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日子(25章/46章)

第25章

倪萍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文化是什么?我理解中的文化至少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文化知识,一
      
      是文化品格。文化知识有点像识字量和知识面。文化品格是一种人格,关系
      
      到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情感、思想、爱心、真诚、判断力、
      
      正义感等等。
      
      主持人需要天赋的敏锐,也需要知识的积累,最起码,对采访对象问题
      
      的基本情况应该了解,哪怕是一知半解。主持人诚然应该不断学习,但在不
      
      断纷沓而至的各类节目面前,他的文化知识永远是不足的,他也不可能是万
      
      事皆知的上帝。我无法使“倪萍”成为一套百科全书,事实上即便是一套百
      
      科全书也依然不够用,别说“文化视点”,即使在“综艺大观”的位置上工
      
      作,我每天都有在文化上力不从心的感觉。
      
      文化视点这个新栏目,确有许多问题,但绝不单是文化的问题。电视是
      
      一种大众通俗文化,即使做文化类的节目,开始设计栏目时,也不应起点太
      
      高,铺得太大,应该在高深和通俗之间寻找一条相适应的通路。
      
      其实从开始做主持人,我就有意识地从情感从语言上去寻求与老百姓的
      
      衔接点。这些年,无论什么晚会,台本只要到了我的手里,我一定要再写一
      
      遍,使其语言更口语化、更个性化、更亲切,有的近似大白话。
      
      例如有一年,我们做了一台以春为主题的节目,台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在这春光明媚的四月,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向我们走来了,让我们踏
      
      着春天的这昂然脚步,走向新生活。”这样的词没什么错,但人人都能说,
      
      没有我的特点,于是我把它改成:“冬天一过,你就觉得这身上的棉袄穿不
      
      住了,一翻日历,呵,立春了,你这才发现,马路两边的树都发芽了,于是
      
      你就想抖抖精神,走向新生活。”你不能说,改成这样就把文化改没有了吧。
      
      电视和理论书不一样,这一个主持人和那一个主持人也不一样。我曾经三次
      
      采访王军霞。因为和她太熟悉了,所以,当她从亚特兰大奥运会回来采访她
      
      时,我扔掉了原台本中的台词:“神州大地为你喝彩,你是华夏儿女的骄
      
      傲..”我一开始就情不自禁地夸她:你真漂亮!真的,当你身披国旗在赛
      
      场上向观众挥手示意的时候,我的眼睛始终追着你走,那时我的腰杆跟着你
      
      一起挺直了,你真是咱们中国女人的骄傲。
      
      有一段时间我真想停下来,但这是一个国家电视台,栏目不是你的个人
      
      行为。我停下一段时间,是为了检讨自己,重新出发。一个人如果惧怕停下
      
      匆匆的脚步,拿出时间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思考,只能说明对自己的不自信。
      
      我坚持要思索自己的问题,以达到对自己的明确认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
      
      在节目中取得进步。
      
      中国人的善良是只有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感受才能是最深的。
      
      我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幸运者,由于职业的关系,始终感受着观众对我
      
      无私无求的关爱。这段日子,多少素不相识的观众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转达
      
      对我的安慰,台里总编室老干部处,台长办公室,还有邵大姐那张办公桌上,
      
      每天都堆积着上百封来自祖国各地的信件。人们对你即使是批评也总是先抚
      
      慰你的心灵,寻找最恰当的语言,如同好心肠的大夫给病人扎针,既要给你
      
      治病,又尽可能地减轻你的痛苦,于是在打针的同时,他着力给你按摩肌肤。
      
      我的灵魂彻底投降了,还有什么是比这些更有力量的帮助呢!无论你节目做
      
      得多么不好,人们对你总是那么宽容,总相信有一天你会好起来,无论是少
      
      者还是老者,他们都在用一颗滚烫的心温暖着我。
      
      多少次我去办公室拿信,邵大姐都鼓励我说:“倪萍同志,你看看这封
      
      信,倪萍同志你再看看那封信,大家都希望你好起来,都担心你挺不住。”
      
      邵大姐把信分成各种各类的,每封信的开头都用一两句话为我写出信的大概
      
      内容,希望我有选择地看一看。邵大姐也在暗中为我鼓劲。每次从办公室出
      
      来,一书包沉甸甸的信,我肩上的书包更沉重了,我背不动的是这些观众的
      
      期待和厚爱。善良的邵大姐总是把那些言语过激的报纸文章悄悄收起来,侍
      
      我心情稍好些,工作稍闲时再给我,生怕会过多地伤害了我,生怕会影响了
      
      我的工作。我置身在这些善良的人们中,内心更有了说不出的苦了。恰恰在
      
      这一年中,我又获得了金话简的双十佳和星光奖的最佳主持人,站在领奖台
      
      上,往日的喜悦与兴奋全然没有了,留下的是更沉重的思索。
      
      面对猛烈的批评也有好心记者为我鸣不平,要写文章反击,我说罢了,
      
      从前报纸无数次地赞美你,你怎么没去找人家,你真有那么好?没有吧,今
      
      天有人批评你过火了,你就沉不住气了。毛主席不是说过吗,有则改之,无
      
      则加勉。一个人不能拒绝批评,拒绝批评就是拒绝智慧。当然也有想不通的
      
      时候,周围的朋友就调侃地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写的不如会看的。”
      
      不管会听会看,只要把心交给了广大的观众,就坦然了。
      
      当然我不会回避这段日子,我是一天一天掰着手指头度过的。但这在我
      
      人生的长河中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一段有意义的生命时光。
      
      我生性脆弱而又刚强,能够顶住困苦却不能承受抚慰,感谢那些给予我
      
      温暖的朋友,你们的爱使我身上善的东西更善了,恶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我
      
      感谢我拥有的这份职业。
      
      1996年终于过去了,“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也将成为历史,新的
      
      一年不可阻挡地向你走来。我梳理了自我,又上路了。
      
      窗外的雪还在下,已经把路都铺白了,我轻轻地推开门走下了楼,院子
      
      里那不长的小路留下了我
      
      1997年第一行脚印。
      
      赵忠祥其人
      
      列
      
      96年中国图书市场排行榜的第一名,我真为他高兴。
      
      我是《岁月随想》最早的读者。三十万字的书断断续续,一字不落地读
      
      了一个礼拜,读读想想,想想又翻翻。有些章节我会停留在那儿想很久,许
      
      多感慨,许多思绪,随着他的文字一起翻腾。也许是同一职业,也许是离得
      
      太近,书中的许多地方看得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些看过《岁月随想》这本
      
      书的朋友说:“赵忠祥真不容易。”我更想说的是,赵忠祥在中国电视史上
      
      是个奇迹。
      
      不是吗?当年我们国家仅有一万二千台黑白电视机的时候,电视屏幕上
      
      就有他,而今我们已成为世界电视大国,拥有二亿三千万台彩色电视机的时
      
      候,他还活跃在电视屏幕上。对历史来说,这是短暂的,而对个人来说又是
      
      漫长的时光。他做主持人时,我刚刚出生,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居然一
      
      起同台搭档。和他同时期的同行大多已渐渐隐退,而他仍然在荧屏上常盛不
      
      衰,这不但是奇迹,也是个谜。今后他也许还会和比我更年轻的节目主持人
      
      共同主持节目。和许多发达国家用商业运作促使电视明星轰动的收视率相
      
      比,赵忠祥比克朗凯特、奥普拉他们的主持生涯更丰富多彩,并拥有更多的
      
      观众,但发展条件却更为复杂艰辛。这不仅因为我们的电视事业起步晚,还
      
      因为我们的国家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经历过十年动乱。赵忠祥作为风口浪
      
      尖上的电视人能赶上如今的好时光真不容易。古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
      
      之”。他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我们可以想像,我相信他的苦水并没有全倒给
      
      读者。朋友们都了解他的性格:点到为止。
      
      对我而言,为他庆幸或说羡慕他的是他有一个家,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家。一家三口各自称职地担任着自己角色的同时,又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张
      
      美珠二十二岁嫁给赵忠祥的时候,他就已经做了好几年名人了,当然那时知
      
      名度不能与今天比。跟着名人过了一辈子的她,却比普通人家的妻子过得还
      
      平静,从来没有看见一篇写她的文章。多少记者追访她,探听她,她却始终
      
      离得远远的,从不生活在赵忠祥的光环中。她有属于自己的圈子,每天自得
      
      其乐地骑着自行车去国际广播电台上班,下班买菜,回家做饭。这是什么?
      
      这是一种境界。
      
      “家和百事兴”。赵忠祥在他为之倾注生命的岗位上奋斗了近四十年,
      
      无论受多少委屈,遭受多少痛苦,遇到什么风浪、什么沟坎,他的家始终是
      
      他可以平静地复原自己身心的地方。几十年来,尽管他取得过各种成绩和荣
      
      誉,但我知道他最心满意足的是他的家,就像他在《岁月随想》中所写的那
      
      样,“我们每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再干点自己的事。我手持一卷
      
      书或拿一支笔,看看写写听听,甚至很少交谈,但我们的心意是相通的。




返回目录

[22]   [23]   [24]   25   [26]   [27]   [28]  

[首章]  [尾章] 25章/共46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85f6f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