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法]乔治·勒费弗尔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5 月9 日,德国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后,德国最高统帅部发布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最后一项公报,把这个时刻描述为“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
与其它公报中气势汹汹的措词相比。这最后一份公报的语气阴郁而凄凉。
希特勒曾经威胁说,假如他的军队不能取得最后胜利,他将和德国人民
同入深渊。第三帝国元首的话不折不扣地实现了。自17 世纪30 年战争中野
蛮的宗教冲突摧毁了封建德国并使其1/3 的人民丧生以来,德国遭受到的生
命和财产损失、城镇破坏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整个社会结构的瓦解,从未如
此之严重。
第三帝国的光辉、梦想和希望转瞬间烟消云散、荡然无存,现实使每一
个德国人清醒:三百万士兵死亡,两百多万人受伤致残,五十多万人死于空
难,在被驱逐出自己在东方的家园的一千六百万难民中有四百多万人死亡和
失踪,犹太人、吉卜赛人、“无生活能力者”、斯拉夫人和政治反对派被无
情消灭。昔日繁华热闹的城市如今已变成满目疮痍的废墟,只有在碎砖乱瓦
之中才依稀可辨得几条弯弯曲曲的小径。战争留下了数百万饥肠辘辘、颠沛
流离的人们,过去的经历剥夺了他们对现在和将来梦想的权力,当纳粹以德
国人的名义对犹太人以及东欧人犯下的滔天罪行被充分揭露出来之后,德国
人在深感羞愧的同时,必须要等待着战胜者的裁决,等待命运加在他们未来
的一切..
在希特勒军事政权最强盛的时期,从西面的比斯开湾,到俄国腹地的伏
尔加河畔;从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北角,到利比亚和埃及的炽热沙漠,卐字
旗在被征服的国土上高高飘扬。随着希特勒在两线的失败,“千年帝国”犹
如一只被戳破了的气球,一下子垮了下来。战事结束,该是赢得胜利的盟国
按照自己意图和规格重画欧洲地图的时候了。德国被剥夺了第三帝国时期所
有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占领的地盘,本土面积也被减少到了只及战前的2/3
左右。
对德国分区占领的原则是在1943 年10 月美英苏三国莫斯科外长会议时
就已经确立起了的。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盟国都在考虑胜利后如何防止这个
不安分的国家重新再起、发动战争,各国都力图想做到1919 年在凡尔赛条约
中没有做到的事情:以某种最有效的方式剥夺德国的侵略手段,并从根本上
打消其扩张妄想。对战争贡献最大,对德国事务拥有决定权的几个大国经过
了一系列的争吵和讨价还价之后,到1945 年2 月雅尔塔会议终于确定了由四
大国分区占领德国。1945 年8 月,盟国发布《波茨坦公告》,公布了关于处
理占败德国的最后原则。
第三帝国的残山剩水被美英法苏四大国划分成了四个占领区:
俄国人接管了约有一千七百万人的东部地区,这里是德意志帝国的传统
粮仓。美国人占领了西南部,包括工业区黑森、巴登一符腾堡,以及原来是
农业区和高山地带的巴伐利亚。英国人进入了德国西北部和鲁尔地区。数十
年来,鲁尔一直是欧洲工业的心脏。这里集中了几百家钢铁厂、煤矿以及重
型机械制造厂。在美英的极力支持下,法国人也占据了一块,这是德国西南
角以及莱茵兰—法尔茨地区,该地区的摩泽尔河流域盛产葡萄,是欧洲最好
的酿酒中心。西方三个占领区的人口约四千五百万。
尽管波茨坦会议后,成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它在法律上是德国的最高
权力机构,可是每个占领国还是在各自的占领区内自行其事。每个占领区就
像一个小小的国家:各自的边境都由部队守卫,边境上对往来于各占领区的
德国人和他们的物品进行严格的审查与管制。同时,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国
家元首”,即派驻占领区领导盟军占领部队的军事长官。他的命令高于任何
德国法律,任何德国人皆不得违抗。占领区军事长官的行动仅对他在华盛顿、
莫斯科、伦敦或是巴黎的上级负责。
盟国管制委员会之所以形同虚设,主要是由于四大国在任何重大问题上
不能取得一致决议。美英法苏、特别是美苏对德国都有各自的基本目标和计
划,这些目标与国家利益相连接,势必相互冲突。这样德国问题很快成为美
苏对战后欧洲争夺的焦点。美苏冷战愈演愈烈,德国最终被分为东西两块。
不过,客观地看,希特勒的覆亡却是阿登纳重返政坛的新机运。正是在
希特勒德国的废墟上,阿登纳重新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1945 年3 月,美国人一占领科隆,便开始寻找这位昔日的科隆之王。
当阿登纳和他的家人一起,从勒恩多夫的地窖中爬出来,忙于清理曾遭
炮火袭击过的家园时,一名原是德国犹太移民的美国军官来到了勒恩多夫,
在花园中见到了精神矍烁的阿登纳老头。这位军官请阿登纳呆在家里,等待
驻美科隆美军司令官的召唤,至于原因,则未做解释。
又过了几天,美军驻科隆地方司令官R.L.海尔斯陆军中校派了一辆敞蓬
吉普车,把阿登纳和他的妻子接到科隆,准备任命他为科隆的代理市长。
当时战争还在激烈进行,阿登纳担心美国人的任命传出去后,纳粹盖世
太保不会放过他正在前线作战的三个儿子。美国人打消了他的顾虑,毁于战
火的科隆城的凄凉惨状也激起了阿登纳的责任感,他爽快地表示愿同美军合
作。
古老的教堂城市科隆遭战火洗劫,面目全非。在乘美军吉普车到科隆的
路上,阿登纳极目所见处处是倒塌了的房屋建筑。一切都毁于战火:有千年
历史的教堂群只剩下了残坦断壁,莱茵河上的一座座美丽桥梁断裂崩塌,阿
登纳当年建筑的米尔海姆大吊桥消失了,尼勒尔港、展览馆区也不复存在。
只有塔尖高达515 英尺的科隆大教堂仍然矗立在平坦的莱茵大地上,却也千
疮万孔。
破坏程度是如此之大,以致当时许多人都认为科隆不可能被修复。但阿
登纳不愿意看到这座有着古老历史和文化的城市在地球上消失。从中世纪前
罗马人建立的一个前哨基地,发展成为第一个基督教主教管区,成为著名的
历史文化名城,科隆已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沧桑。阿登纳出任代理市长作出
的第一个重要决定,就是拒绝了一些人要放弃科隆,在北边几英里处沿莱茵
河畔另建新城的建议,决心在原地全力重建这个曾经是古老而美丽的城市。
美国人请阿登纳参加盟军城市管理局的工作。海尔斯中校答应阿登纳,
将对他的工作提供全面支持与帮助。这样,阿登纳立即投入恢复城市秩序的
工作之中。
第一步是要解决居民的吃和住的问题。
在当德军与盟军在科隆附近遭遇接火的时候,科隆的绝大部分居民都逃
亡了。战争结束后,逃到各地避难的人们又大批返回故乡,粮食供应成了大
问题,科隆80%以上的房屋被毁,许多人流离失所。占领军城市管理局公开
劝告人们不要回乡,理由很简单:人太多了无法安置。但是,每天仍有成千
上万的人利用各种交通工具或步行,如潮水般地涌回科隆。
实际上,早在战争后期,德国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严重困难,粮食、物
资均已告罄,科隆也不例外。为了保证这数万居民的粮食供应,阿登纳一面
请求美军司令官从仓库中拨出食品,供应居民;一面又组织动员全城力量寻
找食物作为补充。他派人在城中搜集余粮,将其集中;又扣下了科隆的所有
车辆,让人把它们开到乡下,向农民购买储存的土豆、粮食、谷物以及牲畜
等。在战前习惯于每天吃三千卡路里热量食物的德国人,现在只能得到官方
配给的一千五百五十卡路里的定量,而且,这个定量还在不断减少,难民的
人口在不断增加。食品短缺威胁着每一个德国人。人们排着长队,等待领取
面包和其他定量供应的食品。
数万居民的安置问题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无家可归的人蜷缩在昔日
城市的各个角落,与一堆堆覆盖着厚厚尘土的碎砖乱石作伴,阿登纳派人设
法把一些受损坏程度稍小的房屋清理出来,又搭起大量窝棚,暂时解决了居
住问题。
在安顿好了居民之后,阿登纳尽力设法使城市恢复运转。他和美军城市
管理局商议,请求首先恢复城市的商业与交通。美国人对阿登纳很慷慨,他
们给了他一张购买钢铁的许可证。凭着这张证明,阿登纳在莱茵的一家工厂
买到了大批钢材。他把这批钢材用于修复莱茵河上那些被毁的桥梁,以便恢
复交通。
1945 年7 月,美国军管政府迅速对美占区内所有的工业设施进行了调
查。他们发现,在美占区大约一万二千个工厂中,只有10%的工厂还在进行
有限的生产,其他工厂均已被炸得无法开工。整个生产处于停滞状态。阿登
纳曾经试图组织人员清理废墟中的工厂,安排就业,但他很快发现这只是徒
劳。整个德国的生产和供应系统已经全部瘫痪,没有原料,燃料与能源奇缺。
更何况谁也不愿这么做,因为如果机器还可以开动,就要被拆卸下来充当战
争赔偿。
喜欢拿破仑时代 请大家收藏网址:(mn8848.com) 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调用缓存:aa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