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758节

高天流云A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1-05-18 17:18:25
      
        连载(1869)
        但是“道理”一词在中国的解释太广义了,差不多和“君子”一个等级,可以就任何事件任何人展开无数个讨论点,并且都能找到论据。
        它们像是细胞,可以无限分裂繁殖。
      
        针对怎样处理张邦昌,有人给出了三种道理。1,开封城里的百姓们对张邦昌感恩戴德,是因为他出头顶事当皇帝,免了金军的屠刀临头,并且拒绝勒索,让开封人保住最后一点点家底;
        2,大元帅府对张邦昌选择饶恕,是因为他主动献御玺写降表,态度非常端正;这些都是事实,但是还有第3点,天下人对张邦昌是什么态度。
        天下人愤慨。
        这一点才最重要,让与事情没有直接关系的人做出判断,才会公正。而能保证赵宋复国的,只能是天下人,所以张邦昌必须处死。
        这个道理怎样呢,是不通情理还是坚持原则呢,这一点要大家自己去评判,我能说的是,说出这番道理的人是李纲。
        李纲从南方赶来了,赵构登基之前就写信郑重邀请他,信中以“不世之才”相许,写出“……阁下学穷天人,忠贯金石,当投袂而起,以副苍生之望。”等语句。这样的推崇,可以说是宋朝立国罕见的,如果要比较的话,只有当年王安石与之相近。
      
        李纲当上了首相。
        这个过程是很纠结的,限于篇幅不能详细记述,只提一点,有位叫颜岐的官儿居然说,张邦昌是金国人喜欢的,那么他虽然已经是三公、郡王,还应该加封同平章事,让他更显赫;李纲是金国人所厌恶的,虽然已经是首相了,也得趁他没上任就罢免了。
        下边一片应和之声。
        赵构沉下了脸,说了一句话:“如朕之立,恐怕也不是金国人所喜欢的吧。”
        连载(1870)
      
        这样的事堂而皇之的出现,能稍微理解出李纲的心情了吧。他之所以苛刻地对待张邦昌,是夹杂着整顿官场风气的用意。
        宋朝一败涂地,已经亡国,现在说复兴只是在名义上的,所有人都清楚,以赵构这时的实力,只要金军再次入侵,必将第二次灭亡。那么怎样抵挡,不先把投降派软骨派金人体贴党清除,根本看不到生存下去的希望。而杀张邦昌,正是绝好的前奏。
        在李纲到来之前,张邦昌被免除一切罪名,加封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接着又擢升为太傅。这是多么高的头衔,哪怕是十年之后的岳飞,达到战功最顶峰时,也不也奢望。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投降、篡位还有理了吗?
        以后再濒临绝境,谁还会为国尽忠不惜一死?!
        因此,李纲无论如何都要张邦昌去死。但他说了不算,很多人替张邦昌说情,据说连赵构本人都回忆起了当初和张邦昌一起出使金营的情分,最后综合意见,张邦昌被贬到潭州(今湖南)安置,注意,不是编管,不需要很严厉的管制。
        只是要求当地的监司机构时常注意张邦昌的动态。
        张邦昌离开了北方,他深感庆幸,觉得噩梦终于过去了,他还活着,并且离开了漩涡……这太好了!能活着,能平常,比什么都强。
        可惜的是,不久之后弹劾他的奏章雪片一样飞来,各种“劣迹”被一一揭发,九月时圣旨降临,他被赐死。他死了,张邦昌在潭州城内天宁寺的平楚楼上自缢而亡,关于他的死,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了,大家都清楚,他是多么的怨,他的人生履历表上如果写死亡原因的话,四个字足以概括。
      
        ——“舍己为人。”
        不管开封城百姓死活的话,哪来后面那么多的无奈屈辱。
        而这不是官方的说法,宋朝给出的正规罪名是,张邦昌在当皇帝的33天里,晚上住在了皇宫大内深处,他……和宫女睡在一起。罪大恶极,不可饶恕!!!
        这个罪名,居然比篡位还要致命。
      
      日期:2011-05-19 17:20:04
      
        连载(1871)
        张邦昌死在九月,他的死后果严重,直接推动了历史进程。这是后话,这时是五六月份之间,还有一些别的事发生,别的人出现。
        集中在赵构的身边,南京城里。
        先是李纲见到了宗泽。据考证,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会面,俩人年龄相差悬殊,一个45岁,一个68岁,是两个辈份的人,却相见恨晚,一见面就互相说出了心里话。
      
        宗泽直斥黄潜善是个“闲人”,什么事都不管,对国家危亡无动于衷;汪伯彦是“微人”,出身低、善钻营,在举国危难之中还图谋自身利益,实在卑劣得让人发指。
        微,甚至是阴微诡谲的微。
        这些话让李纲一下子轻松了起来,这是他从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以来从来没有听到的,偌大神州,偌大官场,只有这一个人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他明白,这是他难得的战友,必须要把宗泽安排在最重要的地方,担任最重大的职位。
        李纲去见赵构,以首相的身份推荐宗泽出任开封知府、东京留守。
        东京开封,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皇朝,以往是荣耀,现在是危机。谁敢再住进去?不说满目疮痍全城废墟,就说时刻都会第三次出现的金军,就让所有人认定那是块死地。
      
        而放弃它,却会一下子丢了所有的精气神。
        复兴宋朝,连都城都不敢进,还谈得到什么?它是一把尺子,一支标杆,用来衡量赵宋、乃至于汉人的种族等级。
        这些谁都懂,谁都不去做。
        公元1127年,宋建炎元年六月一日,宗泽赶赴开封城,深入险地,复兴旧都。那里是最混乱的漩涡,各种渣滓污秽盘踞着,想生存都是问题。而宗泽过去,却抱着一个伟大的理想,他想在那片废墟上重建以前的辉煌,让开封城再次成为最伟大的都城之前,先成为一个最坚固的堡垒,足以让宋人抵御任何侵扰。
      
        到那时,他会请他的皇帝重回故都,那一刻,才是他宗泽存在的意义。
        连载(1872)
        宗泽走了,张浚来了。
        他终于出现了,这个30岁的四川人从始至终一直到死,都在强调着他的强烈、炽烈、刚烈的爱国之心,却在第一、二次东京保卫战之中踪影未露。这是为什么呢?
      
        想人要往好里想,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分析结果是——他要留着自己的有为之身,为国家尽最重大的努力吧。
        姑且这样相信他,反正他一生都在追逐着各种各样的“最”。比如这时的最正统的领导,等赵构称帝了,有合法的领导权了,没有内敌也暂时没有外患时,他才赶到陛下的身边。
        陛下对他还不了解,所以没有第一时间地拥抱亲吻他,给予他最重的权、最高的位,而是让他当枢密院的编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请注意御史两个字,这是张浚飞黄腾达的台阶,他会用言官的权力去扳倒一个又一个的大人物,不管那些人是不是真的该扳倒,只要扳倒他们,会让皇帝高兴,会让他升官,他就大义凛然、巍峨壮观地去扳!
        这时他安静地上下班,观察着每一个人,衡量着该扳谁、怎么扳。
        几乎在同时,南京应天府的城里,有一个人失意地脱下了宋军的军装,走出了营地。他是岳飞,被开除军籍了。
        关于岳飞的生平,实在是太多的模糊和争议了,从官方的《宋史岳飞列传》来看,他是第一批追随赵构的人,远在张俊、刘光世出现之前,就和赵构面对面地谈过话了。
      
        据《宋史》记载,赵构到相州后,在汪伯彦的帮助下组建起了自己的第一支部队。某天,枢密院一个叫刘浩的官员带来了一个人,引见给赵构,就是岳飞。赵构很喜欢他,初见面就派给了一个任务。命岳飞去招降盗贼吉倩。
        吉倩……如果是吉青的话,相信听过评书《岳飞传》的人会很熟吧。
        岳飞圆满完成任务,吉倩带着380多人投降。岳飞升官当上了承信郎;赵构很高兴,又命令他率领300名铁骑前往黄河边的李固渡渡口向金军挑战,岳飞奋勇前进,大破金军;赵构再命令岳飞跟随刘浩进击开封,解救都城。
        这一次,岳飞率领300名骑兵在滑州之南,与金军大部队遭遇。岳飞鼓舞部下,主动挑战,他独自一人率先进击,阵斩一员金军枭将。金军大败,他以300骑兵力斩敌数千,夺马数百匹,以军功升秉义郎。
      
        他杀进了开封城,进而隶属于宗泽部下。
      




返回目录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首章]  [尾章] 758章/共1014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调用缓存:8f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