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212节

鼎湖听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3-24 15:06:12
      
        第123章天生我材必有用-盛世唐朝的诗人们(续十一)
        好在忧国忧民又一生倒霉的老杜不时都在走些“狗屎运”,至少没有被狂怒狮子严武大卸八块,也算是上天有眼啊,如果老杜被盛怒的严武干掉了,中华诗歌宝库中的很多明珠式诗句就会被华丽丽地淹没了,因为老杜早就没命来写这些华丽诗句。
        然而,即使是严武没有杀他,但没有了他看不起的严武居然还是活不下去,连成都草堂都呆不下去了。这次不是茅屋为秋风所破了,因为没有了大靠山严武的接济,他连全家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只好撤退。
        唉,大文人的谋生能力为什么就这么脆弱不堪呢?就因为要印证那句“文章憎命达”是颠覆不灭的真理?不然的话以杜甫那种“文章千古事”的高智商也不会沦落到“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的地步吧!这不是彻头彻尾的乞丐心理吗?难道说非要把自己弄得这么悲惨才能文思如涌捕获灵感?一千个伤心的理由。
      
        还真是牛人多怪事。
        以下我们先来八一八唐朝诗界牛人老杜同学的幸福行乞生活。
        杜甫进三大礼赋给皇帝乞一官位前途之后,虽然隆基同学惊为天人,颇奇之,令待制集贤院(也就是待岗而已),由于当时豺狼当道奸臣得势等了很久也没有美差轮到他,反正他的亲朋好友也多,蹭一下饭做点游玩唱和的事也还有点节目,后来也给他官职,不过他自己又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挑挑拣拣高不成低不就,河西尉在山高皇帝远的云南那边,穷乡僻壤的去了也没意思,油水没有到时候可能还会染上瘴气那就麻烦大了(那时嫖赌又是合法的就是管点打架斗殴的事,也没多少灰色收入),所以宁愿在国际大都会长安饿死也不去(还是不服从组织分配的坏学生呢),居然也能遇到了生命的短暂牛市改在长安附近谋了一个兵器仓库保卫干事之类的芝麻绿豆官,然而即使是这样,他的好运气也没有维持多久,不久安史之乱又爆发了,由于他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也决定了这个享有不纳赋税、不服兵役等特权曾无忧无虑地学李白做黄金年旅游的地主儿子一生坎坷历经苦难。
      
        反正,在长安无所事事做“三无人员”的那几年,做官的父亲又意外去世,基本上心高气傲的老杜也只能是走走亲戚朋友以求解点困厄给口饭吃,说白了也就是行乞,对象是亲近的人罢了。老杜有一首诗曰:“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示从孙济》)就生动地描述了行乞遭受族孙白眼的境况,正所谓秦琼所言“分钱难倒英雄汉”,没什么别没钱,即使死了花不完也无所谓,不然生不如死。
      
        这事说来话长,我们就提炼故事核长话短说吧。原来老杜有个族孙杜济是长安郊区人(百年家族当然还是多亲戚),既然是当孙子的,爷爷老杜我不去蹭他的饭吃还蹭谁,开始时还爷孙乐地喝点小酒亲切话家常血浓于水的感人样,可惜老杜一倒霉就是几年,而又整天想“找点空闲,找点时间(何况当时老杜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时间),常回孙子家看看”,目的就是混点饭吃。
      日期:2010-03-25 10:22:13
      
        第124章天生我材必有用-盛世唐朝的诗人们(续十二)
        俗话说“相见易,同住难”,何况杜济也不是大富大贵之家,那经得起老杜来“吃大户”,人家是长辈也不好当面发火,更加不能反过来给老杜灌输“劳动光荣,蹭饭可耻”的正确思想,老大不高兴的时候,还不能发火骂街说谁谁人至贱则无敌什么的解痒,实在憋不住时就踢踢水桶乱砍瓜菜出气,这瓜菜都成了出气筒,还真是难为了这个孙子。
      
        这个聪明的老杜当然是看懂了,也不能装做“小儿麻痹症”,难堪愤怒之余也只能出诗歌了,可惜当时诗歌又不能卖钱,发了背时的凄凉哀嚎之后,也只能继续行乞进行时了,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
        反正那时心高气傲的老杜总是有意无意走在行乞的路上,边走边想能在哪里碰到比较容易说话能骗点饭吃的主,他的诗歌“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据说便是他长安潦倒生活之真实写照。那时候又没有文稿竞价会,即使有他当时的文章也不太值钱(他死了以后人们才知道它的伟大价值),除了以行乞般的心理送给达官贵人干谒一下以图得到赏识尝个御用文人之职换口饭吃,基本上剩下的也就是自娱自乐的功能了。
      
        当然,人在生命结束之前,也基本上总是在乐极生悲和否极泰来的两极之间徘徊纠结,不会说好就好到彻底麻痹差就差到完全抽筋,不然的话这上帝也不好掌控人之命运啊,一条道黑到底也只能集体玩自杀了,所以关键时刻还是要允许尝点甜头的,尤其是扛不住的时候,这正如被弄哭了的孩子基本上都会容易有糖吃一样道理。比如居然有一个叫王倚的好心人无条件地帮助过老杜,甚至于是大恩不言谢的样子,好人难找啊。
      
        那天,王倚见到被疟疾折磨得只剩下半条人命开始有点痊愈迹象的杜甫拄着拐杖出门觅食,当一脸素色的老杜经过已经炊烟袅袅饭菜飘香的王倚家门前时,早已三月不知肉味的老杜使力咽口水的声音可能连在门前看风景的王倚也听到了,于是无功利性地以朋友礼好心相邀一起共进晚餐一醉方休,反正还缺个陪酒的人呢,还特意买肉买酒杀鸡加菜,大家把酒话桑麻,好温暖好舒服,那次可能是老杜行乞生涯中最有尊严最没有嗟来之食况味的一次了,因为王倚是发自真心的想给暂时落难的老杜送温暖的,还是不要媒体摄像枪对准报道的那种矫情,我相信那也是老杜一生人中最有无穷回味的一餐饭了。
      
        为此,老杜作诗一首以示感谢(《病后过王倚饮赠歌》),有诗为证也,大有喝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王倚饭的意味。后来不仅有人无条件送食物,还有送饰品给老杜妻子扮靓的,人间自有亲情在啊。据《云仙杂记??夜飞蝉》引《放怀集》记载:“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韦侍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老杜家是百年大族,虽然到了他这一辈已经是破落户,不过走动的亲朋好友还是很多的,来探亲的人见到老杜家徒四壁,老婆更加是素面朝天的,身上一件沾金的饰物都没有的苦命妇人穷酸相,还好心地命自己的老婆随便送化妆用的东西给老杜老婆呢,美死人了,这应该也是老杜想活下去的理由吧。
      
      




返回目录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首章]  [尾章] 212章/共312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65938 大小: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