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节
山高月阔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8-10 10:53:35
四、大忠若奸
周延儒的家乡宜兴是复社的势力范围,当周延儒回到家乡时,他就掉进了复社这张大网里。性格投机的他,不可能像屈原一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只能是“淈其泥而扬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醨”,与复社打成一片。
在朝时,他是张溥的座主,张溥是他的门生,到了家乡,张溥是他的教父,他是张溥的门徒。
周延儒躺在复社这个大网里荡悠悠的时候,温体仁则站在朝堂的最高处孤独地战斗着。
东林党人把各种屎盆子往温体仁的脑袋上扣去,甚至拿温体仁的姓氏作文章,将“温”与“瘟”联系起来,利用封建迷信对其进行诅咒。
为阻止温体仁当首辅,刑科给事中黄绍杰向皇帝指出:自从温体仁进入内阁以来,没有一年不旱,没有一天太阳不昏暗,没有一地不受灾,没有一处不出现盗匪。因此,温体仁是一个不吉不利之人,应该让其辞职。
作为文人进行政治斗争必杀绝技的民谣,也开始对温体仁进行“歌颂”,京师民谣中说:“崇祯皇帝遭瘟(温)了!”另一首名谣更是对温体仁及其朋友破口大骂:
内阁翻成妓馆,
乌归王巴篾片,
总是遭瘟(温),
这首民谣以姓氏和籍贯为影射,“乌归”即乌龟,指得是乌程籍的首辅温体仁;“王巴”即王八,指的是内阁辅臣四川巴县人王应熊;“篾片”的意思是那些陪人念书、下棋、画画等帮闲的人,类似于现在的三陪,这里用来指另一位内阁辅臣吴宗达。
温体仁、王应熊、吴宗达三人在内阁的关系不错,因此东林党人把他们骂作是乌龟、王八和三陪,内阁也因为有这三个人被讽刺为妓馆。
东林党人的书没有白读,骂功十分了得。
然而不论是市井的歌谣的简接诋毁,还是朝堂上直接的上疏弹劾,都没有撼动温体仁的地位,也没有让他失去皇帝的信任,那些攻击他的人不但没有扳倒温体仁,反而引火烧身,有的被罢官,有的被流放,有的甚至被廷杖打死。
温体仁反击的方式是“无言的伤害”,一切尽在不言中,手脚非常干净,从不露什么痕迹。
如果他要排挤一个人,他会耐心的等待机会,等到此人犯了错误,他就会上去落井下石,这个举动看上去公平合理,上下都不会产生怀疑。这招叫做“因事图之,使其机自发而发,上不疑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乘势而上。有时他会假装宽宏大量,去为一个人说好话,实际上却将此人与皇帝忌讳的事联系起来,使皇帝更加生气,从而加重对此人的处罚。这招叫明救暗害。如果他要推荐一个人,他会暗中指使人去提议,他自己再发表见解。总之,无论他做什么事,都是从暗中出手,从不亲自出头露面。
从某种角度讲,温体仁确实是一个机深刺骨的家伙,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东林党人的围攻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在党争的浪潮中,官员们经常七上八下,很少有人能坐得稳,而温体仁却在相位长达八年之久,这很不容易。更难能可贵的是,温体仁是在下有一群东林党人排挤,上有一个换人如换衣的皇帝的环境下取得这一成绩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当然,机深刺骨只是东林党人的说法,如果站在温体仁的角度讲,那叫老成谋国。事实上,温体仁之所以成为政治不倒翁,除了机深刺骨以外,还有一些非常难得的优点。
首先,温体仁精明干练,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内阁政务繁忙,刑名钱粮,头绪繁多。每遇到复杂的难题,众位辅臣都皱起眉头面面相觑,只有温体仁一目了然,从来不出现错误和驳改,因此内阁其他的辅臣都很佩服他的敏练。
其次,温体仁清廉。考虑到自己得罪了东林党,有许多仇人,一旦被人抓住把柄,他将会死得很难看,因此温体仁把自己的屁股擦得十分干净,从不贪污受贿,就连把他纳入《奸臣传》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认,温体仁“苞苴(意为贿赂)不及门”。
个人认为,仅凭上述两点,温体仁似不宜进入《奸臣传》,《明史》之所以把一个清廉、能干的首辅纳入《奸臣传》,恐怕还是受到了被温体仁打击的东林党写手的影响,实在是有失公允。
东林党人是好人,所以排挤东林党人的温体仁是坏人,这就是《明史》的逻辑。这种逻辑是不要脸的婊子逻辑,是不讲理的强盗逻辑,是没脑子的猪头逻辑,骗骗上个世纪的人还可以,实在不值一驳。
事实上,打击东林,正是温体仁辅政八年的一个政绩,这使得明朝的朝政没有出现一边倒的局面,从而延缓了明朝的灭亡,而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机深刺骨,不是问题。
有人也许会说,温体仁辅政八年,没有什么政绩,民变持续发展。事实上,明代的内阁,只有辅政的功能,决策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作为文秘部门的内阁,只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更是其鞭长莫及的。
在强势的、事必躬亲的崇祯皇帝手下,温体仁及其他大臣,更难有什么作为,让温体仁一人对民变的局势负责,是毫无道理的。温体仁下台后,明朝政局讯速恶化,接任的首辅无人更是无所作为,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温体仁在朝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创建缓存:4b2c8 大小: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