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995节

高天流云A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余玠先是防守,公元1246年,蒙古军四路攻蜀,受阻于运山城(今四川蓬安县东地附近山地)下,蒙古四川都元帅汪德臣部惨败,汪德臣的弟弟汪直臣被击毙。两年之后,蒙古军企图从藏区南下,迂回攻宋,余玠派俞兴西征,大败蒙古军于大渡河畔。
        随后余玠主动进攻,收复了蒙古军在四川最重要的据点兴元(今陕西汉中),将战线推进至接近原蜀川外围的防区。
      
        连载(2587)
        局面大好,突然就倒。余玠的好运终止于首相郑清之的病逝。郑清之欣赏他,信任他,他可以在蜀川大展拳脚,郑清之死了,一条锁链从临安横越千里套到了他的脖子上。
        新上任的首相谢方叔早就看他不顺眼,天天在赵昀的面前碎碎念,说余玠专制一方,有不臣之心。时间长了,加上之前蜀川吴曦的叛变,哪怕没有证据,赵昀也对余玠起了疑心。
        赵昀召余玠到临安自辩,余玠惊怒交集,在动身之前病倒,最终忧愤而死,也有另一种说法,他是服毒自尽。
        余玠死了,“蜀人莫不悲之”,临安却无动于衷。接任的余晦快马加鞭来上任,大力清除余玠亲信,以达到首都对四川的管制。州西路安抚使王惟忠,被诬以通敌罪杀害。不久,宋廷又追削余玠官秩,使这位忠臣的身后也被算帐。
        然则,余玠手创的山城守蜀之法无可动摇,尤其是钓鱼城,它被扩建了,变得更加完善,尤其是城内的九井达到了92口,绝对不会有水源问题。
        这些,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为南宋的生存带来巨大的依托。与之相比,孟珙的成绩仍然要更高一筹。蒙古军奉行的先蜀川后江南的战略,以及余玠在蜀川的成功,让京湖地区的压力骤然减弱,孟珙不再防守,而是主动出击。
        孟珙收复了襄阳、郢州、荆门军、光化军等重镇,把原岳家军防区的前沿阵地复原。时机大好,孟珙希望临安能支持他,派重兵驻扎襄阳,巩固赵宋的根本重地。可惜,赵昀在临安城里考虑了一下,还是蜀川、两淮更重要吧,毕竟京湖在胜利,那边在防守。
      
        于是不派兵。
        孟珙无奈,只能再一次专注于防守。公元1240年左右,河南境内的蒙古军调动频繁,在边境线耕种屯粮,积木造船,目标直指荆襄。
        连载(2588)
        孟珙有吴玠的遗风,防守时更注重突如其来的攻击。他悄悄派兵入河南境,数道并进,有的去毁掉蒙古军的粮库,有的去烧蒙古军的造船厂,几路人马同时发动,每一面都大获成功。
      
        烧完了敌人的物资,孟珙叹息了一声,觉得前途暗淡。
        赵宋一向以财力雄强示人,与辽战、与金战,都在物资与人数上添补实际战力的差距。可是近三百年过去,一切都变了。蒙古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种族,南宋偏安半壁江山,什么事都得精打细算,才能勉强支撑。限于时局,孟珙决定屯田。
        京湖驻军在长江沿岸耕种大面积的军田,不仅粮食自给,每年还能补还临安。
        时光在这种稳定中流逝,孟珙走到了公元1246年。这一年里他很不开心,他计划了很久,也实施了很久的一件事终于有了回报,一些在宋、蒙之间摇摆不定的汉族武装选择了南宋。这对没钱更没人的南宋来说是及时雨、强心剂。
      
        可是理宗陛下赵昀不喜欢。他觉得这是自找麻烦,像从前的李全一样,今天归宋,明天附蒙,于国何益?他们从来不去想,本是汉人,为什么会去附蒙。
        孟珙在巨大的失望中病倒,重病中他深深地叹息——“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九月三日,理宗时代最杰出的统帅在江陵府逝世,时年52岁。
        孟珙的离世,使江南近一半的防区出现真空。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统帅,其稳定性无人可以替代。然而赵昀是个好命的人,他在享受幸福生活之余,还得到了额外的奖励。
        话说赵昀日后的庙号是理宗,顾名思义,乃理学大成之宗。该宗恨不能与朱熹活在一个时代,在他的统治下,理学家的春天到了。
        理宗陛下非常醉心于为儒家清理门户。
        日期:2013-01-0815:13:06
        连载(2589)
      
        赵昀先是来个大扫除,像杨雄,因为附会王莽篡夺汉室,那么毁掉他在孔庙中的塑像,撤去从祀的位置等等。
        再增加些席位,让儒家神像变壮观。如追封孔门弟子闵子以下九人;如程颢、程颐、张载三先生“得孔孟以来不传之秘”,自然要与孔夫子、孟夫子近一些,站到孔庙,得从祀之位。
        这些还只是理宗陛下早些年的创举。到了宋、蒙交战,国家危殆时,他的脑筋更加灵活,向往更加深远,为理学的建设更加的来劲了。
        大体上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追封已故著名理学家的爵位。除圣人·朱早就封信国公外,周敦颐追封为汝南伯,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张载为郿伯;
        第二,取消王安石从祀孔庙的席位。南宋以官方诏书的形式确认王安石是“万世罪人”,赵宋之所以落到今天的地步,全是王安石的责任;
        第三,“新学”代表王安石,“蜀学”代表苏轼,文学泰斗欧阳修,以及孙复、胡瑗等非理学人士全部迁出孔庙,各派学术被压制,理学正式独尊于华夏。
      
        面对这样伟大慷慨的陛下,理学界感激涕零,集体思考,只能把世间最光辉的名词回报之,于是百年之后,赵昀被称为“理宗”。
        而理宗陛下也坚持着理学式的生活,对外,他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君臣大义。时值蒙古不停进攻,他调兵遣将四处被锅很忙活。另一面,他的生活中时刻不能缺少美人。其实对一个帝王来说,这似乎不是什么毛病,但看得详细具体一点的话,就会发现那实在是……太理学了。
        赵昀登基之初,两位女士走进了他的生活。一个是先朝宰相谢深甫的孙女谢道清,一位姓贾。谢道清端重有福相(估计很胖)相貌平常,贾氏非常漂亮。
        连载(2590)
        作为一个男人,谁都知道怎么选。问题是老妈不同意,宁宗的杨皇后看中了有福相的谢道清,贾氏只好去当贵妃。
        这位贵妃带给他,带给赵宋帝国最后一位大人物,贾似道。
        贾似道,字师宪,号悦生、秋壑,天台人,进士出身。他的故事很长,这时他还没有上路,只是有了些许的苗头。
      
        他的姐姐,准确地说是异母姐姐对他非常好。活着时最重要的事,是给他以国家小舅子的头衔;死时,非常遗憾,贾贵妃去世非常早,但时间卡得极其精确,是公元1147年。也就是孟珙去世后的一年,这时贾似道已经真的上路了,得到了京湖制置使的职务,可以主政一方。
        要是死在了孟珙的前面,事情还真就不好说了,因为赵昀一日不可无美人,小舅子会频繁更新换代。
        贾贵妃之后是阎贵妃。阎美人爱的不是弟弟,而是名誉。理宗陛下为她打开了国库,造了一座功德寺,规模居然比赵家列祖列宗的功德寺还要大,比临安当地的千年名寺灵隐寺还要堂皇,一时人称之为“赛灵隐寺”。
        赵昀的后宫.超级庞大,有夫人名号的至少有1000多个,慷慨的陛下对她们的赏赐力度完全达到了力与意合的至高境界,也就是说,心情多么好,力度就有多么大。结果他的意志力实在太浑厚了,1000多个女人仍然没法满足他。
      
        他走上了社会,在烟花柳巷内寻找快乐。当时临安城内色艺双绝的官妓唐安安在元宵佳节之夜入深宫,与陛下共渡良宵。陛下非常愉悦,意志力爆棚,花费巨资捧紫了这位本来就很红的角儿。这件风流韵事广为流传,有大臣实在看不过去了,上书说——“坏了陛下三十年的自修之课。”
        陛下立即传旨,爱卿闭嘴,不要扩散。
        ……蒙古国都知道了好吧。
      




返回目录

[992]   [993]   [994]   995   [996]   [997]   [998]  

[首章]  [尾章] 995章/共1014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调用缓存:22f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