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128节

鼎湖听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09-10-01 16:36:27
      
        第130章哥只是一个传说-真实狄神探(续七)
        立了这么大的功,简直就是不用任何成本就空手套白狼,恩怨分明的武老太当然不会忘记赏赐他。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算是地方官中的巨巨了。自从老狄在军政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威振八方的巨大成就之后,武媚也更加把老狄当作治国栋梁来加以保护,她亲自赐给他紫袍、龟带,还破天荒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以示对他的最大褒奖和充分肯定,也算是一种另类“免死金牌”,试想能让武女皇亲自提词嘉奖的有几人?我们的狄国老就是一个。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又一次当上了宰相职务,从此成为了辅佐武则天安邦治国的左右手,也可以说是权倾朝野,打一个喷嚏都影响政治风向的大哥级人马。
        此间他为缓解民众疾苦,上疏劝谏息兵疏勒四镇和废除安东,让人民能休养生息,太后好像并不听他的。
        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离辞世还有3年时间,时间不饶人啊。正因为时日不多,他更感到自己身上的那付重担的份量,于是又不顾个人安危日以继夜地为国家大事操碎了心,就在他去世前两年,还成为了恢复唐室的中流砥柱人物,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谓是为大唐流尽了最后一滴心血。
        据史载,公元698年,曾三番五次要害死老狄的奸雄武承嗣联合他的亲戚武三思多次游说武媚立太子,这个当然是立姓武的为太子啦。也深得武媚媚宠信的武承嗣多次派人游说甚至乞求请立武承嗣为太子,而武媚也觉得武承嗣等人的“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很有那么一点道理,所以经常在立儿子还是侄儿为皇帝接班人的问题上犯迷糊,那种犹豫不决首鼠两端比小李要立哪个儿子做太子时还甚,因为她是史上第一女皇帝,所以立太子也会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一切都有盘古“开天辟地”的意味,没有可比性。所以说做第一个女皇帝确实是比较烦,一切没有先例可寻,这就让她想破了头。
      
        在这种关系到大唐命数的大是大非面前,历来精忠报国的狄国老绝对也没有袖手旁观(比如以前的老狐狸李绩)的可能,于是在这种危难关头方显英雄本色,最终他也利用了自己在朝中的巨大影响力力挽狂澜,联合李昭德(也就是杖杀四大酷吏之一的侯思止的猛人)、吉顼(前文提过)等人不断有理有据地劝说武老太,最后玉成了立子不立侄的英明决定,并使不可一世的武承嗣于此年忧愤含恨而死。也因此说老狄是“唐室砥柱”,当然是以事实来说放,不是空穴来风。
      
        在此之前,大臣李昭德和吉顼曾数次请求武媚继续立李旦为皇嗣,武媚不从。就连武媚的最红男宠张易之问足智多谋的狄仁杰如何才能自保平安时,老狄也力主张易之游说太后迎回庐陵王李显才可以免祸。
      日期:2009-10-811:56:00
      
        第131章哥只是一个传说-真实狄神探(续八)
        当时,武则天已经有意让武三思做太子,于是让宰相们都说说自己的意见,基本上也算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罢了。这个很多总理都不敢据实作答,也玩了一次李绩的狡猾,就是一个“拖”字,搞不好不对武老太的脾气的话自己的政治前途就堪忧甚至于芨芨可危了,那样就亏大了,于是一个个在官场混来混去滑如泥鳅的老滑头们选择坚决不答。
        到了狄大炮发言,居然不假思索就反对武三思立为太子。他认为武三思没有当太子的才能,对国家也不利,武则天忙问其故。享有盛誉又敢言的老狄也不含糊,他说:“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意思是说,比如招募军队抗敌,武三思搞了超过一个月还没有招募到一千人,临到庐陵王招募,不到10日就招来了五万人,谁高谁低还用说吗?狄大炮此言一出,武老太虽然知道有道理,但是她亲手废了李显的,如果把他什么送出去又什么迎回来,这个武媚的面子当然有点挂不住,这不等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于是立马大怒,也不顾国老颜面如何了,即刻挥手说散会,以免越说下去自己越被动。
      
        过了很久,武老太又借故提起立太子之事,说什么发梦打双陆怎么都胜不了,真是奇了。狡猾大大的老狄立即借题发挥,说皇上双陆不胜是因无子也(打牌打棋没子谁都会输的吧,太贴题啊)!这个太厉害了,简直就是一箭双雕,做武老太的部下很久的老狄当然了解武则天,这叫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分析推理能力极强的狄仁杰正好从母子亲情的角度十分贴题地地劝说武媚:“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也就是说儿子当然比侄子亲,立子可配食太庙立侄没听说过姑姑可以配于太庙的。武则天道:“此朕家事,卿勿预知。”武老太又想以大欺小抽身而去,叫老狄不要干涉她的“家事”(其实这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封建社会“家天下”也,家即天下),以便顺水推舟把严肃的国事遮掩过去,搞了一个“障眼法”。狄仁杰立即抓住这一明显漏洞大做文章,沉着冷静又义正词严地(果然是斗智斗勇)说:“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也就是点出了武则天的家事即是国事的浅显道理,让她无路可退。最终,聪明伶俐的武则天立即顿悟(严格来说也不是顿悟,她只不过是在顽强地保护她的大人面前而已),虽然不大情愿也只能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就这样唐祚得以维系下去,没有变成姓武的,江山从此不变色也。
      
        李显恢复太子地位,令中外人士非常高兴也大受鼓舞。这个恢复唐朝国号的丰功伟绩永远镌刻上了老狄的大名。狄仁杰由此被历朝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甚至于民间誉为有“再造唐室”之功,以忠臣义士的光辉形像隆重载入史册,并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返回目录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首章]  [尾章] 128章/共312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7aac4 大小: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