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88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3-2218:06:01
        ※ 李嗣源的“逆袭”
        李存勖一点也不怀疑李嗣源的能力,尽管心中有些莫名的忐忑,但还是耐心地等待着魏州前线能传来好消息。
        很快,魏州确实传回了消息,但既不是打了胜仗,也不是吃了败仗,而是派去平乱的李嗣源,“黄袍加身”了!
      
        说起“黄袍加身”,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
        其实,“黄袍加身”这个典故的“原创”并非出自赵匡胤,而是我们现在说到的李嗣源,只是他不太出名而已。再说了,在封建正统的舆论环境之下,这种“篡逆”的事情也没什么好张扬的,因而就被赵匡胤的“山寨版”抢了风头。
        赵匡胤当然也不想大肆宣传,但官方对“陈桥兵变”的包装太马虎,以至漏洞百出,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说。
        在这个方面,赵匡胤还是没有得到李嗣源的真传,虽然也成功做了皇帝,但也背了不少骂名,说他是“伪君子”,欺负孤儿寡母,敢做不敢当,等等等等。
        李嗣源就不一样了,整个“黄袍加身”的过程,都被加工得严丝合缝,不露半点穿凿的痕迹,令人无从质疑。
        根据史料记载,李嗣源“黄袍加身”的过程相当离奇,简单地说是这样的:
      
        首先,李嗣源抵达魏州城外后,内部发生哗变,李嗣源被乱兵劫持,威逼其自立。李嗣源打死也不肯,暗中派人联络元行钦,但元行钦心有疑虑,不搭理他。
        其次,乱兵胁持李嗣源进城,城内乱兵与城外乱兵发生火拼,哗变的头子被杀。
        再次,赵文礼、皇甫晖拜请李嗣源挑头,李嗣源假意迎合,却以募兵为由,逃离魏州。李嗣源经与部将商议,决定率残部前往洛阳“领罪”。
        最后,女婿石敬瑭提醒李嗣源,他作为平乱的主将,曾经被“请”入魏州,又全身而退,你说你靠忽悠出来的,谁信?李嗣源经历一番痛苦的抉择,决定起事。
        整个过程的记述,其实就想表达一个意思:李嗣源“黄袍加身”,是被逼的!
      
        ——内部哗变,逼得他出师无功;
        ——唯恐天下不乱的石敬瑭,逼得他不得不顾及自己的性命。
        ——早有猜忌之心的李存勖,逼得他为自保而“篡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李嗣源是无辜的。赵匡胤“篡逆”是早有预谋,李嗣源“篡逆”则是狗急跳墙。围观群众普遍认为,以李存勖的操行,李嗣源早该跳了!
        包装确实很重要!
        话说回来,包装的优劣,与“篡逆”的正义性无关。按照儒家的正统历史观,“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凡是“篡逆”都应该一巴掌拍死。当然,咱们不能把这些封建糟粕当成金科玉律,它只是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包装”的必要性,而不应该成为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有能者居之,没有什么不妥。
        李嗣源是河东军的老将,后来又担任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在军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再加上李存勖钟情于“文工团”,对战将们薄情寡恩,大家早就心存异志了。
        李嗣源举起了分庭抗礼的大旗,各地将领也积极响应,杜晏球(赐名李绍虔)、段凝、房知温〔赐名李绍英〕等人相继宣布“起义”。在广大将领的带动下,唐军倒戈者前赴后继,跟赶集似的。
        危难之际,谁能拯救命悬一线的李存勖呢?
        皇后刘氏?拉倒吧!当初群臣屡次奏报外府枯竭,请李存勖从内府先拨一点出来救急。李存勖首肯了,刘氏横插一杠,将自己的梳妆盒和三个皇子扔到朝堂上,让大臣们去分。一个比李存勖还要吝啬的货,除了帮倒忙,还能做什么?
        伶人、宦官?也甭指望了。他们只有敛财最积极,只要有点风吹草动,跑得比谁都快。
        张全义?李嗣源兵变的同一个月,他就病死了。
        各地藩镇?大部分都跟着李嗣源反了,极个别的要么实力不济,要么作壁上观,看准风向再下注。你李存勖先不仁,不能怪人家后不义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苦苦寻觅一番之后,我们会发现,李存勖想找“救命稻草”,似乎只有李继岌率领的西征军,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李存勖除了坐以待毙,已经别无选择。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最终致李存勖于死地的,并非来势汹汹的李嗣源,而是李存勖昔日最为宠幸的“文工团”。
        这是唱的哪一出呢?问题出在一个叫郭从谦的人身上。
        日期:2014-03-2422:08:25
        郭从谦,又名郭门高,伶人出身,曾应征赴德胜渡口参战,以战功升任亲军的四大指挥使之一,深得李存勖的宠幸。
        郭崇韬权倾朝野之时,郭从谦认其为叔父,又拜睦王李存乂为“干爹”。有圣上的宠幸,又有权臣的庇护,郭从谦可谓是如日中天、如鱼得水,令人羡慕嫉妒恨。
        可天有不测风云,郭从谦打死也想不到郭崇韬会栽跟头。眼看郭崇韬这根绳子上的蚂蚱一个接一个地挨宰,郭从谦越来越噤若寒蝉,还时不时地流露出一些冤屈之情。
      
        魏博发生兵变时,洛阳的亲军也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哗变,但很快就被擒杀。事后,李存勖一口咬定亲军的这次哗变是郭从谦暗中指使的,让他把事情说清楚。
        其实,李存勖无非是敲打一下郭从谦,让他放老实一点而已。如果真的断定是他指使的,还废什么话啊,直接拖出去斩首十分钟!
        郭从谦现在已成了惊弓之鸟,哪里还有心情寻思李存勖的用意。既然“躺着也中枪”,不如索性反了算了,省得啥好处没捞着,背个空罪名。
        睦王李存乂此时已经被暗杀,但消息封锁得很严密,郭从谦并不知情。同光五年(926年)二月,郭从谦率部发动兵变,直接杀入禁宫,准备干掉李存勖之后再拥立李存乂。
        李存勖大为惊骇,亲率近卫骑兵与乱兵展开肉搏,一度将乱兵赶出宫门。朱守殷当时驻扎在外城,李存勖派人前去联络,命其合兵平乱,但朱守殷对李存勖的前途不看好,并不奉诏。
        朱守殷在外城按兵不动,城内的乱兵声势大振,李存勖麾下的人越来越少,有的成了尸体,也有的反身朝自己杀将过来。
      
        叱咤风云的“奇儿”李存勖,平生最后一次遭遇身陷重围的险境,但再也没有像以前一样绝境逢生,杀出重围。
        曾经,他是所向披靡的一代悍将,如今,却是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那些犯上作乱的人,心中或许没有自己中意的主子,但他们一致认定:李存勖这个主子,不够格!
        流矢蔽日,杀声震天,那个曾令对手胆寒,让朱温仰天长叹的李存勖,死于乱军之中,时年四十二岁。
        李存勖倒下了,困兽犹斗的近卫骑兵一哄而散,只留下李存勖的尸体,静静地躺在地上,他的后宫、宠臣,早已死的死、逃的逃。
        只有一个叫善友的伶人,不忍李存勖暴尸于光天化日之下。他找来很多木制的乐器,堆到李存勖的尸体上,点火焚尸。
        既然他生前对音乐无比地挚爱,那就让这些乐器,送他去往另一个世界吧!或许,他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皇帝,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这应该算是一种解脱!
        李存勖死得太突然,就像一场八级地震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爆发。皇后刘氏彻底惊呆了,跟她一起惊呆的还有申王李存渥、先期返回洛阳的元行钦。三人结伴而行,带着刘氏积攒的金银细软,飞奔而去。
        正在外城观望的朱守殷得知李存勖已死,带着队伍进了宫,从宫中选了三十多号人,将残存的乐器古玩往自己家里搬。
        朱守殷这么一搅和,城内的乱兵如梦方醒,原来光顾着杀人,把“趁火打劫”这茬给忘了!
      
        经过短暂的平静之后,洛阳顿时又乱得一塌糊涂,杀的杀、烧的烧、抢的抢,长安城当年频遭洗劫的情景,又在洛阳上演了。
        李嗣源的大军“姗姗来迟”,虽然他已经接到消息,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但面对洛阳的惨状,李嗣源依然唏嘘不已。
        为了尽快稳定局面,初入洛阳的李嗣源第一件事就是禁止剽掠,并拾李存勖的遗骨妥善收葬。
        纷乱的状况很快得到平息,但每个人的心里都不安宁。——国不可一日无君,到底谁来接班?
        别看宰相豆卢革平日里三枪打不出一个冷屁,在大是大非面前,那是相当拎得清。李嗣源在洛阳还没缓过劲来,豆卢革便挑头送来一份联名奏疏。按惯例,废话一大堆,但核心内容就六个字:请李嗣源上台。
      
        李嗣源接了奏疏,扫了几眼,扔一边去了。——你们不要脸,我得要脸吧?皇位都到我碗里了,有必要这么迫不及待吗?
        于是乎,一场不需要预先编排的好戏开演了,群臣不断劝进,李嗣源不断推辞。屡劝屡辞,屡辞屡劝,李嗣源实在招架不住,再说国家纷乱之际,总得有个主心骨才行,因此搞了一个折中:称帝不忙,先“监国”吧。
      




返回目录

[85]   [86]   [87]   88   [89]   [90]   [91]  

[首章]  [尾章] 88章/共14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73c5a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