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节
鼎湖听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7-05 09:39:19
第50章家书抵万金-大唐的“八年抗战”(续二十八)
也正是这一拦,使太子李亨留了下来,从此开辟了大唐复国的新道路,他本人也成了大唐抗战的新中心(其实很多人都猜想是一出“苦肉戏”),从此大唐将士们在新的领导核心的英明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大唐的八年抗战也最终取得了完全胜利,有人甚至认为这正是“马嵬之变”的最积极意义,类似于决定政治路线的重大历史事件,硬比喻的话,可以算是大唐的“遵义会议”吧。
于是太子就让广平王十万火急驰马去报告李隆基,并一五一十详细说出了要分兵的理由。
当时,李隆基骑在马上等太子来汇合一起往蜀地,左等右等也不见赶上来,就预感到了要发生点什么大事了,于是就派人去打听一下情况,探马回来报告说太子决意留下要分兵,李隆基早就想到这事迟早会发生,时间问题而已,于是仰天大笑一声,说:“这真乃天意也!”看来是太子集团早就预谋的事情,想阻止也来不及,可能还会发生第二次兵变,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儿子也大了翅膀也硬了,跟着自己也不见得就有什么大作为,就让他自己去闯荡江湖啦,或许能闯出一点名堂也是大唐的福音了,好过大家一起等死,反正是好是坏都是他自己选择的,就别怪别人了。
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总之,在儿子提出“分家”诉求之后,一辈子在政坛打滚的聪明李隆基就敏锐地知道了自己基本上处于了半退休状态,基本没有他什么事了。
大唐政坛是需要这班有冲劲的新人来挑大梁了,估计不久的将来自己就能完全退出政治舞台甚至于历史舞台,造成这种兵荒马乱的局面,自己又回天无力,只能随大流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连维持现状的本事都没有,也只能让儿子上了,撞运也不错啦。
于是,李隆基毅然从后军中分出二千人马,再加上一批最好的飞龙厩马分给太子作为打天下的最初“筹码”和家底,并告谕将士说:“难得太子深明大义能为国分忧,也祝愿太子能够继承我们大唐的衣钵和帝业并把之发扬光大,希望诸位好好辅佐他,早日完成光复大业。”这个也算是不正式的退位禅让声明了,然后李隆基又语重心长地告谕自己的宝贝儿子说:“希望吾儿励精图治从善如流,不要让我和大家失望。据我所知,西北边境地区的各族胡人都对大唐存有一份感恩的心,因为我一直待他们十分好十分厚道,你也一定能用得上这支光复力量的。”太子听了父亲的一番肺腑之言,立马向南号叫哭泣,十分失落伤心的样子。李隆基又派人把东宫中的美丽宫女送给太子,做完这些事后,才宣旨说要正式传位给太子,当然太子又是谦让一番,坚决不接受的样子,以免让人家以为是自己趁火打劫逼父亲退位也。
日期:2010-07-06 10:31:56
第51章家书抵万金-大唐的“八年抗战”(续二十九)
其实,应该说很久以前李隆基就已经想让位了,如果大家还没有忘记的话,也应该记得在第三部书里讲过李隆基曾想内禅给太子,因为杨国忠怕失去实权,才撺掇杨贵妃阻止了皇帝的禅让。
十七日,皇帝逃亡团抵达了岐山县,原以为能歇歇脚补充点能量了,不料此时却有人传言说叛军的前锋就要追上了,吓得大家又马不停蹄继续赶路,直到晚上才宿于扶风郡。
这样如无根浮萍般无厘头漂移,也不知前面等待自己的是什么险况,难免使一些意志薄弱的人灰心丧气,这苦日子几时才能熬到头啊,于是随从保驾的一些将士密谋反水,想另谋出路,所以经常口出恶言甚至谩骂连天,把气撒在昏君头上,就连大将军陈玄礼也无力控制,李隆基听到将士们出言不逊当然十分担忧,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平抑将士们的怨气,谁叫自己成了亡国之君了呢,也只能是忍气吞声马死下地行了。
其时,适逢成都方面进贡给朝廷的春织丝绸十余万匹运到了扶风郡,大发了一笔,手里有余财人也精神了很多,简直就是救命稻草也,于是李隆基命令把这些美丽丝绸全部摆放在庭中,并立马召来跟随他逃亡的将士开个小会,然后在殿前的台阶上带着哀怨的口吻对他们说:“朕这些年来由于年事已高老糊涂了,致使任人失察朝纲混乱,造成了贼首安禄山有机可乘顺势举兵反唐,以致于让大家流离失所有家不能归,朕也不得不远赴蜀地避难,躲避战乱,对此深表歉意。朕知道大家仓促之间跟随出来,甚至来不及与自己的父母妻儿告别,千里迢迢艰难跋涉到了这里,那份苦大家不说朕也完全明白,无国何以为家,愧对我的子民也。我知道此番去蜀中的道路十分艰险遥远,而且那里地方狭小,衣食住行都大有问题,难以供应如此之多的逃难大部队,所以现在为了大家的生路,我允许大家自谋生路各奔前程,朕与儿子、孙子及侍奉的宦官继续前往蜀中,相信这些人也足以保朕到达目的地啦。在这分别之际,朕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分给大家做盘缠,你们就把这些丝绸分掉作为路费吧。你们回家之后,如果见到自己的父母以及京师的老百姓,请代朕向他们问好,让他们多多保重身体!朕能做的也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了。”说着说着李隆基不禁老泪纵横,那个惨啊,李隆基这个被宠坏的老男孩耍起赖来还是蛮有一套的。
将士们听完李隆基的这番肺腑之言,感动啊,于是全都哭了,包括那些牢骚满腹的人们,因为皇帝这番话也太煽情了,大家也感觉天子太可怜,早就忘记了他的错准备原谅他也,同情弱者的心基本上大家都有。
于是大家争着说:“我们愿意生死相随,死不足惜,永无二心!”李隆基趁热打铁说道:“去留问题悉听尊便。”从此那些怨怼言语便少了下来。
创建缓存:6e691 大小: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