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拿破仑时代(15章/239章)

第15章

[法]乔治·勒费弗尔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1947 年2 月,盟国缔结了对旧法西斯
      轴心国意大利以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的和约,可对德和约
      却被无限期地撂置起来。
      不久,德国人的命运就随东西方冷战的开始,完全改变了。
      冷战的原因错综复杂。许多年来国际问题专家为研究这个问题大费脑
      筋。有人认为它首先起因于1945 年4 月罗斯福总统患脑溢血暴亡,副总统杜
      鲁门接任人主白宫。由于杜鲁门在罗斯福在世时从未涉足过外交国际关系领
      域,他对罗斯福在雅尔塔对苏联妥协的做法不甚知之,也不甚理解,上任之
      后,采取了与罗斯福总统截然不同的外交路线,这样,东西方的妥协合作也
      随之宣告结束。无论怎么说,杜鲁门上台之后,组织起了一个班子专门研究
      对苏联的外交政策。这个班子给他的意见是美国应该在欧洲“遏制”住苏联。
      这时,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给杜鲁门发来一封长达8000 字的电
      报,引起杜鲁门高度重视。在电报中,凯南分析了苏俄政策的特点,他警告
      美国人,苏联有天生的不安全感,美苏利益根本对立。苏联过去是游牧民族,
      处在大平原,生存有威胁,而苏联传统的民族主义也是以向外扩张为表现。
      从彼得大帝开始,俄国人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外扩张的目的。现今苏联人在
      东欧的做法正是在继续老沙皇未竟之业。苏联人的这种做法,是对美国作出
      的挑衅,也是对美国利益的侵害。因此,美苏不可能和平共处,美苏矛盾不
      可调和,美国的强大就是苏联的削弱。凯南还很明确地向杜鲁门指出:苏联
      对理智的逻辑无动于衷,却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因而美国必须拥有足够
      的武力并准备使用它,那么不用真正动武,也可以遏制住苏联,迫使它退却。
      杜鲁门对此很感兴趣,这些后来就成了杜鲁门政府对苏联遏制政策最基本的
      ① 几次外长会议是:伦敦外长会议(1945 年9 月11 日—10 月2 日);巴黎外长会议(1946 年4 月25 日
      —7 月12 日);莫斯科外长会议(1947 年3 月10 日—4 月24 日):伦矽外长会议(1947 年11 月25 日
      —12 月25 日);巴黎外长会议(1949 年5 月23 日—6 月20 日)。设立“外长会议”的决定。是苏联、
      美国、英国在波茨坦会议上作的决定。
      
      理论根据。
      东西方分道扬镳的第一声号角是丘吉尔吹响的。 1946 年的3 月5 日,
      丘吉尔在杜鲁门的陪同下,来到了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的威斯敦斯特学院。
      在演说中丘吉尔向激动的听众大声疾呼,美国应成为自由世界的“和平砒
      柱”,他说:
      “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对美国民主来
      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拥有最大的力量,也就是对未
      来负有令人敬畏的责任。..对你我两国来说,现在都有
      一个机会在这里,一个明确的、光彩夺目的机会。如果拒
      绝、忽视、或糟蹋这个机会,我们将受到后世的长期责
      备..
      “不久刚被盟国的胜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经罩上了阴
      影。没有人知道,苏俄和它的共产主义国际组织打算在最
      近的将来干些什么,以及他们扩张和传教倾向的止境在哪
      里,如果还有止境的话..
      “我们理解,俄国需要它西部边境的安全,以免再次
      遭受德国的侵略。我们欢迎它占有它在世界大国中有权占
      有的地位。..但是,我有责任把有关当前欧洲形势的某
      些事实撂在你们面前。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德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
      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了。在这道铁
      幕的后面,座落着东欧、中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
      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
      索非亚——所有这些城市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
      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者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
      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的控制。只有雅
      典——放射着它那不朽的光辉——能在英、美、法三国观
      察员的观察下,在自由选举中决定自己的前途。
      “现在,如果苏联政府试图单独行动,在他们的地区
      建立一个亲共的德国,就将给英美两国占领区制造严重的
      困难,授予了战败的德国人以在苏联和西方民主国家之间
      拍卖抬价的权力。不论我们从中得到什么结论,这肯定不
      是我们进行武装斗争所要建立的解放的欧洲,也不是一个
      具有永久和平必要条件的欧洲。
      “..在远离俄国边界、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
      里,共产党第五纵队已经建立。它绝对服从来自共产主义
      中心的指令,完全协调地工作着。..第五纵队到外构成
      对基督教文明的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如果我们不
      趁还来得及的时候正视这些事实,那就太不明智了..”
      在演说的最后,丘吉尔号召美国和所有说英语的国家联合起来,建立英
      美特殊关系,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政策。他赢得了美国人暴风雨般的掌声。
      丘吉尔的演说刺激着杜鲁门的神经,坚定了社鲁门遏制苏联的决心。以
      
      此为契机,英美开始磋商为坚守西欧阵地,美英两国应在德国问题中采取共
      同的立场,与苏联在东欧的扩张形成对抗态势。
      传统德国内部的经济联系是这样的:东部地区和南部的巴伐利亚等是农
      业区,而西部,尤其是鲁尔、莱茵兰地区是德国的工业中心。东西之间产品
      交流情况是东部向西部提供农产品,而西部向东部提供工业产品。战后东部
      成了苏联占领区,最初斯大林曾答应由东部地区向西部提供农产品,以缓解
      西部缺少粮食的困难。1946 年5 月,美国占领区军事长官克莱在盟国对德管
      制委员会上公开宣布美占区将不再向苏联提供一切赔偿,此举激怒了斯大
      林,斯大林决定拒绝向西部提供东部的农产品。这次公开冲突成了东西方在
      德国问题上分裂的重要一步,也坚定了英美要抛开大国一致原则,单独采取
      行动的决心。
      然而,波茨坦会议的精神却是双方都不能够公开违背的。波茨坦协定规
      定了德国在完成了占领改造之后,应该缔结对德和约,结束占领,实现统一。
      于是美英和苏联便在怎样实现统一这个问题上大作文章。
      美英提出:根据波茨坦会议的精神,德国应该首先实现各占区的“经济
      统一”。因为英占区拥有全德人口的30%,硬煤蕴藏量和钢产量的75%,但
      粮食紧缺;苏占区生产粮食,但钢铁工业需要英占区提供原料和半成品;美
      占区有20%的人口,工业多数是轻工业,也缺少粮食;法占区一般可生产17
      %的硬煤和12%的钢铁,只拥有全德人口和战前德国资源的10%。所以,如
      果不实现各占领区的“经济统一”,各占领区的经济情况都将产生严重问题。
      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在1946 年7 月的巴黎外长会议上强调“经济统一”,提
      议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德国管理机构,把四个占领区作为“一个经济单位”来
      进行管理,以便于在各个占领区之间“交流食品、交通乃至思想”。
      针对美英“经济统一”的立场,苏联抛出了“政治统一”的方针。苏联
      提出必须首先建立全德中央政府,在实现了“政治统一”之后,再来解决经
      济和其它方面的问题。由是在历次的外长会议上,双方为此吵吵嚷嚷,争论
      不休。
      很显然,德国问题的实质是:既然德国已被分成了几个占领区,就必然
      会形成几个不同的政治、经济实体,每一个实体都服务于本国的对外政策目
      标。美苏战后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益冲突已然明显,美国显然不会再从欧洲撤
      出。自杜鲁门上台以后,经过一个时期的酝酿,美国已将遏制苏联提升到战
      略高度。为确保德国西部,美国将战后为限制德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摩
      根索计划”转变成为把战败德国迅速扶植起来的政策。美国对德的新目标也
      得到英国的支持,这样,美苏所代表的东西方在德国和欧洲分道扬镳显然不
      可避免。美国希望把德国(西占区)变成与苏联对抗的主阵地。
      1946 年7 月,美国向英法提出合并占领区的建议,得到英国的响应。之
      后,美国政府指示克莱着手就美英双占区经济合并问题进行筹备。
      7 月18 日,英国占领区军政府正式宣布成立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这
      是在德国西部建起的一个大州,目的是将工业重心鲁尔区同周围农业区及中
      小型工业分布地区合并在一起。
      9 月6 日,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在斯图加特发表讲话,指出不应该把德
      国变成一座“贫民救济院”,应该促进德国的“经济统一”,使德国人“承
      担起处理自己事务的首要任责。”
      1947 年1 月1 日,贝尔纳斯与英国外交大臣贝文于1946 年12 月2 日签
      
      署的“德国美占区和英占区经济合并协定”正式生效,决定成立由德国人选
      举产生的经济委员会。美英双占区成立。
      同年5 月,双占区又在法兰克福成立了经济委员会,不仅负责双占区的
      经济事务,而且享有某些立法权,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政府职能。




返回目录

[12]   [13]   [14]   15   [16]   [17]   [18]  

[首章]  [尾章] 15章/共239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调用缓存:994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