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853节

高天流云A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1-11-22 16:41:20
      
        连载(2105)
        时间凝聚在宋绍兴九年,在这之前吴玠对宋朝的意义比岳飞还要重大。岳飞是一把锐利的长刀,斩金断铁无坚不摧,长途奔袭立威异域。
        这是最完美的军人形象。
        可从国家的安全角度上看,吴玠是一面坚固无比并且带有尖针的盾牌。他扼守住川蜀上游,确保下游整个江南的安全,在稳固的同时,大批杀伤金军的有生力量。这些贡献,对南宋而言是立国之本。
        这一切都在绍兴九年时划上了句号,他没能坚持到最壮烈辉煌的篇章的开始。军人是将身许国之人,是手操国家命运的人,他的生命、身体是有特殊意义的,并不单单属于他自己。在这方面,他很遗憾地失职了。
        不过这也说不上是什么很严重的错,参照一下千古大帝李世民的死法,就会知道这在中国是一条荣誉、神秘、诡秘各自参半的人生高层次追求之路。
        绍兴九年之后,南宋的天空里只闪耀着一颗无比璀璨明亮的星座,他就是——岳飞。这样说,会有很多人不服气,会问韩世忠呢,吴璘呢,刘锜呢,这些人难道都不足为道?
      
        是,的确都不足为道。
        为什么这么说,一切以事实为准绳,历史会给出最正确的答案。回到西北方面,完颜撒离喝进军神速,从河中府渡黄河入同州(今陕西大荔),奔袭近250余里,几天之内就拿下了长安。这个速度让南宋的川陕方面没法反应,实事求是地说,斥侯探马的速度都不见得比撒离喝跑得快。
        这时川陕的主将不姓吴了,而是原四川安抚制置使胡世将。吴玠死后一个月,临安方面的追悼词、抚恤金以及分割行营右护军的命令就打包送来了。
        追赠吴玠为少师,赐钱30万贯,谥武安。行营右护军的军权上缴给川陕一把手胡世将,具体军权下分,由三个将领负责,分别是吴璘、名将郭成之子郭浩,以及右护军老行伍杨政。他们就是后来史称的“蜀中三大将”。如此分派,赵构很欣慰,四川终于姓赵,不姓吴了。
        连载(2106)
        不姓吴的右护军反应迟钝,当撒离喝逼近凤翔时,近5万多的右护军分散在陕西各地,临时调整调度的将领们则在上任的途中,胡世将坐镇河池大本营,想召集高层开会,居然找不到人。
        吴璘迅速赶到,他到时正赶上参谋们开会,中心议题是——河池大本营还要吗?理由是撒离喝进军太快,右护军兵力分散,这时河池非常薄弱,撒离喝一定会以这里为目标,重点突破的……吴璘气得头晕,这帮死秀才都该拉出去砍了(“懦语沮军,可斩也!”)
        想当年吴玠把河池设为大本营,就是因为它地理险要总揽全局,越是危难的时候,这里的重要性才越是得以彰显。某次战前吴玠本来不在这里,都特意赶来阅兵,哪怕差点被金军突袭抓获,也毫不在意。河池如此重地,这时居然要主动放弃,这是从何说起?
        吴璘以全家百口人的生命保证,一定要守住河池。至于下一步,就实在难说了。右护军兵力如此分散,这时被撒离喝突袭入境,已经谈不到集结决战了,只能是尽力地拖住金军,尽一切可能转移物资人员进四川,保住蜀口一线。
        之后一部分右护军在回山原一带竭尽全力拖住了完颜撒离喝,一连三天,他们顶住了金军骑兵的无数次冲击。期间他们被强攻,顶住;被绕后偷袭合围,他们冲出了包围圈;逃向渭州,被追击,终于崩溃……这一战撒离喝赢了,他可以喊叫出“我没赢过吴玠,可我战胜了右护军”之类的话,可是他也被消耗得很惨,被迫退回凤翔休整。
        河池定下的计划实现了,一部分右护军的全军战死,保护了其余人员物资顺利地退回了蜀川。大部分的实力保住了,陕西也相当于全境沦陷。中原大战即将全面爆发,西北却被压制在危险线之下。岳飞就在这种局面下开始了他的第四次北伐。
      日期:2011-11-23 17:24:19
      
        连载(2107)
      
        这时岳家军的总兵力在10万左右,全军分为12军,共有22名统制、5名统领、252名将官。其中正将、副将、准备将各84名。
        王贵任中军统制,张宪为前军统制,是岳飞的左右手。岳飞不在军中时,可以总揽军务。徐庆、牛皋、董先是主战力量,经常独当一面。
        岳家军几乎全军出击,在韩世忠、张俊两部还在集结待命时,已经兵分两路,分别从信阳军、光州两个方向进入战区。在这时,临安的传旨人才追上了部队。这次的传旨人是三大将各自的幕僚,分管岳家军的是李若虚。
        他带来的圣旨激越昂扬,充满了对金国的仇恨,以及求战欲望,甚至对战术本身提出了要求。赵构希望岳飞能在夏季完成攻势,别让女真人等到秋高气爽时。
        这真的很提升士气。
        不过李若虚私下里找到岳飞,说皇上还有另一份口谕……口谕很短,只有9个字——“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
        这意思非常明确,是告诫岳飞别动辄去前线搞事,找个机会撤回来是正经。并且要体谅下皇帝,之所以用了口谕,就是要保密。要以你自己的名义撤退,别让本皇帝丢脸!
        ……岳飞沉默,他怎么办。无论他是多么的想收复失地,杀尽仇寇,可从骨子里他是无条件服从朝廷任何命令的标准士兵,那么这时他是进兵呢,还是后退。
        此情此事,是多么的错乱,岳飞在为家为国为赵氏征战,赵氏却在自缚手脚,阻止岳飞的努力。并且是用隐晦的见不得光的小伎俩来暗示。
        很幽默,又冷又黑色。
        李若虚看不下去了,他解脱了岳飞。他说,我是传旨人,这个责任我来担当。你只管按正式圣旨出征,至于别的,你根本不知道。
        著名的功勋卓著的光耀后世激励中华民族近一千年的岳飞第四次北伐,就是这样才得以出兵的。
        连载(2108)
        闰六月中旬,岳飞全军进入河南。此时顺昌之战刚刚结束,金军全面退却,岳飞趁机迅速进兵,在广阔的河南境内展开了兵力。
        自从十九日起,岳家军每一天都在征战中渡过,每一天都有军功捷报,每一时刻都产生着后世的传说。第一战暴发在颍昌府(今河南许昌),由岳家军的二号人物前军统制张宪发起。张宪率军赶往颍昌,距城40余里的地方遭遇了金军。
        女真人还是不喜欢在城墙后面作战,他们自诩为马背民族,仍然坚信自己在野外百战百胜。什么,说顺昌,那只是一次意外,金兀术转眼就忘了,就像和尚原、仙人关等一系列的败绩一样,都是不存在的——————!他这样,他的部下们也这德性,比如韩常。
        韩常挨了100柳条之后,全身舒畅,兴致高昂,没跟着大队人马回开封,而是留在了颍昌,等待着新的立功机会。结果他等来了张宪。记录显示,这是他第一次与岳飞的部队交锋,以他开三石硬弓,与岳飞同等强度的个人武勇,每战必为先锋的胆气,不可能畏惧什么,更不会避战!
        两军在旷野中激战,首战决胜,张宪要的不止是击溃击败哪支金国军队,他要的是颍昌城,那是金国用来拱卫开封的三大重镇之一,无论如何要拿下它。为了达到这一点,他这时率领的部队已经达到了整个岳家军的三分之一。
        如此军力,韩常只是个笑话。他的确勇力非凡,也只是逃过了被阵斩的命运。当天他带着残兵败将往回跑,刚进颍昌城内,张宪衔尾疾追,已经脚前脚后地杀到城外。岳家军连夜攻城,第二天闰六月二十日时攻克颍昌。一日一夜克坚城败名将,首战大捷。
      
        颍昌既下,下一个目标是陈州,也叫淮宁府,它是三重镇的第二座。
        陈州的位置与颍昌东西平行,韩常兵败之后也逃向了那里。为了必胜,岳飞派牛皋、徐庆向张宪靠拢,兵力达到全军的近半。陈州之战是颍昌的加强版,张宪一路前行,连续接战,共击溃三拨金军,当他抵达陈州城下时,已经把陈州金军的有生力量全部耗尽。
        闰六月二十日,张宪攻克陈州。此时距开战仅4天,金国用来拱卫开封的三大重镇已失其二。
      




返回目录

[850]   [851]   [852]   853   [854]   [855]   [856]  

[首章]  [尾章] 853章/共1014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调用缓存:28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