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
李幺傻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史迪威在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之前,多次来过中国,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史迪威曾经多次在中国乡间行走,对中国底层人的苦难生活非常同情。中国人性格中的坚韧顽强、吃苦耐劳、埋头苦干,不会抱怨的特征,和美国人完全不相同。史迪威对中国士兵的评价非常高,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士兵是出色的材料,他们比日本鬼子好,不能因为中国遭受灾难而责怪普通的士兵。”
史迪威在日记中还写道:“深信穿草鞋、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一旦装备完善,训练有素,指挥有方,就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士兵相抗衡。”
史迪威对中国士兵的评价很高,他对中国士兵的艰苦生活报以极大的同情。事实上确实是这样,我们翻开抗战时期的老照片,看到中国士兵都极端消瘦,食不果腹,而同时期的日本鬼子则矮小粗壮,营养良好。
一些资料显示,当年参加抗战的中国士兵,每天只能吃两顿饭,其中有一顿是稀饭。很多士兵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出现了夜盲症。医学上解释,夜盲症是因为长期缺乏维生素而导致的。
我采访74军老兵的时候,他们说,在上高战役中,他们与日军激战了20天,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后来,在追击日军的时候,跑着跑着,战士们就跑不动了,因为没有东西吃。
这还是当年中国战场上最精锐的部队,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皇家御林军74军,都被饿成了这样。
我采访当年守卫中条山的老兵,他们说,战士们因为没有食物吃,把包谷杆碾碎了,煮成糊糊吃。包谷杆,那是连猪都还不吃的东西。因为没有食物,战士们只能像课本中所说的长征中的红军一样,挖野菜,采野果,有些人因此而食物中毒。
和很多美国职业军人一样,史迪威性格鲜明,做事认真,勇担责任,心直口快。他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好恶,而且把自己的好恶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标准的西方人的处世观点。
而东方人就不同了。东方人为了办好一件事情,不得不委曲求全,不得不曲意逢迎,不得不和各种人打交道,东方人每办一件事情,总喜欢走很多弯路,总需要八面玲珑,一团和气,否则,会遭到各种障碍。这是东方人的处世哲学。
当年战场上的每个中国士兵都是消瘦,这是长期营养不良造成的。
无所畏惧的中国军人,他一手拿着步枪,一手拿着大刀,他的身上肋骨根根凸起,这是奋战在最前线的中国士兵。而现在,几乎找不到这样消瘦的人了。
日期:2012-04-0211:19:44
【2-9】
史迪威又是一个嘴巴很损的人,他把蒋介石叫做“花生米”,“花生米”的意思就是说,蒋介石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个子。如果史迪威这样称呼蒋介石,还让人感觉不到什么的话,那么,他称呼罗斯福的外号就非常恶毒了。史迪威把罗斯福叫做“软脚蟹”,这就属于人身攻击。谁都知道,罗斯福腿脚不好,依靠轮椅生活,而这样说一个残疾人,而且是带领全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总统,就实在大不敬了。
关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计划,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蒋介石惹认为中国远征军应该坚守距离中国后方较近的缅甸首都曼德勒,待日军深入后,予以痛击,再行反攻。而且,蒋介石实在放心不下自己的精锐部队,他一再叮咛史迪威,不要让中国远征军吃败仗。
他的殷殷之情,可见一斑。
而史迪威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此前并没有与日军作战的经验,他想当然地拟定计划,准备推动中国军队尽快南下,收复缅甸南方的海港城市仰光。而对蒋介石的态度,他在日记中指责蒋介石是一个“固执的家伙”。并说,他不能保证让中国军队打胜仗,“另外找一个合适的人来,因为我不能保证这一点。”
随后,美国发布消息,声称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6军归史迪威指挥,入缅作战。蒋介石听闻这个消息,异常气愤,他认为这是一种泄密行为,他在日记中写道:“美国又发表我入缅军之番号,无异详报于敌军,其可虑可危,未有如此事之甚者。故寝为之不安。”
从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到当年的美国是何等之弱智。美国已经很多年没有打仗了,他们不知道情报工作对于战争来说,会有多么重要。
第五军当年是中国最精锐的部队,早在广西昆仑关,就击败了日本有“钢军”之称的第五师团。第五军的番号公布出去,日军岂能不以重兵对付?
然而,即使这样,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十万中国远征军,浩浩荡荡,杀出国门。
很多年后,李文才还能够记得当年的情景。
听到新38师要去远征,军营里一片欢呼声。有人对着天空鸣枪,有人把帽子抛在空中。练兵经年,就是为了杀敌建功,而现在,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而且还是走出国门,扬威异域。
于是,早春的一天,新38师出发了,他们从贵州都匀,一路走到了云南安宁。这一路上,山高水长,道路险阻,可是,新38师的战士们一路都唱着歌声,因为,他们就要上战场了,就要痛击日军了。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中国儿童在训练,战争让孩子失去了童年的欢乐。
日期:2012-4-214:43:00
【2-10】
新38师所在的66军,属于最后开往缅甸的远征军。
而在此前,中国远征军的第五军和第六军,已经深入缅甸,先锋200师,在缅甸南部一个叫做同古的小城外,与日军两个联队杀得难解难分。
在云南安宁,李文才听到了前方的消息。新38师的弟兄们跃跃欲试,准备开赴缅甸,与日军大杀一场。
200师师长是戴安澜,这是一员抗日虎将。中学历史课本上记载有他的名字。
200师是当时中国装备最好的部队,它在昆仑关大战中,歼灭了日军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而此人正是日军的将领楷模,和八路军在太行山上歼灭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一样,都属于日军将领中的佼佼者。
200师虽然是当时国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可是当初出发的时候,因为缅甸形势危急,迎战仓促,将士们只带着轻武器出发了,当他们与日军激战的时候,一些重型坦克还在开往缅甸的路上。
重装部队先锋200师,变成了一支长途奔袭的轻骑兵。
200师一路南下,英军一路北逃,当时缅甸的道路上出现了奇怪的景象,道路的一边是丢盔撂甲狼狈不堪的英军,另一边是雄姿勃发战意猎猎的中国军队。
在同古城外围,200师与追赶英军的日军55师团遭遇了,两支杀气腾腾的军队,像两股钢铁洪流一样,一碰撞就飞溅出漫天火花。
这是近代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出兵异域,第一次在异国的土地上作战。
出征前,作为先锋的戴安澜就立下誓言,一定要奋勇杀敌,扬我国威。
而当他们与日军接战的时候,后续部队还在遥远的中缅边境线上,重型武器还没有运至,他们孤军深入,被优势的日军包围。
此时,距离他们最近的军队,是被日军击溃的英军。如果英军能够组织有效的反击,和200师并肩作战,则可以扭转战局,可是,当时的英军已经彻底丧失了斗志,很多人几乎连枪支都扔掉了,皮靴也脱掉了,只为了逃跑的时候更利索点。
大英帝国的军队,早就不是传说中的那样骁勇善战。他们此时已经从殖民扩张时的一流军队,沦落为三流武装。
明知道被优势的日军包围,但是200师仍旧踊跃接战。
因为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二次在异域作战。第一次,还是和日本交战,那时候还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作战地域是朝鲜。
400年后,中日双方,再次在异域交锋。
孤军奋战,援兵无继,人地两生,敌情不明,戴安澜知道这次作战,极为凶险。
他们一与日军遭遇,戴安澜立即命令各团营进入阵地,准备战斗,并立下了遗嘱: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
东瓜,就是同古。
创建缓存:6f779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