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139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9-0921:57:18
        将政治对手搞成“阶下囚”之后,耶律阮重演了一遍称帝的把戏,自称天授皇帝,改元天禄,庙号辽世宗。
        耶律阮对中原的制度、风俗情有独钟,甚至册封的皇后都是汉人。
        说起来也算是一段奇缘,一个姓甄的后唐宫女,虽然年过四十,但风韵犹存,让随征汴梁的耶律阮给相中了。耶律阮称帝后,册封甄氏为皇后,成为辽国历史上唯一的汉人皇后。由于破坏了述律部落是“皇后专业户”的“潜规则”,辽国贵族们纷纷表示强烈抗议。迫于压力,耶律阮不得不册封妃子萧撒葛为皇后,从而出现了“双皇后”的局面。
        耶律阮在任期间,大量任用后晋官员。对于辽国来说,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咱得一分为二。
        后晋的这些官员,说他们是“双刃剑”再合适不过。
        一方面,汉族官员的增加,使阿保机、韩延徽创建的南北分制体系日臻完善。过去条件有限,阿保机、韩延徽是按人来划分南、北管理的范围,现在则按人和区域来划分,皇族主要在北部任职,外戚萧氏和汉族官员在南部任职,使“一国两制”的管理模式更加顺畅。
        另一方面,汉族官员也带来了许多中原官场的污泥浊水,将“原生态”的辽国官场搞得乌烟瘴气。
        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呢?因为辽国的日子好过了,必然觊觎中原。如今辽国官场被这些不是“卧底”胜似“卧底”的后晋官员搅成了一滩浑水,自然也就无法南顾了。
        南院的官场如此,北院的贵族也是心思浮动、危机四伏,原因并不复杂:耶律阮自立,实际上再一次破坏了辽国继嗣的传统。
        前面说过,阿保机已经破坏过一次,以册立太子的方式,结束了贵族推举、合议的选嗣方式,与中原接轨,搞“家天下”。到耶律阮这里,又跟中原接轨了,册立的太子未必管用,得看枪杆子掌握在谁手里。
        这道口子一开,那就不得了,诸部落的叛乱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别以为就你耶律阮有枪杆子!
        官场乌烟瘴气,部落叛乱迭起,耶律阮哪里还有精力觊觎中原!
      
        日期:2014-09-1019:39:11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句话对耶律阮,同样适用。
        天禄三年(949年),辽国发生了一次未遂政变。
        翰和公主阿不里(废太子突欲之女、耶律阮的妹妹、萧翰妻子)勾结耶律安端(阿保机弟弟)密谋发动叛乱,准备将耶律阮赶下台。老臣耶律屋质接到情报,协助耶律阮采取果断措施,将叛逆者一网打尽。
        最终,萧翰伏诛,阿不里死于狱中。耶律安端之子耶律察割“大义灭亲”,主动告发父亲的罪行,并与其划清界限。耶律安端被贬到外地,耶律察割则留在朝中任职。
        耶律察割骗取耶律阮的信任之后,也动起了谋朝篡位的念头。耶律屋质鼻子灵,很快就发现了端倪,让耶律阮“采取措施”。
        耶律阮打死也不相信耶律察割会谋反,在他看来,察割要有异图,早就跟着他爹瞎起哄了,还用等到现在?
        看似有道理,但耶律阮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一个连亲爹都敢出卖的人,还有什么事儿干不出来?
      
        天禄五年(951年),耶律阮觉得辽国已经比较像样了,打算南下中原,却遭到各部落酋长的激烈反对。固执的耶律阮动用权力,宣布反对无效,强令各部落随军南下。
        九月,耶律阮在归化州(今河北宣化)的祥古山驻扎,兴致盎然地宴请各部酋长。那一天,耶律阮喝得烂醉如泥,耶律察割带着一群酋长冲入帐内,乱刀将其砍死,汉人皇后甄氏一同遇害。
        耶律屋质侥幸逃脱,领兵消灭叛军,扶持耶律德光的长子耶律璟继位,是为辽穆宗。
        日期:2014-09-1118:34:37
        ※ 兴兵魏州
        从辽国风云变幻的节奏来看,后汉的外部环境无疑是最优越的。给中原带来无尽祸害的“狼族”,因自身的危机而无暇南顾,刘知远的日子应该会比石重贵好过得多。
        不过,下这个结论还为时过早,因为还有一种情况,我们曾经见识过,即“外宁必有内忧”!
        悲催的是,这一幕在刘知远的身上重演了。
        还是前面提到的观点,对于五代的中原政权而言,河东和魏博是两个要老命的地方!
        刘知远是靠河东起家的,知道河东对于中原政权的重要性,特意安排弟弟刘崇留守,因此这里暂时还出不了什么纰漏。
      
        刘知远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至于魏博,听天由命吧!
        命运真是很会开玩笑,此时驻守在魏州的,偏偏就是刘知远的老冤家——杜重威。不知刘知远是否会仰天长叹:“苍天啊!您老人家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刘知远跟杜重威的旧怨,可以追溯到石敬瑭时期。刘知远是悍将,杜重威是草包,两人居然能够平起平坐,原因在于杜重威是石敬瑭的妹夫。
        杜重威靠裙带关系发迹,刘知远打心底里瞧不起,这不是“吃软饭”吗?因此,当两人同时被任命为同平章事、节度使时,刘知远愤然抗命、拒绝接受。
        石敬瑭误解了刘知远的想法,以为他是居功自傲,不禁大为光火,宰相赵莹从中斡旋,方才息事宁人。
      
        杜重威带着十万晋军投降之后,被安排到魏州担任邺都留守。刘知远称帝并入主中原,杜重威的内心可谓五味杂陈。
        一方面,他不服气。以前跟着石敬瑭混,自己和刘知远都是“齐头并进”,凭什么他在台上坐着,自己在台下跪着?
        另一方面,他深感惶恐。晋朝被灭,杜重威可是立了大功的。这笔账,耶律德光记不住,连扶持他做皇帝的承诺都抛之脑后,但中原的官员和百姓记得牢。对于打着“未忍忘晋”旗号的刘知远而言,拿杜重威的人头祭旗,无疑是最便捷、最有效的笼络手段。
        不服加惶恐,使杜重威既不会忠心归附,也不敢贸然自立。他口头称臣,并主动提出调离的请求,探一探刘知远的口风和态度。
        杜重威猜得没错,上任伊始的刘知远,第一个想收拾的就是“卖国贼”杜重威!
        接到杜重威调离的申请之后,刘知远借坡下驴,打算将他调到宋州担任归德节度使。杜重威傻眼了:跟你闹着玩的,怎么还当真了?
        刘知远何止是当真,那是十分当真!除了任免文件以外,天平节度使高行周、镇宁节度使慕容彦超奉命率军前往魏州,“协助”杜重威尽快搬家。
      
        既然刘知远已经撕破脸皮,杜重威也没有什么好藏着掖着的了,派儿子杜宏遂前往恒州,向留守在河北地区的辽军将领麻荅求援。
      




返回目录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首章]  [尾章] 139章/共14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8c07a 大小: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