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95节

隔世醒人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08-7-28 15:25:28
        接续20
        这个极为微妙的感觉似乎是在穿越层层的迷障,当我‘看见’那个盖头,准备揭开窥看其下那隐约浮现的真实‘面目’时,忽然,一种恐惧的感觉莫名袭来……我突然意识到,如果这是一个真相,那它极有可能是一个世人没有察觉到的秘密,而且这个秘密与调查行动有着难以名状的隐晦关联!
        “这不会是走火入魔了吧?”
        考虑到这个问题的关联性质,我不由地暗示自己要保持客观冷静。于是,我再次将这两天看过的《吠陀经》、《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薄伽梵歌》,和以前看过的而在此刻突然无比清晰地回忆起来的那些佛道经典,还有刚才醍醐灌顶的身心感悟融汇起来静心参悟……
        闭目之时,听到的那个“嗡~”的声音,与藏传佛教‘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弥吽”的第一个音节发音是一样的,而《吠陀经》的文意据说最早是来源于宇宙间的一种声波,这种声波是古圣人在冥想禅定中,直接得到了启示并记录下来。而我闭目之前那个飘然恍惚的状态也许就是一种类似禅定的修身状态,这让我意外地看到了黑天大神奎斯纳。
        在《薄伽梵歌》中,奎斯纳被对方军队的御巫尊称为瑜伽主,那洛上师展示瑜伽神功前不断念动的咒语中也有奎斯纳的尊名,至于那个‘人形三角形’虚化后突然显示出来的那些令人观之生喜的光柱与光环,以我的判断,那应该正是瑜伽修炼功法常提到的潜藏人之灵量的三脉七轮,它不仅与藏传佛教密宗部的三脉五轮、三脉七轮如出一辙,而且,此种气脉功法与中国道家内丹派所言及的打通奇经八脉、炼元精元神化合而成的金丹之术也有着诸多异曲同工的暗合之处,譬如这道家的任督二脉就与瑜伽和密宗的中脉位置相合,而道家所炼的体内金丹也会随着修炼的层次、功力的深浅而有着不同的内视颜色变化,更有修黄道一派道法【亦称为修中脉的一派】,曾明确指出若中脉通,则脉路上的七孔自得到净化通畅的经络之理。据史书记载,当年道祖老子出涵谷关时,一个同样善天文秘纬隐德修行的叫关尹的人,其人在还没有看见老子身影的时候,先望到“紫气东来”,凭此而知有圣人将过关。道家经典指出“丹成后紫气冲天形成云气之盖”,即人体的精华全部汇聚之后人体就会发出紫光。方才睁眼之前,我不正是看见那盛开在人形头顶的紫色莲花了吗?!
        如此看来,这些神乎其神的各派修炼之法虽非出自同门,但却似乎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
        倘若如此,那么,瑜伽、佛法修行之法甚至其理论体系的精髓和源头,就极有可能是源自于中国上古时期,列为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黄帝所得到的一本仅三百余字的奇书!
      
      日期:2008-7-28 21:33:47
        接续21
        此奇书正是被历代圣贤尊为古往今来修道的第一部真经——《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宋朝道教南派初祖张紫阳在其所撰《悟真篇》曾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神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筌。”
        此奇书在中国道教的地位如此之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与华夏子民的始祖黄帝有着关联。其实,此奇书的原始作者究竟是何方神圣,现已难考,有的说该是黄帝受之于太上老君化身的广成子;有的说是为了帮助黄帝战胜蚩尤,西王母遣玄女传了这《阴符经》三百言;也有说黄帝与风后玉女论阴阳六甲之后自撰而成……这些的说法虽然各异,但有一点比较一致的是,这部奇书与黄帝直接相关。而黄帝所在时代按当前史学家根据各种考古资料推算,大约在距今6000~7000年前;二是该书虽然只载了短短几段言辞,但却将天地人三才之间造化之秘、性命之幽一一点到,可谓大道微言。
        而印度《吠陀经》,据说是距今3000~4000年前用了几百年逐步写出的一部圣典;根据现代学者考证,印度的两部史诗巨作《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之间,用了漫长的八百年才完成,时间则在《吠陀经》成书之后;而佛法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后才创立的,起源于印度,据说距今2552年前左右。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汉明帝永平年间,也就是说佛教在创立了500多年后,才渗入中原。按照一些文献所载,大概又过了400~500年,佛教才传入西藏,并与当地原始宗教——“苯教”展开了长期的斗争。【注:佛教虽然产生于古代印度,但如今却没有成为印度宗教的主流】
        这些印度的史诗和宗教经典虽然对其本民族和世界其他一些民族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精神信仰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有一点很清楚,与之在一定层面上代表着中国上古时期文明的并对后世人文思想同样有着及其深远影响的《黄帝阴符经》相比,它们都没有此本奇书传世的早,时间上至少相差2000~3000年。
        此外,佛教经典吸收了《吠陀经》的一些概念,而且《吠陀经》中的诸天神和魔怪也招安般地被佛教吸纳归编,各个如同换了身外套,浑然一体地又搭建起新的天界班子,组成了佛的二十八部众,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天龙八部,而他们的大哥正是释尊释迦牟尼。佛祖能得到这个尊位,以我对佛祖的高深智慧和其在世之所为的认识,我认为这应该是虔诚的信徒人心所向的反映。
        再进一步思量,我发现印度宗教或者说神话传说历来有这种相互吸收的传承特点,这样的理解应该不是妄言猜测,因为按照印度宗教文献所载,这《罗摩衍那》里的罗摩是黑天大神奎斯纳的化身,而《摩诃婆罗多》中的奎斯纳,以及佛祖又都可以归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瑟奴的化身,譬如文献中就有这样的描述:神毗瑟奴有十一个化身,他第八个化身名奎斯纳(意为黑天)是一位情欲之神,他第十一个化身就是佛祖释迦牟尼。这既可以看作是不同时期(甚至是同时期)不同流派宗教哲学思想的相互渗透,也许本身也是一种隐晦的暗示。
        这个暗示牵动了我的思维,“佛教既然可以吸收并发展了早于其成立的其他宗教思想,那么这部代表了印度最早的宗教或者说哲学思想的《吠陀经》,能不能也是吸收并发扬了某个更早的宗教或者哲学思想呢?”
      




返回目录

[92]   [93]   [94]   95   [96]   [97]   [98]  

[首章]  [尾章] 95章/共185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69a11 大小: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