,猫着腰在会场中间乱窜……
      
          孔采维奇的记忆力不错。
      
          在他的带领下,三人没用多长时间就找到了坐在会场靠右侧第二排的汉密尔顿。
      
          后者此时面露愉悦地听着亚瑟·杰夫解释为何没有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纳入到七大问题之中,显然心情不错。
      
          毕竟,一直坚定地相信,利用里奇流方程式,将有可能证明瑟斯顿的几何化猜想及庞加莱猜想。
      
          “怀尔斯教授?孔采维奇教授?”
      
          汉密尔顿下意识地想要起身。
      
          这二位在数学界还是有亿点江湖地位的。
      
          尤其是安德鲁·怀尔斯。
      
          尽管有一部分人认为,他的证明方式并不符合费马口中“精妙”的形容,因此费马大定理很可能还有其它证法。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延续了350年、难倒了高斯、欧拉、希尔伯特等一众大佬的难题,终究是在怀尔斯手中终结的。
      
          仅凭这点,他就足以跻身当世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
      
          不过怀尔斯眼疾手快,赶紧制止了汉密尔顿的动作:
      
          “汉密尔顿教授,今天早上,准确地说,就在刚刚,我的学生看到了一篇论文。”
      
          他说着把笔记本电脑打开,放到了前面的小桌板上。
      
          汉密尔顿心说什么论文不能等一会再看,非得这时候跑过来找我,但转过眼去就看到了论文的标题。
      
          《任何一个单连通的,闭的三维流形一定同胚于一个三维的球面》
      
          ?
      
          他刚还在思考庞加莱猜想的证明问题,结果现在就来了篇论文,说已经证出来了?
      
          “这是哪个出版社收到的投稿?”
      
          在查看具体内容之前,汉密尔顿几乎是下意识地问道。
      
          怀尔斯看了看身边的阿拉什,然后摇摇头:
      
          “不是哪个出版社,是arXiv网站,或许你应该也听说过。”
      
          “这我当然知道,文档左上角还标着网站的网址呢。”
      
          汉密尔顿指了指电脑屏幕,然后继续道:
      
          “我的意思是,作者在把文章挂到arXiv的同时,总要向某个杂志社投稿的吧?”
      
          一阵沉默。
      
          显然,并没有人能给出回答。
      
          这样一篇论文出现在arXiv上就已经很不正常了,后面再发生点其它更不正常的事情也很正常……
      
          汉密尔顿只好把文档往下翻。
      
          然后,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不是佩雷尔曼,而是常浩南。
      
          大概半年之前,他就在给《数学年刊》审稿的过程中看到过这名作者的文章。
      
          汉密尔顿甚至还能清晰地记得那篇文章的内容。
      
          其中一个结论便是,利用里奇流完成的拓扑手术,可以用来构造几何结构,从而把不规则的流形变化为规则的流形。
      
          那个结论,对于他在学术圈中的地位,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而既然上一次常浩南就选择了数学年刊进行投稿,那这一次,哪怕是按照惯性,继续选择数学年刊似乎也应该是很合理的……
      
          汉密尔顿甚至想直接掏出手机,给米凯尔·拉格斯泰特打个电话,询问是否有这么一篇文章投稿。
      
          不过最后还是忍住了。
      
          一方面,毕竟都是学者,还是要矜持一些。
      
          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已经看到了这篇论文。
      
          而出版社,无论是哪一家,都显然还没看到。
      
          否则这么大的事情,早就该直接联系所有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了。
      
          这意味着,相比于约翰·摩根、布鲁斯·克莱纳、瓦伦丁·贝纳胡等同行,他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等某个编辑看到,再找人审稿的时候,他作为几何拓扑学路线的代表人物,又比别人更早看到论文。
      
          大概率可以作为审稿团队的主导。
      
          没必要节外生枝。
      
          抱着这样的想法,汉密尔顿重新把注意力放回到电脑屏幕上。
      
          搞学术就是这样,论文作者只需要埋头科研就够了,而审稿人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然而,没过多长时间。
      
          汉密尔顿的笑容逐渐僵在了脸上——
      
          尽管在摘要和介绍中多次提到了里奇流,甚至引用了他当年把里奇流引入到拓扑学中的成果,但是……
      
          又不太一样。
      
          “怎么样,汉密尔顿教授?”
      
          看着脸上表情变幻莫测的汉密尔顿,怀尔斯开口问道。
      
          “不对劲……”
      
          汉密尔顿喃喃道。
      
          怀尔斯一愣,还以为是对方已经发现了论文里面的错误:
      
          “唉……果然还是有问题么……”
      
          虽然算是意料之内,但总归还是有点惋惜。
      
          一来是没能真的见证历史。
      
          二来是没能看到七大数学难题现场变成六大的乐子。
      
          然而,汉密尔顿却摇了摇头:
      
          “不是论文有问题。”
      
          三道疑惑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他。
      
          “是我有问题……”
      
          “Ah?”
      
          怀尔斯被这句话搞得有些发懵:
      
          “你不是里奇流理论的创始人么?”
      
          “嗯……我过去也这么以为。”
      
          汉密尔顿仍然目不斜视地盯着屏幕:
      
          “但是现在不太确定了……”
      
          “什……什么意思?”
      
          刚刚一直没说过话的孔采维奇面露不解。
      
          汉密尔顿面露苦恼地摇了摇头:
      
          “虽然也用到了里奇流,但他们的思路……完全不同。”
      
          “看这里,他们把里奇流构建在林德勒夫空间里面。”
      
          “还有这里,对里奇流进行手术,从而在奇点产生之前就找到,而且把它给消除了,这是我过去十几年一直致力于做到的事情……”
      
          “……”
      
          仅仅在论文的前五页,汉密尔顿就已经罗列出了十来项要点。
      
          全都是论文的思路中跟现有理论不同的地方。
      
          可以说,这是一套完全不同的理论框架。
      
          “但是……”
      
          怀尔斯皱了皱眉:
      
          “你刚刚的翻页速度……就像是在看一篇自己写的论文一样。”
      
          “我的意思是,如果他们真的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不是应该非常难以理解才对?”
      
          听到这个问题,汉密尔顿终于抬起头来:
      
          “如果这篇论文是佩雷尔曼一个人写的,我相信确实会这样。”
      
          “但另外一名作者,常浩南,我上次审稿的时候就发现,他写的论文思路迥乎常人,但每一个步骤都能正好写在我们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孔采维奇也是一惊:
      
          “还能有这样的人?”
      
          他当然清楚,自己理解一件事情,和让别人也能理解一件事情,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事实上,数学界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细分,以及单个领域中研究深度的增加,导致顶级数学家们正越来越难以理解其他人所取得的成果。
      
          一篇真正有影响力的论文,审稿周期往往要拉长到几年的水平。
      
          甚至还未必能审出来。
      
          而汉密尔顿口中这位常浩南的能力,放在当今的大背景下,完全是一股清流。
      
          “总之……你认为,他们是对的概率有多大?”
      
          怀尔斯询问道。
      
          汉密尔顿没有马上回答,只是低下头,一边揉着眉心一边闭目思索。
      
          “这件事,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单独下结论。”
      
          过了许久之后,他终于重新睁开眼睛:
      
          “需要询问一下其他人的意见。”
      
          “谁?”
      
          “谢尔盖·诺维科夫、迈克尔·弗里德曼、西蒙·唐纳森、杰夫·奇格、瓦伦丁·贝纳胡……”
      
          他一连说了近十个名字。
      
          听得怀尔斯暗暗心惊。
      
          基本涵盖了上一代,以及这一代的全部拓扑学专家。
      
          其中包括三名菲尔兹奖得主。
      
          但是,还没完。
      
          稍微停顿了一下之后,汉密尔顿又突然转过头:
      
          “另外,他们的证明过程中提到了大量有关‘能量’‘熵’和‘温度’之类的物理概念,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有理论物理背景的数学家。”
      
          “孔采维奇教授,希望你也能加入到我们当中来……”
      
          “好吧,现在是四个了……”
      
          怀尔斯心里想到:
      
          “或许还有第五个……”
      
          (本章完)
      
          

喜欢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请大家收藏网址:(mn8848.com) 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返回目录

[877]   [878]   [879]   880   [881]   [882]   [883]  

[首章]  [尾章] 880章/共1771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27339 大小:1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