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节
ziluolan32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当我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我开始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愿景,符合现实的意象图景。萦绕心头的迷雾已经消散,阳光照耀着大地,我温暖安全地前行,路边的自然风光让我着迷陶醉,脚下是康庄的大道在延伸,它一定会带我到更好的地方,享受更佳的美景,体验快乐的旅程。
日期:2009-06-16 10:48:06
分清我们的想象与现实(1)
因为母亲处理一些家事不当,出现了一些纷争与纠缠。我也说过母亲,不必再纠缠下去,人与人的缘分有起有灭,做人要随缘,不能强求。母亲却一意孤行,固执行事,最终惹得彼此不欢,反而激起怨恨与矛盾。
母亲方知自己处事错了,父亲为此开始紧张焦虑,忍不住不停地指责母亲做法的错误,惹事上身,麻烦不断。我也说母亲到此为止。父亲接连下来两个晚上烦躁不安,失眠,白天无精打采。我大吃一惊,小事一桩,何至于如此寝食不安呢?于是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担忧种种情况,皆因母亲不当行为所致。
我问父亲:“你所担忧的事情发生了吗?”
“虽然还没有,但可以预料,必然会出现这些情况!”
“如何能预料?难道你明了别人的想法,一定会如你想象那样去做吗?”
父亲难以对答。
“你所担忧的都是你自己的想象,是你悲观消极的预期而已,而非现实。事实未必如此发生。再说,不管现实出现怎样的问题,面对解决就是了,如此忧虑是根本就没有用的。母亲虽然做得不对,但也没有你想象得那样会出现严重的恶果,只要以后谨慎处理好也没啥事。”
父亲没有继续失眠,也许他恢复了对自己想象与现实的判断能力,不再活在自己想象的痛苦之中。
父亲可能表现得夸张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较轻微的情况,我们认为是生活的常态,较严重的表现,酿造心理疾病。
日期:2009-06-16 11:21:01
分清我们的想象与现实(2)
抑郁者,一般是判别想象与现实能力较差的人,常常把自己悲观的想象当成即将到来的现实,引发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失去现实生活能力。因为心理的困扰,状态欠佳,对自己生活失去控制能力,直到现实生活出现更加被动处境,再次验证了他悲观预期。更恰切地说,现实中的困境根源于他自身的消极想法,正是他的负面想法导向了艰难处境。
引爆我抑郁的高考,当初,就是对高考失利的恐惧和将会出现的种种艰难处境,让我焦虑惶恐不安,自身状态和学习环境又不好,激发了强烈的心理冲突,身心日夜饱受煎熬。
当我清醒过来,自己担忧的一切都是源于高考的失败预期,都是我对高考的恐惧和逃避。当我不再逃避,直面高考时,我把耗费在对未来忧虑恐惧的心力拉回来,用在学习、复习功课上,为迎接高考时我活在当下,只关注当下现实中要面对难题,没有时间精力去担忧未发生的事。
人是思维的动物,不可能对事情的结果不做任何想像。非常关键是我们对事情做怎样的想像,有怎样的预期,对可能出现结果的态度,让我们的人生各异。
跟我一起面对高考的青,她虽然在普通高中就读,但她对高考是充满信心,以一种积极挑战搏击的心态去面对,即使高考落败,她也无怨无悔。第一年她不幸落榜了,第二年她以顽强坚韧地意志敲开了大学之门。
青的生活态度给我很大的启示。她一直勇敢地生活在现实中。
日期:2009-06-16 11:45:34
分清我们的想象与现实(3)
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他们无法区分自己的想像和现实,他们常常生活自己自己想像中,现实感严重缺失,才导致精神分裂。
而抑郁患者没有失去想像与现实的判断力,不过现实感弱些。为什么抑郁者却也很容易掉进自己想像的窟窿中,活在自我消极想像的未来现实中,遭受心理折磨呢?这让我纳闷思索。结果很快就闪现:那就是对现实困境的逃避,无法面对棘手问题时,自然而然出现恐惧逃避心理,逃避也是人类生存的一种防御机制?于是逃到悲观的想像之中,逃避到心理疾病之中。
当抑郁者不再逃避现实生活,选择勇敢直面时,他马上恢复了很强的现实能力,不过他必须为自己前面的逃避付出代价,那就是除了要面对现实困难之外,还要面对抑郁。如果抑郁者有足够的勇气和承受能力,这双重的生存困难他一定能突破解决的,因为人的承受力与力量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心理能量也如此,套用贾平凹《废都》前文里的那两句话:你认为它行,不行也行;你认为它不行,行也不行。
把我们耗费自己悲观想像中的能量释放出来,我们会获得现实生活的巨大能量,解决所有生活的难题。
经过一番抑郁的洗礼,我终于明白了,活在现实坚实的土壤里,活在当下才是正确的活法。
日期:2009-06-16 12:09:08
分清我们的想象与现实(4)
对生活做出悲观预期,消极的想法,无疑耗费了我们不少心理能量,让我们失去解决问题的动力与能力。相反,如果我们对生活总是充满希望,满怀美好的愿景,无论现实生活有多么艰难困苦,心中的阳光总是照耀我们的前程,对美好的未来想像和正面心理暗示,激发了我们无穷的心理能量,现实的问题也会顺利地迎刃而解。这也是露易丝.海《生命的重建》《启动心的力量》给我最大的启示,我们要善于利用我们积极的想像,激发我们的心理能量。
事情总是往好处想是对的。记得我在前面的贴写过与一位乐观的同事李大姐乘坐邨吧,炎炎夏日刚上车,空调就坏了,坐在车上如同浴蒸笼中。有些乘客无法忍受下车去了,李大姐说我们就不下去了,很乐观说,说不准过阵子空调就好了。当时,我说她想得美,事实不太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没过多久,司机在尝试N遍之后果真行了,太美妙了!李大姐乐观地预言实现了,当然美妙。
即使是没有发生,心怀美好希望的人心情也不一样,比起心里灰暗的人面对现实要快乐轻松多了。
所以,事情总是往好处想是绝对没错的。
日期:2009-06-16 13:06:07
分清我们的想象与现实(5)
用于面对现实的人,不是他们没有预料可能出现失败和艰难,而是他们非常清醒即使未能如人愿结果出现,沉溺于失败的想像之中也是没有用的,所以,他们能不去想它,把所有心力用于面对现实。
逃避现实的人,即使明明知道为未来担忧没有用,但他们因为不能面对现实,宁愿让自己沉溺于想像的恐惧中。
心理能量很有意思,如果我们关注什么,想像什么,就等于我们给予我们所想像、关注的事物注入能量,它们会变得强大起来,甚至成为现实。
如果我们成天关注自己想像恐惧要发生的事情,我们必然赋予这些念头予能量,也就是最担心什么,就发生了什么。就如那个林姐姐的家婆,一辈子担心犯她父亲得的癌症,最后真的被癌症夺走了生命。
反之,如果我们更加关注我们想要的东西,关注事物的积极面,我们也同样赋予它们能量,让它最终也成为现实。
在修复与孩子的关系中,在孩子咳嗽康复中,我成功地运用了这样的心理法则。非常多谢李子勋的《陪孩子长大》给了我正确的心理指导,他指出家长不要过于关注孩子负面的行为、情绪,要关注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情感。我忠实地执行了他的教导,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我采取了有意疏忽,包容态度,用心发现赞扬孩子每一个进步表现,更多的是引导示范该怎样处理一些事情。
批评指责也是一种关注,当我们批评什么时,我们就在关注什么,赋予被批评的事物予能量。自从我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我极少批评孩子,批评孩子做得不对时,也强化了孩子对不良行为的印象,更应该强化的是孩子正确积极的行为。
对我们成人也一样,自我批评指责只会强化负面情绪,把我们的能量耗费在摧毁自我之上。包容自己,赞赏自己,爱自己,把我们的能量导向建设完善自我之中。
与人相处的关系中,批评指责破坏了彼此的关系,欣赏别人的优点、理解别人的难处,发挥与人共情的能力,促进加强了彼此的良好关键建设。
日期:2009-06-16 16:22:08
执着于得不到让我们生活失去了快乐(1)
调用缓存:9f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