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节
尤其是赵光义,他听到回报的时候,连眉头都没皱一下,他在想着真正让他兴奋的事――男人的事业。其它的都不过是些玩物而已,包括李煜的老婆。
一个问题在折磨着他,真是又幸福又烦恼。他现在还要再做点什么?这真得慢慢地咀嚼享受啊,他需要功业,需要胜利,需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高大形象,那么,他就需要下一个敌人。
赵光义在高大幽深的宫殿深处,默默地把头转向了北方,他的目光精亮而深邃,北方让他充满了渴望――北汉。
这个敌人妙不可言,首先它是最后一块骨牌了,只要加上它,局面就十全十美;第二,这个敌人可真强,谁都记得,它经过了什么样的打击,可就是一直都没有倒下去。
这个时代曾经有过的神话,那个锋芒利刃,战无不胜的柴荣,还有拓地千里,横扫天下的赵匡胤,不管他们怎样强,甚至亲自攻击,北汉都巍然存在,直到今天。那么换到他呢?
赵光义再也遏制不住亢奋的心态,他站了起来,在帝国的中心睥睨四顾,在无人时向自己发问――难道你能不做点什么吗?现在每个人都对你毕恭毕敬,俯首帖耳,似乎你真的至高无尚了,可你做到的哪一件事是你自己本身的能耐?每件事都仍然记在你哥哥的功劳薄上!
接管天下吗?这谁做不到?漳、泉归地,吴越献土了吗?可要是非得出兵才能收服他们,那就是你天大的笑柄!
每个人都在背后耻笑着你,这些难道你就真的都不知道吗?!
赵光义为之愤怒,但也为之更加冷静。历史证明,他的头脑绝对清醒,他找来了帝国第一军人枢密使曹彬。他提出了问题――以前周世宗柴荣以及我朝太祖皇帝,都曾经亲征太原,但都打不下来。是什么原因?是城墙太高太厚,根本就不可能攻破吗?(岂城壁坚完,不可近乎?)
曹彬摇头,就事论事――不是,周世宗时,史彦超兵败石岭关,军心震恐,只能退兵;太祖时,屯兵的地点选在了甘草地里,军人水土不服拉肚子,所以没法不撤。不关城墙的事。
赵光义再问――“我今举兵,卿以为何如?”
曹彬瞬间明白了事情的重大,他凝聚精力,深思再三,说出了下面这段被后世人骂得狗血淋头的话――“国家兵甲精锐,人心欣戴,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
赵光义一听哈哈大笑,然后“帝意遂决”,北伐的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连载(258)
曹彬说错了什么吗?或许因此而骂他的人都是诸葛亮吧,不过都是事后型的。
与北汉相比,甚至与契丹相比,这时的宋朝难道称不上是“兵甲精锐”吗?更重要的是,难道就要让北汉一直存在下去吗?
但就像当年柴荣想出兵时一样,赵光义的宰相们也跳了出来,一口同声――反对。
首辅薛居正先引用柴荣的例子,说北汉打不得,它只要坚壁清野,再加上契丹的援军,就足以独立,没法消灭;再引用赵匡胤的例子,说现在的北汉已经“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连它的人民都被赵匡胤给迁空了,还有什么必要再为它费劲呢?所以一句话,放下刀枪,平静心态,再次回到我们文人中间来吧,写写诗,喝喝茶,这才是人间正道。
赵光义的另一张脸出现了,历史将会证明,这个人有足够当量的固执,当他的这张脸出现时,他远比他哥哥强硬。他说――现在的事情虽然一样(指打北汉),但是形势已经都变了。何况先帝当年破契丹,迁人口,为的就是今天,所以这件事一定要做。“朕计决矣!”讨论结束。
公元979年,宋太平兴国四年年初,宋朝皇帝赵光义下令征讨北汉。
他没有像柴荣或者他的哥哥赵匡胤那样,采取纯粹的军事行动,也就是说,他没有派出军队突然袭击北汉,而是先派出太子中允张洎、著作郎句中正出使高丽,通报宋将北伐。
这是在做什么?难道那时的高丽特别强大,都到了能威胁宋朝军队的程度了吗?所以开战之前要先打个招呼?开玩笑,赵光义在敲山震虎,他真正的目标还是契丹。
果然,契丹人坐不住了,契丹国王派使者来问――“何名而伐汉也?”
赵光义冷冷一笑,他的回答极其强悍有力――“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故;不然,惟有战耳!”
契丹使者愕然,接着乖乖地回去了。要知道这时的契丹对宋朝的态度至少是敬畏的,柴荣和赵匡胤给他们的震撼还没有过去,赵光义登基以来更是以一个超强者的势态存在着。《辽史》里清楚地记载着“……赵炅自立……”他自立为皇,绥服南方,把国内所有权柄都加于己身,这些,都让契丹人深深地顾忌。
他们尊重强者。从一切的迹象都表明,赵光义是一个比他哥哥赵匡胤还要强得多的强者!
强者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算数的,契丹人的使者还在回家的路上,宋朝的军队已经杀进了北汉的国境。
日期:2008-2-23 20:58:33
连载(258)
曹彬说错了什么吗?或许因此而骂他的人都是诸葛亮吧,不过都是事后型的。
与北汉相比,甚至与契丹相比,这时的宋朝难道称不上是“兵甲精锐”吗?更重要的是,难道就要让北汉一直存在下去吗?
事实上,从赵光义刚刚即位时起,他的心里就有一个庞大的,足以震惊当世的计划。为了实现它,他不止一次地在繁忙的公务中抽出身来到军营里,亲自指挥军队操练,现场观看新设计的攻城器械。但那时他必须忍耐,他很想对天下人说――我有一个梦想,我要让你们都知道……但是打住,从青年时起就站在权力之巅的赵光义早就知道怎样去说,更明白怎样去做了。直到两年过后,他真正掌握了这个国家,他才把这个梦想的第一个步骤告诉了他的部下。
征讨北汉。
结果不出所料,有人反对,规模之大居然是整个中书省,即全体宰相。他们以首辅薛居正为首,旁征博引,论述北汉是打不得的。
首先是当年柴荣的例子,北汉只需要坚壁清野,再加上契丹的援军,就足以独立;接下来是赵光义哥哥的例子,话语变得微妙,但以赵光义的智慧足以听懂。他的宰相们在暗示,连神威显赫的赵匡胤亲征都做不到事,你赵光义凭什么说行呢?
赵光义平静地听着,直到薛居正给他辅好了不至于太过丢脸的台阶――陛下,北汉已经“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而且它的人口也快被先帝迁光了,还有什么必要一定要攻打它呢?
赵光义冷冷地问――那么,你们想过没有,先帝为什么要破契丹、迁人口呢?
宰相们愕然。
赵光义的回答让他们彻底低下了头――正是为了今天!“朕计决矣!”讨论结束。
就这样,公元979年,宋太平兴国四年元月,宋朝皇帝赵光义下令征讨北汉。
他没有像柴荣或者他的哥哥赵匡胤那样,采取纯粹的军事行动,也就是说,他没有派出军队突然袭击北汉,来达到最好的战术效果,而是先派出太子中允张洎、著作郎句中正出使高丽,通报宋将北伐。
这是在做什么?难道那时的高丽特别强大,都到了能威胁宋朝军队的程度了吗?所以开战之前要先打个招呼?开玩笑,赵光义在敲山震虎,他真正的目标还是契丹。
在别人眼里,契丹是狼虫虎豹,契丹意味着死亡和掳掠,但在赵光义的眼里,他只知道自己是一团在太阳下面熊熊燃烧的火焰,“炅”,他深信自己对得起这个名字。只不过,这时他还远远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人,有那么大的志气是好事吗?
但是历史证明,当时的契丹人真的坐不住了,他们的国王派来了使者询问――“何名而伐汉也?”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014条记录; 当前128页/共1014页
[首页]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