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南明那些事儿(99章/122章)

第99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6-1513:09:11
        “浙系”,风云激荡
        郑成功的“闽系”波澜起伏,鲁监国的“浙系”也是风云激荡。
        经“舟山大火并”,鲁监国总算摆脱郑彩的控制,在舟山站稳了脚跟,与福建的郑成功遥相呼应。不过,兵多将广的郑成功愁粮,鲁监国却苦于无兵。
      
        鲁监国打了这么多年仗,从一个沉迷于声色犬马的“王N代”,逐渐锤炼成了一个坚强勇猛、敢于担当的统帅。浙江政权越来越没落,最终在舟山抢到了一个相对稳固的基地。鲁监国深知,实力是“浙系”目前最大的瓶颈。
        此时,“浙系”的兵力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
        张名振、阮进、王朝先率主力驻守舟山岛;周瑞、周鹤芝各领一部驻守在温州的三盘岛;王翊、王江、冯京第的义师在宁波四明山区活动。
        总的来看,“浙系”的实力已大不如前。于是,一个“雪藏”多年的动议再次出现——向倭国请兵。前面提到过,最初提出这个动议的人叫周鹤芝。
        当时的倭国处于幕府统治的江户时期,天皇不过是一个摆设。在德川幕府统治下的三十六大诸侯中,撒斯玛是实力最强悍的一个,而他正是周鹤芝的“海外关系”。
      
        周鹤芝当年提出赴倭国请兵,黄斌卿不同意,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没必要找外人。如今黄斌卿被干掉了,周鹤芝又将这个议题抛了出来。这一次,鲁监国相当感兴趣。
        永历三年(1649年)十一月,鲁监国派使者前往倭国。但是,倭国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原先还很有兴趣的撒斯玛如今自顾不暇,最终没有同意出兵。
        随着李成栋、金声桓相继反水,接着又是姜瓖的“山西大起义”,清军四处扑火,兵力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不得不调整对付东南沿海抗清势力的策略,工作重心由剿灭转向招抚,向东南的抗清将领许以高官厚禄,广泛接纳贪生怕死、贪婪无耻之徒。
        早在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多尔衮的这一策略便得到了回报——浙江政权佥都御史严我公向清军投降。多尔衮如获至宝,当即委任严我公为“钦差大臣”,辗转活动于四明山、舟山等地“现身说法”,策反抗清武装。
        在严我公的“感召”下,吴凯、顾奇勋、姜君、王用升、陈龙、陈德芝、雷虎彪、杨子龙、吕一成、高树勋、石仲芳、田得坤、沈乘龙、胡茂芳、陆鸣时等大小官吏纷纷投降。
      
        投降官员的名单一拉一大串,把多尔衮气得直跺脚。——气啥?投降的人多不是好事吗?
        这个还真不一定,得看是什么样的人投降。
        严我公策反的基本上都是“浙系”里的“三无人员”——无能、无兵、无权。简而言之,纯属“混混”。更可气的是,这群混混官阶还不低,按照清军“原职委任”的许诺,浙江根本就没法安排,还得占用其他省份的名额。
        这哪里是招抚,简直就是在帮鲁监国减负!
        多尔衮的招抚以闹剧而收场,四明山、舟山依旧岿然不动,但“浙系”内部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麻烦首先出现在温州的三盘岛。永历四年(1650年),共同驻守于此的周瑞、周鹤芝为一些琐事互相掐了起来,鲁监国赶紧派一个叫吴明中的人前去调停。两支军队互不隶属,低头不见抬头见,有点小矛盾实属正常,老大派人来劝架,这事儿也就算是了了。
        但是,问题偏偏就出现在这个劝架的人身上。吴明中的真实身份,是清军派到舟山的卧底!
        吴明中一到三盘岛,便伺机大肆挑拨、煽风点火,让周瑞、周鹤芝一夜之间势同水火。
        周瑞、周鹤芝还算是顾全大局,当然主要是因为两人实力相当,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大规模的冲突并没有发生。
        不敢诉诸武力,和谈抹不开面子,调停人又是唯恐天下不乱,三盘岛顿时乱做一团,难以了局。
      
        这么空耗下去也不是办法,周瑞索性率军南下投奔郑彩,后来归附了郑成功。周鹤芝也不示弱,率军北上舟山归附阮进。两人十分“默契”地远离是非之地,三盘岛瞬间成了空城。
        三盘虽然稀里糊涂撤守,但武将之争总算是有了一个了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舟山正在酝酿一场更大的风波。
        三盘岛属于驻外基地,出点状况还无伤大局,舟山一旦出事,麻烦可能就大了。舟山是“浙系”的大本营,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令人更加揪心的是,这场风波的当事人,是“浙系”的两大权臣——张名振、王朝先。
        如果按照先前“舟山大火并”与《水浒传》人物的对应关系,就是“智多星”吴用跟“豹子头”林冲掐起来了。
        王朝先原以为,自己凭借协助“火并”之功,应该能得到鲁监国的重用,但事与愿违,王朝先恐怕要失望了。
        在鲁监国看来,“叛徒”终究是“叛徒”,只要筹码到位,必然逮谁咬谁,因此不可重用。
        可“王叛徒”毕竟是“功臣”,鲁监国也没把他怎么样,该做官做官,该带兵带兵,但坐冷板凳是必须的。
        鲁监国如此“无情无义”,王朝先不禁怒火中烧:既然跟谁混都是坐冷板凳,何必当初背个骂名!
        事已至此,世上也没有后悔药。王朝先不甘心,就拿深得鲁监国信任的张名振出气。问题是,王朝先这只小胳膊,怎么才能掰得过张名振这只大腿呢?
      
        无数事实证明:只要U盘在手,蚂蚁也能朝大象张口!
        张名振有一个隐私,捏在王朝先的手里——他是“舟山大火并”的真正主谋!
        虽然黄斌卿被张名振、阮进、王朝先几个人合谋弄死了,但除了极少数铁杆亲信以外,很多部将都被“浙系”收编。为了稳定舟山局势,张名振将整个密谋过程秘而不宣,编造舆论掩人耳目。
        如今,王朝先叫嚷着“发微博”,想给张名振难堪。张名振真急眼了:个人安危事小,黄斌卿的旧部一旦知道真相,舟山必然大乱!
      
        保守秘密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人灭口。与阮进商议后,张名振决定先发制人,让王朝先彻底闭嘴。
        永历五年(1651年)二月,张名振、阮进成功暗杀了王朝先,但事态并未就此得到控制。在王朝先若明若暗的“炒作”下,当初“大火并”的内幕已在舟山传得满城风雨。为了平息事态,张名振继续在舆论上做文章,将“扑朔迷离”的黄斌卿之死一股脑地推给了王朝先,一口咬定是他“擅杀斌卿,忘谊不赦”。
        “罪魁祸首”死无对证,知QingRen又是“伪证”的始作俑者,整个内幕被掩盖得天衣无缝。王朝先手下的亲信却不是吃素的,张济明、吕廷纪两个铁杆亲信就持怀疑态度。但是,张济明、吕廷纪并不清楚核心内幕,又斗不过张名振和阮进。为了防备对方“斩草除根”,两人索性逃出舟山,向驻守宁波的清军总兵张杰投降。
        两人叛逃,问题还不算大,反正他们继续留在舟山,恐怕也活不长。但是,这俩叛徒偏偏是王朝先的心腹将领,对“浙系”在舟山的军事部署了如指掌。为了表示投降的诚意,张济明、吕廷纪不仅将舟山布防情况向清军和盘托出,还主动提出为清军剿灭舟山提供向导。
        ——叛徒的无耻,是从来没有底线的!
      




返回目录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首章]  [尾章] 99章/共122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b6fdd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