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7-2319:58:00
虽然藩镇中不乏史匡威、何重建这样的“刺头”,还有刘知远这个“野心家”,但总体的局面还是趋于稳定的。
一切归于平静之后,就得老老实实居家过日子。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曾经对中原无限向往的耶律德光,此时却开始犯难了,因为头疼的问题接踵而至。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降卒的处理。
杜重威带着十万晋军主力“起义”,摇身一变成了“辽协军”,尽管铠仗留在恒州,战马送往辽国,但人是跟着南下的。这支庞大的“辽协军”整整十万人,怎么处理?
耶律德光知道,十万人不是十万头羊,搞得不好是要出事儿的,为防患于未然,干脆全部杀掉算了。
当耶律德光把自己的想法抛将出来的时候,却遭到一阵吐槽。将领们绝非心存仁慈,而是认为各地的晋兵尚多,十万人血流成河,你想想会是什么局面?其他的晋兵怎么看?藩镇们会怎么想?
因此,咱不能冲动,先拖着,慢慢想办法。
有的时候,时间可以化解眼前的一些困难,但有的时候,时间也会使这种困难进一步加剧。十万“辽协军”不尴不尬地矗在这儿,时值寒冬、缺衣少食,到底是怎么个意思,主子得赶紧发话,否则等他们自己拿主意的时候,麻烦可就大了。
靠拖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赵延寿果断地冒将出来,给耶律德光出谋划策。
赵延寿先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形势:第一,中原西有蜀,南有唐(即南唐,937年建国),关系一直很紧张,不得不有所防备。第二,辽军士兵都是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暑湿气候,派他们到南边驻防,不合适。
——南边要防守,派辽军不妥,“辽协军”正好派上用场!
要避免“辽协军”步石敬瑭、石重贵的后尘,提起裤子不认人、换一代便撕破脸,也有办法。派“辽协军”到南部边境驻防,将他们的家眷全部前往北部边境,处于辽国的控制范围之内。南方稍有风吹草动,这边立马挨家挨户剁人。
——满门抄斩,并不是所有人都付得起这个代价!
日期:2014-07-2421:56:08
※ 中原的世界很无奈(下)
耶律德光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年号。
后晋被铲翻,是在开运三年(946年)十一月,耶律德光进入汴梁,则是次年的正月。后晋已经不复存在了,新的一年到底采用什么年号,耶律德光得说句话。
没年号,仅仅是问题的表面,要想拖也容易,虽然当时不知道什么公元纪年,但还有天干地支纪年啊。947年是丁未年,六十年才重复一回,凑合着应付吧。
其实,年号问题的背后,是中原新政权的问题。到底是再立一个“儿皇帝”治理中原,还是直接将中原纳入辽国的版图,这个事儿必须说清楚。
耶律德光心里没底,主动向后晋的官员探口风,他的提议是新立一君。官员们不傻,知道耶律德光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对于耶律德光的提议,群臣的态度高度一致:“天无二日!”
耶律德光有谱了,随即借坡下驴,宣布将中原纳入辽国的版图,并改元为大同元年。也有的史料记载,耶律德光此时才正式将契丹国改称辽国。
看到眼前的这一幕,赵延寿心都凉了。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耶律德光曾忽悠赵延寿说,拿下中原,扶立他做皇帝。
耶律德光不过是顺口吹牛皮,这话他还跟杜重威说过呢!此时的杜重威提都不敢提这茬,但赵延寿自恃功高,竟然当了真。
事已至此,赵延寿当然不敢硬抢,便让李崧“代言”,游说耶律德光把自己立为“皇太子”。李崧勉为其难替赵延寿开了口,却被耶律德光劈头盖脸骂了回来。
耶律德光的态度很坚决:赵延寿又不是我亲儿子,凭什么?他要是做太子,等老子死了,塞北是不是也归他啊?
赵延寿也是倒霉催的,“皇帝梦”碎一地,“皇太子”当不成,最后连汴梁都呆不下去,被打发到恒州去了。
尽管差强人意,但耶律德光还算是比较妥善地解决了降卒和年号的问题,但接下来的问题,耶律德光彻底抓了瞎,并最终翻了船。
什么问题如此牵一发而动全身呢?封赏!
几万大军风餐露宿、九死一生,如今大功告成,应该论功行赏!
耶律德光不是吝啬鬼,该赏的自然要赏,不该赏的也可以给个“安慰奖”,但眼前的问题是——没钱!
石重贵这个败家玩意儿,把朝廷的府库搞得比叫花子的荷包还干净,别说封赏了,连维持正常的后勤给养都成问题,无意中给新来乍到的耶律德光玩了一出“坚壁清野”。
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啊,耶律德光让军队打着牧马的幌子,在京畿地区大肆剽掠,还美其名曰“打草谷”,其实就是新一轮的“大洗劫”。
除了京畿地区,其他地方也未能幸免。耶律德光找主管财政的判三司刘昫要钱,刘昫望着空空如也的府库发愁,只好向官员搞“借贷”,先从在京官员开始,将相以下无一漏网,接着又推广到各地州县,官员们叫苦不迭,又从老百姓身上巧取豪夺,弥补损失。
辽军在中原的倒行逆施,引发了中原百姓的激烈反抗,一时间盗贼四起,压都压不住。说来也巧,石重贵在任期间,曾在各地编练“乡兵”,大概类似于民兵或者预备役。训练了一年多,乡兵心不在焉,整天跟玩儿似的,根本无法形成战斗力,后来就解散了。于是,有的回去继续种地,也有的懒散惯了,索性啸聚山林、拦路劫财,这些人就成了现在反抗辽军残暴统治的“中坚力量”。
随着“打草谷”日益扩大化,盗贼的队伍也得到大规模扩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梁晖这一支。趁耶律德光任命的节度使高唐英尚未到任,梁晖便率部先期占领相州,并通款河东的刘知远,声势相当浩大。
随后,澶州的王琼、汴梁东面的李仁恕也纷纷闹出了大动静,辽军和“辽协军”摁住这头,管不住那头,疲于奔命不说,损失还不小。耶律德光不禁仰天长叹:“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
创建缓存:dfd86 大小: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