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哲学辞典(4章/144章)

第4章

[法]伏尔泰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以上就是伏尔泰哲学思想的要点。
      伏尔泰的这部《哲学辞典》是在最初的《袖珍哲学辞典》的基础上,陆
      续编入他为《百科全书》、《法兰西学院辞典》等著作撰写的条目,以及其
      它若干文章,后汇编为全集本第一卷。全书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例如在文学
      中古今之争的问题上,他写《古人与今人》一文,坚持鲜明的厚令薄古的观
      点。在《批评》一文中,尖锐地批判了那些别有用心颠倒是非的文艺批评家。
      伏尔泰对中国特别推崇,在《论中国》一文以及其他许多文章里,常常肯定
      中国的长处,来讽喻西方的一些在他看来是很愚昧可笑之处。我们在西方作
      家中还很少发现像伏尔泰笔下这样同情中国的作家。这也是令我们特别对他
      有好感之处(参阅《论中国》条目)。他根据中国戏剧《赵氏孤儿》改编为
      一部法国悲剧《中国孤儿》,以成吉思汗为主角。剧情十分感人。1755 年8
      月20 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次演出,非常成功。当时的观众深为赞许,自始
      至终掌声不绝。
      
      本书主要特点有二:首先是突出地反对基督教,特别是天主教,反对宗
      教狂热带来的愚昧迷信与迫害无辜;其次是强调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认为
      只有这种一切从合理的理性出发的思想意识才能为人类带来一线曙光。阅读
      这本书,从作者伏尔泰在思考问题时注意从合理的理性出发、不圃干一切固
      有的成见、探索真理、敢于面对现实为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中吸取教益,对于
      我们认识现实,寻求真理,采取合理行动是有裨益的。
      
      王燕生
      
      1982.12.1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说明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
      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
      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
      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
      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要需赘
      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
      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 年至1989
      年先后分五辑印行了名著二百三十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
      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
      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共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
      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
      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
      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91 年6 月
      
      哲学辞典(上册)
      A
      ABBE 阿贝 (修道院长)
      “您往哪儿去,阿贝先生1?? .”您可知道阿贝的原意就是父亲吗?②
      您若是作了阿贝,可就为国效劳了;那一定能做出一个男子能够做的最好的
      事儿来;国家又从您这儿多添一个会思维的生灵。这件事倒还有点儿神圣的
      意思在内哩。
      可是倘若只是由于剃了发,穿一件披肩,一件短袍,终日期待着一项微
      薄的收入而做了阿贝先生,那可就配不上阿贝这个称号了。
      从前的僧侣是把阿贝这个称号奉献给他们所选出的院长,阿贝就是他们
      教门里的父亲。日久天长,阿贝这个名称所指的对象变化多大呀。教门里的
      阿贝本是一帮穷人的头儿,可是教门里那些贫苦父亲从那以后却有了二十、
      四十万里弗尔③的年金了;今天在德国还有些教门里的“贫苦”父亲竟拥有一
      团人的警卫队呢。
      一个穷人曾经宣誓安分守贫,结果却是君王一般!我们曾经说过,还要
      再说千百遍:这种情况是令人发指的。国法不容这种滥用职权的行为,教会
      也为之愤愤不平,而那些无衣无食真正贫苦的人都在阿贝先生门前向天呼
      冤。
      但是我听见意大利、德意志、弗兰德、勃良第的阿贝先生们都说了,为
      什么我们不积累些财富和荣誉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称孤道寡呢?那些主教们
      都是孤王寡人啊!他们原来也跟我们一样穷;他们发了财,升了宫,其中一
      位地位比国王还高;我们也来尽量效法他们吧。
      先生们,你们有理,侵占世界吧;世界是属于霸占它的强者或能手的;
      你们曾经利用过无知,迷信和愚昧的时代来剥夺我们的遗产,践踏我们,用
      我们的血汗来自肥。理性到来的日子,你们就发抖吧。
      1 ①您往哪儿去,阿贝先生?往姑娘们那儿去? 怎么着?您模着黑儿去? 您又要去碰钉子去,明白吗?
      (当时的歌谣)——乔治?阿弗内尔
      ② 阿贝Abbé,法语原意是修道院长;伏尔泰在“修道院”一文中曾说明这一字源;拉丁语和希腊语作Abbas,
      叙利亚语和迹勒底语作Abba,由希伯来语ab 而来,ab 的意思就是父亲。本文用这个字,有双关的用意,
      所以此处音译阿贝。——译者
      ③ 里某尔(Livre),法国古金币名称。——译者
      ABRAHAM 亚伯拉罕
      第一节
      亚伯拉罕经历中有关神圣的事迹,我们只字也不应该提,因为圣书已经
      都谈了。属于世俗历史范围的事,有关地理、时序、风俗、习惯的事,我们
      也只能用恭敬的笔法来谈,因为这类风俗习惯与圣史部有联系,犹如条条小
      溪,保存着它们的源泉的什么神圣的东西一样。
      亚伯拉罕虽然生在靠近幼发拉底河地区,为西方人倒是开辟了一个伟大
      的时代,却没有为东方人留下什么,然而他在东方本来跟在我们这里一样受
      人尊敬。伊斯兰教徒只是从他们的纪元起才开始有确切的纪年。
      时间科学,完全湮灭在伟大事件发生的地方,却终于来到了我们的国土,
      而在我们这儿这些事情又没有人通晓。我们对于幼发拉底河、约旦河和尼罗
      河一带发生的事件争论不休,现在做了尼罗河、约旦何和幼发拉底河主人的
      那些人却坐享清福,无所争论。
      我们所说的这个伟大时代就是亚伯拉罕时代。关于他的出生年代,我们
      有不同的看法,其间相差六十年。以下就是根据记载来计算的:
      “他拉活到七十岁,生亚伯拉罕、拿鹤和哈兰。”①
      “他拉共活了二百零五岁,就死在哈兰。”②
      主对亚伯拉罕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老家,往我所指示你的地方
      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的父。”③
      依据《圣经》原文,显然他拉是在七十岁时有的亚怕拉罕,在二百零五
      岁时去世,而亚伯拉罕在他父亲死后立即从迎勒底出走。他离开他本地的时
      候正好一百三十五岁。这也差不多就是圣艾蒂安④在他向犹太人发表的讲演词
      里所表示的意见。可是《创世记》又说:
      “亚伯位罕出哈兰的时候,年七十五岁。”⑤
      这就是关于亚伯拉罕年龄问题争论的主要点,因为还有许多其他问题。
      怎么会说亚伯抹罕有一百三十五岁,同时却又只有七十五岁呢?圣热罗姆和
      圣奥古斯丁①都说这一难题是解释不通的。本笃会教士加尔梅②承认这两位圣
      徒井未能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创世记》称亚伯拉罕为老大,因而是长子,
      加尔梅却以为倘若说他是他拉最小的儿子,难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创世记》说亚伯拉罕是他父亲七十岁生的,而加尔梅却认为是一百三
      十岁生的。这样一种调和的说法曾是争论的又一个新主题。
      原文和注释使我们困惑不决,最好的办法就是信奉而不争论。
      ① 见《创世记》11 章26 句。——伏尔泰
      ② 同上书11 章32 句。——伏尔泰
      ③ 同上书第12 章第1 句。——伏尔泰
      ④ 圣艾蒂安(Saint-Etienne),基督教最初殉教者,在耶路撒冷被人用石击毙。 ——译者
      ⑤ 《创世记》第12 章第4 句。——伏尔泰
      ① 圣热罗姆(SaintJérome,331—20),一译耶柔米,拉丁教会神父,坚决的护 教者,圣经拉丁文版的译
      者。圣奥古斯丁(Saint,Angustin,354—30),拉丁教会著名 神父。名著有《上帝之都》、《忏悔录》、
      《圣宠论》。——译者
      ② 加尔梅(AugustinColmet,1672—757),法国本笃会学者,生于哥麦尔锡左 近。——译者
      这些古老的时代,无时不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依照莫雷里③的说法,
      关于上帝自己口授的历史,我们就有七十种纪年学说。从莫雷里以来,又形
      成了五种调和圣书原文的新方式:因此,这就使关于亚伯拉罕争论的次数和
      圣书原文中所说亚伯拉罕从哈兰出走时的岁数是相等的了。而这七十五种学
      说中,就没有一种正确地告诉我们哈兰这座城市或村庄到底是怎么个地方,
      也没有告诉我们哈兰到底在哪儿。在这些争论的迷宫里,又有什么线索把我
      们从原文第一节引领到末节呢?




返回目录

[1]   [2]   [3]   4   [5]   [6]   [7]  

[首章]  [尾章] 4章/共144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01e93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