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0节
高天流云A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2-05-2317:30:13
连载(2321)
金国的使者憋足了劲想在南宋皇廷上也来一出“龙斗”。这位上位国的使者气势汹汹地走上金殿,直逼赵眘的御座,要赵眘下阶,向江北的“叔叔”问安。
却没料到南宋这边根本不给他机会。
赵眘端坐不动,虞允文走了上来。他先请赵眘回宫,然后告诉金使,大驾已回内宫,今天不会再临朝,你明天随班上殿观礼吧。
这也是创了纪录,自从南宋立国之后,金国的使者从来都是宋廷的大爷,像今天这样被晾在一边儿丢人,是破天荒头一回。
金使悻悻而去,可想而知金国必将勃然大怒,上位国的气焰要如何保持?只有铁与血,战与火!宋、金关系再一次空前紧张,眼见一场风暴袭来,却突然间又平静了,连带着金国都不再计较。理由非常充分,金使受辱记里的主角虞允文被罢官了。
从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首相,被贬去了四川宣抚司。虞允文的地位一落千丈,消息传到了金国,足以平息一大堆完颜的怨气了。
这是怎么回事?赵眘的脑子再一次短路了,还是赵构重新掌控了朝局,把虞允文搞成了岳飞第二?都不是,这一次赵眘谋而后动,给金国挖了一个很深的坑。
北伐复国是一定的,可方法要重新设定。隆兴北伐为什么会失败,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多,像邵宏渊等败类直接导致了操蛋后果,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张浚的战略意图不对。
只看见了金军在两淮空虚,看不到河南屯积了大批金军主力,随时可以南下驰援。四川方面更是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半点作用。
这一次,攻击的重点就设在了四川。两淮地区、鄂州方面将阵兵威胁,虎视中原,牵制住金国重兵,宋军由川入陕,从侧后方攻击河南腹地。
这个战略是最理想的,可是却没有最理想的人去实施了。川中吴璘已经病故,西军最后一个老兵也走了,哪怕蜀川在这几年里元气有所恢复,也不会对战局有所帮助。
在这个前提下,想实施这个战略意图,只有派虞允文入川。
连载(2322)
四川是个神奇的地方,她是最懒散最悠闲的,这是基本气氛,只要战争稍微离得远一些,立即歌舞升平浅酌低唱。可是只要战争临近,只要给她稍微一点点的适应时间,她会骤然转型,变成一座集物资、士兵于一体的堡垒加仓库。
可战,也可支援。
赵眘刚登基时出昏招导致川军元气大伤,吴璘只能收缩在蜀中隐忍不动,这时几年的时间过去,蜀川的神奇功能重现,她再一次物资充盈民力可持,有潜力担任反攻的前锋了。
虞允文入川,就是要把这种潜力发挥出来,整合成可战的实力。而赵眘坐镇临安,更要大张旗鼓,频繁调动,造成北伐的重心仍然在长江中下游沿岸一带的假像,牢牢地拴住金国中原的重兵。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赵眘短时间内阅兵三次,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赏赐一次比一次多,参阅兵力最多时接近三万。
这是庞大的兵力……更是庞大的开支。赵眘做着这些时心情激越,越飞越高,觉得和九天之上自己梦中的目标越来越近了。于是,总是不断地和虞允文通信。
内容是催促。
要到什么时候才出兵,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出兵,还是按原计划蜀川先出兵?虞相、虞爱卿,你一定不要让朕失望啊。
他曾这样和虞允文约定——若卿出兵而朕犹豫,是朕负卿;若朕在江淮举兵而卿不动,则卿有负于朕!
这样的话不可谓不重,于韩世忠、岳飞、虞允文等人来说,简直重若泰山,无可抵御。无论是他们本人,还是悠闲于历史长河里闲看两宋风澜波动的各年代人们,都会认为允文将欢天喜地无法遏制地迅速出兵,绝不会出现让皇帝等着急的情况。
可偏偏就这样发生了,虞允文入川一年零五个月,居然一直按兵不动。
日期:2012-05-2417:10:01
连载(2323)
赵眘等到怒火中烧,从怀疑四川的军政环境,到怀疑虞允文的本质本性。这位虞爱卿还是几年前挽狂澜于既倒敢独身屹立于残暴金主面前的那个人吗?
所有知道内情的人也做如此想。
直到公元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的2月份,虞允文于蜀川病故。师未出而身先死,南宋之相比之当年的蜀汉丞相还要悲剧。
可却没人为虞允文悲伤。包括赵眘在内,南宋帝国对虞允文的死报以不解、郁闷,这是为什么呢,是四川那个地方邪,每次北伐都会拖南宋的后腿,还是说虞允文把大家都骗了?!
想到了骗,赵眘的怒火里夹杂了无数的痛苦回忆。为了再一次北伐,他做出的努力实在是太多了,包括他节省下任何一枚铜钱增厚国库,包括为此被臣子们嘲笑——“陛下不过被数文腥钱作使,何不试打算得几番犒赏?”
讽刺他攒下的钱别说支撑北伐,连给军队打赏都不够。天可怜见,他攒点钱容易吗?
包括他以身作则,带动全民练武。他先是射箭,成绩很好,一连几个月都稳定在高中靶率。直到某天突然间用力过猛,把弓弦拉断,反弹回来的弦把他的眼睛都打肿了,半个月没法上朝。还有就是他突然间有了个习惯,开始拄拐。
那是一根颜色深沉,造型古朴的木杖。赵眘宽衫拄杖而行,姿容高古颇具风度,这让文士集团们非常欣赏,很想效仿。
某天,赵眘出行很急,突然想起木杖没带,连忙派人去取。去的是太监,本想着一根木杖有几斤,轻松就会带走,结果入手才发现,重得惊人。
那是铁杖。
赵眘于每时每刻不忘抵砺自己,使身体健壮意志坚强,从自身出发,足以支撑北伐的消耗。
再比如他为了理顺内部,每天处理海量的公务,某天实在是累到极限没法再沉默了,对身边的臣子说了一句:“朕每天都要游行全国一周啊。”意指全国公文每天都处理一遍。
这些都为了什么,可虞允文把一切都耽误了!怒火难遏,赵眘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举动,对虞允文之死,南宋官方不赐谥,不赠官。
连载(2324)
其实单以采石矶之战,虞允文就该终身享受英雄待遇。他的死后待遇如此刻薄,让人不禁想起了符离之战后,赵眘对李显忠的处罚。
剥夺一切职务,没收一切财产,收回一切荣誉。
直到气消之后回头看,才明白处理得太过了,再给予补偿。虞允文的身后事也是这样,赵眘要在四年之后检阅四川军队时发现全都是精壮士兵,军械物资也极其充沛,才意识到虞允文入川干了多少实事。
虞允文不是不想北伐,更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要做的事太多了。为了战争必胜,为了在整体国力不如金国的前提下必胜,虞允文不能允许自己没有把握只凭热血。
一生尽忠过劳死,死后真相无人知。
整整四年过去,赵眘才明白自己的决定是多少的蠢,多么的伤人。宋廷追赠虞允文太傅,赐谥号忠肃。
虞允文死后,赵眘举目四望,看不到半个能理解他的人,更弗论支持帮助云云了。这让他举步唯坚,时间长了变得渐渐的懒散。
不懒散又如何,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没完没了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搏杀中体会到兴趣的。时间,是最可怕的大杀器,搞得久了,谁都会体力不支。
从这时起,赵眘的心收了起来,他会专注地凝视自己的三个儿子,精心丝糕他们之间谁更加像自己一些,进而精心地给他们选媳妇,再精心地对比他们生下来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们,谁更加优秀。时不时地还会去探望他的老爹,陪着赵构在天竺寺、玉津园等临安著名旅游景点散步。
日子一天天过去,南宋、金之间越来越和谐美好,中原、江南、塞北一片平静……大理、西夏、吐蕃一片平静……这个世界几乎陷入了一个梦境一样的理想国度,仿佛战火鲜血死亡等丑陋凶恶的东西都统统不见了。这可能吗?
它们去了哪儿。
世人不会知道,在这片无比广阔的平和之外,还有一个男孩儿在受苦。这个男孩儿远在极北之地的苦寒草原上,名叫孛儿只斤·铁木真。
喜欢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请大家收藏网址:(mn8848.com) 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创建缓存:6b2e8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