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798节

高天流云A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1-08-02 17:17:08
      
        连载(1965)
        这两个大佬分别是首相范宗尹、同知枢密院李回。两者相加正好是南宋军政大权的总和。他们联袂出场,就算不能让人心尽服,至少秦桧在官场内部是可以安身立命了。
        很久之后,人们一直在琢磨,难道从涟水寨卖酒的吴秀才,到南宋首相范宗尹,枢密院李回,他们都是秦桧的同伙,一路把秦桧保送到赵构的面前?
      
        这个疑问是对的,参照以后,没法不让人怀疑。而答案是那么的朦胧,吴秀才史无考证,难道是金人一直设在涟水寨的内线吗?
        没那必要。一个卖酒的,军政两界都接不上内容,功能无限接近零,没有培养价值;那么范宗尹,他是吗?更可笑了。
        查范首相的履历,这真是一位青年得志凌厉风发的人物,其蹿红速度之快,让刚刚打破纪录的张浚都自卑。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阳)人。进士出身,在靖康之变前,史书上说他“累迁至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累迁,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升官。
        看着很正规吧,事实上超级吓人。他生于公元1100年,靖康之变是公元1126年左右,算一下吧,他升到了言官首脑时只有26岁,还是御史台、知谏院双料首脑!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官场妖孽。
        之后他赞成割让北方三镇,和当时的御史台长官秦桧唱反调;再之后金军退兵,张邦昌派人向赵构表忠心,派去的人就是他,因此他在第一时间里得到赵构的好印象;建炎南渡之后,赵构忍过了苗刘叛变、“搜山检海”之厄,陪着他受罪的朱胜非、吕颐浩也翻身落马,没啥实际罪过,都丢了相位。
        等事情都安定之后,范宗尹上位。
        而此时,张浚还在大西北和曲端较劲,和一大堆的完颜打生打死……相比之下,范宗尹的幸运简直是人神共愤,天地失语。
      
        这样的人,是能收买的吗?
        连载(1966)
        所以范宗尹作证之后,官场相信了,民间寂静了,赵构也动心了。甚至于因为范宗尹的证明,让范、秦两人的声誉都有所上升。
        他俩本是敌对的,这时范能为秦撇清,是很高尚、很绅士的行为,他有着纯洁的心灵!而这个,正是北宋官场的标志,是最绚烂时期才有的事。
        比如范仲淹与富弼之间,与吕夷简等人的交往,彼此可以不同意观点,但能协力为国分忧,这才是大臣间应有的气量。
        看着很崇高吧,说实话之前我也很激动的,可史书看得多了,渐渐品出了些许的异味。政治就是政治,没什么品味格调可言,像什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之类的话,都是骗人的,谁要把这个当真,一定死得超级难看。
        就像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铁血人物罗伯斯庇尔,法庭宣判他死罪时,他一次次想站起来发言,被一次次打断,到死也没获得什么说话的权力,纯属活生生憋死的。
        具体到秦桧与范宗尹之间,范妖孽为什么会力保秦桧呢?利益关系被排除、奸细的互相掩护也不是,那么是上面说到的高尚、绅士、纯洁、气量之类的素质吗?
        总觉得很虚幻,太假了。
      
        量前想后,纵观细查秦桧的一生,一个答案才悄悄地浮了起来。这时说会不会是剧透呢,会不会降低阅读快感?
        应该会,但不得不说,说了才会在成团成堆成山一样的乱麻里理出清晰的脉络,才知道秦桧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古往今来汉民族第一败类的神坛上的。
        请注意,秦桧最大的特性——欺骗。
        这是个很常见的技能,是凡一个想作恶,甚至想办点什么事的人都具备。但是秦桧把之升华到了一个无敌的层次。历史会证明,他让每一个大人物翻身落马身败名裂,不管对方是谁,哪怕是神勇睿智如岳飞,地位至高如赵构,号称识人第一的张浚,或者是眼前的这位蹿红速度无比妖孽的范宗尹,都被他骗得团团转,直到失去一切。
      
        直到他死亡之后,才能稍微地喘口气。但是,却仍然无法改动他生前所规定的事情。
        连载(1967)
        尤其是令人发指的是,秦桧的欺骗性是无解的,很多与他有关的事,哪怕改朝换代到今天800多年以后,仍然是充满争议,连他本人到底是好是坏,是为国的忠臣还是无耻的汉奸,都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去没完没了的解析。
        骗到这程度,让人怎么办呢?
        记住他的这个特性,看眼前发生的事情。范宗尹确认他是身世清白的好人之后,把他引荐给了赵构。这是赵、秦之间的第一次见面,稍等,这两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特定意义的,把他们连在一起,到清朝了在皇宫里频繁出现。
      
        赵,秦朝的赵高;秦,宋朝的秦桧。这两个姓因为这两位人才被清朝的皇帝钦定为宫里太监的统姓,以提姓皇帝们小心身边人。
        唉,从何说起呢,又不是姓氏本身的错。
        对这次的见面,秦桧准备得非常充足。他给赵构带来了两个非常贵重的消息。第一,赵构父母亲的近期状况;
        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一直说赵构很冷血,这不准确。赵构是个复杂的人,他有冷酷的一面,也有作为人的一面。他一样有对父母亲的思念,历史可以证明,当后来赵佶的死讯传到江南时,赵构心如刀割,怒不可遏,第一时间找到了自己最强的将军,发誓生父之仇,不共戴天,集结所有兵力北伐!
        这时他问了很多,秦桧说了很多,这都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除了秦桧之外,没有别的人能提供给他。这让两人的距离迅速拉近,因为聊的是亲情,产生出的亲近感也与众不同;
        第二,秦桧提出了一个政治观点。原话是——“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这句话很有学问,字面上看很简单,是说南方的人归南方,北方的人在北边。只能是这个意思吧,但以什么时间段为准呢?
        如果以靖康之变前为准,那么秦桧就是个坚定的抗战派,决心收复故土,大家哪儿来的回哪儿去,女真人退回卢沟桥以北,宋朝人回开封。
        可如果是以靖康之变之后呢?
        连载(1968)
        秦桧当然不会这样模糊地对皇帝说话,在定义南北问题之前,他先和赵构谈了一下对当前局势的看法。中心议题是女真人到底想干什么。
        这在“搜山检海”时没必要探讨,完颜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即灭绝赵氏,吞并整个江南,把金帝国的疆域一直推进至海岸线最南端。
        可是在黄天荡、建康两战之后,这事儿就要两说了。最年青最活跃的完颜,即金兀术被痛打之后,女真人推出了一个傀儡王朝,刘豫的“齐”国,由它在宋金两国之间缓冲。
        这说明了什么呢,女真人并不是什么战神的后裔,并没有什么不战胜毋宁死的信念,这些因为反抗而起兵的穷苦人,在连续挖倒了两座空前巨大的烂掉地基的庞然大物之后,遭遇了空前强烈的抵抗,终于变得理智,不想硬拼了。
        秦桧提醒赵构,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正好向金国请和。“南自南,北自北。”维持现状的话,金人一定满意、同意。
        赵构犹豫,他是想求和的,这几年的惨痛遭遇实在是让他受够了,他可以拍着良心说,他从来就没想什么收复开封之类的事!可是要怎样操作呢,他之前是给金国写过国书级的求和信的,信里连皇帝封号都放弃了,改称自己是康王,但求来的是金兀术满世界的追杀……这时再求和,信写给谁,怎么写?
      
        秦桧指出了一条明路。他说据他在北方的长期的近距离观察,金国元帅左都监完颜昌是位爱好和平的人,曾多次表示过对赵构的友好,如果写信给完颜昌的话,事情会进入正轨。
        赵构再次犹豫。他倒不是不相信,而是这里有个面子问题。政治交流的前提是身份的对等,他可以给完颜吴乞买写信,别管多么的谦卑,是皇帝写给皇帝的,可完颜昌连金国军方的最高首脑都不是,他突然间写信过去,是不是太丢份呢?
        这是个问题。
        秦桧再次给出了建议。他说信还是要以皇帝的身份写,毕竟是两国间的大事,除了皇帝本人之外没谁能做主。至于送信的可以在南宋军方里找一个与完颜昌身份对等的人,这样如果事成,可以诏告天下,皇帝带来了和平;如果不成,只不过是下边的一个军人的个人行为,与宋室无关,与时局无关,与声望名誉无关,与什么都无关。
        赵构的眼睛亮了,这的确可行,而且他的军队里还真有一个能干这件事的人。
      




返回目录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首章]  [尾章] 798章/共1014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调用缓存:a05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