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谢天合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原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原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看不到啊;能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善人,我看不到啊;能看到有恒心的人,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贫穷却装作富裕,打肿脸充胖子的人,这样的人是很难保持有恒心的!”
【评论】由此看出孔子非常务实。先制定出理想目标,在没人达到目标时也不要丧失信心。就像考试目标是100分,达到80分也行了。是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
【原文】子钓而不纲、弋而不射宿。
【译文】孔子只钓鱼而不撒网、只射飞鸟而不射睡鸟。
【原文】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知道但却能凭空创作的人,我不是这样的。多听,向善者学习;多看,然后才能见到问题的所在(个案),然后才能意识到这类问题的所在(举一反三,才能知道共性的东西)。”
【原文】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互乡那里的人不容易讲道理,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纠着别人的辫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过去的就不要老提了。”
【评论】互乡的道德规范可能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因此在其他地方认为“对的”在那并不认可,发生“鸡”与“鸭”讲的事,双方都听不懂对方的理论。就像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一样,不存在绝对的标准,各方都会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做,而另一方看待同一件事用其标准判断就可能是错的。
【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走后,陈司败对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不袒护人,君子也袒护人吗?昭公娶了一个吴国人做夫人,也姓姬,他却将她改名换姓,叫她吴孟子。他也知礼,谁不知礼?”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一有错,就必定有人知道。”
【评论】孔子对于知礼不知礼,心里明白得很。但别人问到自己国家的国君时,他绝不会批评自己国君的不对。所以当然要说鲁昭公知礼,绝不能说不知礼。你们外国人讲他不对是你们的自由。而且既然你们外国人懂了,何必再问我?你问我,我当然这样答的。所以这也是孔子的高明,同时也是外交上的礼貌。
【原文】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必定要他再唱,然后照他的歌,依他的音乐曲调,另外再作一首。
【原文】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在文方面,我可能和别人差不多吧;在品德修养方面,我却还未有很大的心得。”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啊。”
【原文】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孔子生重病,子路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有用吗?”子路答:“有用。我祈祷天神地神保佑您平安。”孔子说:“要是这样,我早就祈祷了。”
【原文】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
【译文】孔子说:“奢侈就会骄狂,节俭才会稳固,与其骄狂,宁可稳固。”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总是胸怀宽广,小人总是忧愁悲伤。”
【评论】君子站得高,看得远,不会被眼前的不顺所难倒。
小人站不高,看不远,一点小事对他来讲就是大事了,为此忧愁不止。
这个世界上任何时间都是小烦恼的数量要远大于大烦恼的数量,因此为小事而烦恼的时间要长的多。
另外,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小人,只有当他通过不断的学习成长为君子(冰山)后,才会发现他以前或现在不如他的人是处在小人阶段(浮萍、小船阶段)。
【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粗暴,庄重而又安详。
第二章第八节
泰伯篇第八
【原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周文王的哥哥)的品德高尚极了!三次让出王位,百姓无法用语言来称赞他。”
【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孔子说:“恭敬而无礼则辛劳,谨慎而无礼则胆怯,勇猛而无礼则闯祸,直率而无礼则尖刻刺人。君子全心全意对待亲人,则百姓就会致力于仁爱;传统观念不要放弃,则百姓就会不偷巧,社会风气就稳了。”
【评论】世界上有天生恭、慎、勇、直的四类人,那么他们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孔子告诉我们先天的坯子再好,不懂礼,也不会成为君子。
【原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文】曾子得了重病,将弟子召集起来,说:“把我的脚放放正,把我的手放放正。《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现在,我知道我可以避免犯错了!小子。”
【背景资料】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参。著有《大学》这本书,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大学》是四书中的一部书,和中庸一样。
因为他的病严重到快要死了。连自己的手脚在哪里,都不知道,自己不能指挥了。只有叫学生们,替他把手脚摆摆好。他这时快要断气了,只有用头脑[奇+书+网]。等学生们替他把手脚放端正了,然后他引用《诗经.小雅.小旻篇》的句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意思是作人作一辈子,常常提心吊胆,尤其是注重道德修养的人更难。
【评论】“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读了三遍以上,才慢慢的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作为一个大冰山,正是因为全面的掌握了做人的根本,才知道能违背这个根本的地方太多了,能违背这个根本也太容易了。要坚守这个根本,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在待人(与他相处的所有接触的人的终端)处事中牢记这就话,在家里如此,在单位如此,对待老师如此,对待学生也如此。到临死了才把心放下。但临终前还不忘再交代弟子们‘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做人。正是由于这一点,才感到《论语》的厚重。他希望人们第一步学会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并努力成为掌握这些根本的人(成为冰山)(修炼成个人理智不漏体,不漏体后面有解释);第二步在家庭人员中广泛传播这个根本的道理,憎恨任何坑蒙拐骗的人和事,弘扬正道是人的本分,达成共识后,成为家庭的文化(修炼成家庭不漏体);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除了自己‘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做人做事以外,也要教育家庭成员‘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做人做事,由于家庭成员没有受到相应教育而犯错,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家长要力争尽快在家庭中消灭坯子、浮萍、小船的思维和做事方法。
第三步在单位人员中广泛传播这个根本的道理,憎恨任何坑蒙拐骗的人和事,弘扬正道是人的本分,达成共识后,成为单位的文化(修炼成单位不漏体);在这个过程中,单位领导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除了自己‘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做人做事以外(对内既要制定符合人道的规章条例、严刑峻法,也要制定符合人道的奖惩薪酬体系、人员事业发展规划,对外研发和生产符合人道的产品,视任何坑蒙拐骗的产品和价格为人格的侮辱),还要教育单位成员‘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做人做事,由于单位成员没有受到相应教育而犯错,领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喜欢人到底是什么 请大家收藏网址:(mn8848.com) 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创建缓存:31b5c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