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3-2218:06:49
鲁监国领导的“浙系”军队失去“闽系”的策应,渐渐陷入被动局面,福建恐怕很难再待下去了。
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鲁监国移驻浙、闽交界的沙埕。六月,张名振攻克三门附近沿海的健跳所。次月,鲁监国移驻于此。
后来,郑彩因驻守厦门的郑联遭到郑成功袭击,向鲁监国求援。朱以海、张名振等人早就对郑彩憋了一口恶气,大家同仇敌忾,配合郑成功痛打落水狗。郑彩在鲁监国政权混不下去了,只有通过郑芝龙母亲黄氏说情,得到郑成功的宽宥,闲居厦门,终老于此。
虽然摆脱了清军的追剿和郑彩的控制,但朱以海不希望困在小小的健跳所苟延残喘,福建显然是回不去了,还能往哪里走呢?朱以海、张名振翻开地图,两只手同时指向了一个地点——舟山!
偌大的东南沿海,也只有这么一块弹丸之地足以安身了。但是,“浙系”能否在此立足,关键还要看“舟山王”黄斌卿的态度。
世事变迁,但黄斌卿依旧没有任何改变。接下来便上演了一出“舟山版”的“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人物对应关系如下:
“白衣秀士”王伦——黄斌卿饰;
“托塔天王”晁盖——朱以海饰;
“智多星”吴用——张名振饰;
“豹子头”林冲——王朝先饰。
如果对《水浒传》比较熟悉,下面这段可以跳过。如果不怎么熟悉,请接着往下看。
当张名振提议迎接鲁监国上岛时,黄斌卿跟“白衣秀士”王伦一样,编出一大堆借口,说自己奉隆武为正朔、舟山“地窄粮寡”,等等等等。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你们还是另寻别处吧,小弟这里庙太小,难容各位大佛。(《水浒传》中的王伦对晁盖等人说:“感蒙众豪杰到此聚义,只恨敝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
张名振怒了:扯什么淡,不就是多你黄斌卿一个吗?
九月,朱以海、张名振决定诉诸武力,并策反了黄斌卿手下相当不得志的部将王朝先。在王朝先的配合下,黄斌卿及其铁杆亲信全部被秘密剿灭,“浙系”完全控制舟山。
至此,舟山成了“浙系”的抗清中心。
打内战,反饥饿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百姓曾喊出了“反内战、反饥饿”的口号。对于郑成功而言,这个提法显然是不现实的,要反饥饿,就必须打内战!
为什么?
粮食要么在清军手里,要么在南明军手里,你觉得郑成功打得过谁?
永历二年(1648年)八月起,广东揭阳爆发了一场历时半年的内战。内战的双方,一边是率船队买粮“反饥饿”的郑鸿逵水师,一边是驻守潮州的李成栋部将郝尚久。
一个买粮,一个守城,既然李成栋已经“易帜”,郑成功也奉永历正朔,为什么还能打将起来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其一,潮州是传统产粮区,这让致力于“反饥饿”的“闽系”军队垂涎三尺。
其二,“闽系”与李成栋的成见极深。
“闽系”将领随郑芝龙降清后,都归属李成栋的领导。昨天还在战场与李成栋厮杀,今天就成了他的部属,因此饱受李成栋及其亲信的刁难甚至暗算。即便是广东“易帜”,李成栋态度依旧,原“闽系”将领纷纷回到福建投奔郑成功(施琅也在其中)。
郑鸿逵来到“老冤家”的地盘上买粮,明码实价、童叟无欺,郝尚久偏偏从中作梗。刚开始就把粮食当成切糕卖,郑鸿逵当然不干。后来不管老郑怎么开价,郝尚久就是两个字:不卖!再多说两个字:滚蛋!
买不来粮食就得挨饿,没饭吃的人什么事儿干不出来?郑鸿逵就跟郝尚久杠上了:不卖是吧?爷还不买了,直接改抢!
就这样,双方从八月打到十二月,谁也没占谁多少便宜。十二月十七日,郑成功亲率主力开赴潮州,以“征粮”为名在潮州外围大肆抢掠。郝尚久率军“自卫”,郑成功随即宣布“郝虏助逆”,开始大打出手,先后占领海阳(今广东潮安)、揭阳、潮阳、惠来、普宁等地,将郝尚久围困在潮州城内。
由于“浙系”、“闽系”内讧不断,陈泰、陈锦对福建的进剿十分顺利。仅仅一年的时间,“浙系”、“地方系”占领的福建各地便纷纷沦陷。
永历三年(1649年)三月,陈泰奉命率军北上回京,福建又成为“半真空”状态。
九月,清军千总王起俸因对上司——云霄营副将张国柱不满,前往铜山向郑成功投诚。次月,郑成功趁机杀到云霄港,击杀张国柱,俘获姚国泰,攻占云霄。
随后,郑成功派出一部兵力扼守盘陀岭,率主力围攻诏安。漳州总兵王邦俊率军救援,于十月二十八日攻下盘陀岭,郑成功被迫取消攻城计划。
尽管未能趁机扩大战果,但王起俸投诚、姚国泰被俘,郑成功已经赚大了!
打仗,重要的不是一城一地,而是人才!
郑成功跟清军较量,最大的优势是有强大的水师,最大的劣势是缺乏骑兵部队,因此每次都能从容退往海上,但陆战方面总是吃大亏。为了能够长期坚持,郑成功急切地需要一支骑兵,而王起俸、姚国泰恰恰就是杰出的骑兵将领!
随后的几年里,王起俸、姚国泰帮助郑成功训练出了一支战斗力十分强悍的骑兵部队,让清廷感到越来越难对付。
日期:2014-03-2422:09:28
后院起火
此时的多尔衮还考虑不到那么远,他也没有精力去预测几年之后到底会发生什么。
对于多尔衮而言,永历二年(1648年)是极不容易的一年,金声桓、李成栋突然“易帜”改变了南方的力量对比,给清廷带来了诸多麻烦。好在南明各派势力不太给力,除了暂时失去广东以外,清廷并没有太大损失。
时间进入永历三年(1649年),多尔衮发现真正的危局与考验才刚刚到来。他坐在紫禁城里心急火燎,急得脚下生疮、嘴上起泡;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多尔衮到底在急什么?
这里面还涉及另外一个疑问。
创建缓存:57643 大小: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