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节
日期:2010-08-30 17:25:24
如果这是宋史——夏未的玫瑰园卷
连载(1537)
每一天,这个世界都在变化中。尽管变化,中国人却总在说,不管外界如何,他们都能坚守自我。
自我是什么?他们具化出至少三句话,“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听着真提气,也很全面,只是似乎忘了说最重要的,坚持这3点之后,还能怎样活。
或者说,还能不能活!
这个问题在和平年代里提出来,比如公元2010年的今天,似乎没什么意义。可是如果我说,就是这点事导致了一个王朝的崩溃,一个民族的沦丧,有人相信吗?
貌似危言耸听,那么开始回忆,从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的正月开始。正月十二日那天,24岁的哲宗皇帝驾崩了,新皇帝赵佶登基。赵佶是宋神宗第11子,能当上皇帝,实在是各方面都太优秀了。
首先他有个好妈妈,赵佶的生母陈氏,开封人,记载中她聪颖端庄,艳若桃李,在御侍身份时生下了赵佶。这一点很重要,意味着她出身很低,不会被高滔滔、向氏等贵族出身的后宫主宰猜忌。另一方面,和哲宗皇帝的生母朱太妃非常自然地接近。
朱太妃也是开封人,同样出身很低,阶级、同乡的双重关系让她们走得很近,连带着各自的儿子也处得亲切。
哲宗在没有亲政,被高滔滔压制时,就经常约赵佶到寝宫里玩。多年以后,当上皇帝的赵佶深情地回忆说,那时十二三岁的哲宗款待弟弟,只能拿出一些寻常果饼,装在陶制的器皿里,一点都看不出皇帝的身份。两个小兄弟躲在帷幕里默默地吃着,很幸福,很辛酸……
陈氏的好不止这些。这个平民出身的女子有着异常刚烈的一面。宋神宗年纪轻轻病死,只有37岁,陈氏当时更加年青,才32岁,正是女人一生中风华正茂的好时候,她却突然间凋谢了。
陈氏搬进神宗陵殿的侧殿,终日里默默出神一动不动,很快形销骨立,容颜惨淡。宫里送来饭菜、汤药,陈氏挥手让人拿走,说“得早侍先帝,愿足矣。”
没多久,陈氏就死了。
连载(1538)
她是真心地爱着神宗的,这一点哪怕是在封建年代里,也一样让人肃然起敬。她的死,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一方面给儿子留下了足够的印象分。
爱屋及乌,对陈氏的敬,加重了整个后宫对赵佶的爱。就连高滔滔、向氏这样出身豪门士族,习惯了天家父子无亲情的人也对赵佶很照顾,更不用说朱太妃、宋哲宗母子俩了。
赵佶在一片爱护中长大,哲宗即位后封为宁郡王,4年后以平江、镇江军节度使加封为端王,再两年后加封为司空,改昭德、彰信军节度使。爵位之重,晋升之快,在诸位皇弟中首屈一指。
他自己也很争气,宋朝发展到这时,他是八世祖了,他的皇兄皇弟们早已经是标准的太子党,每天里声色狗马烟柳雾花,他不同,限于宋朝祖规,皇室男丁的职业只能是吃喝玩乐,但同样的玩,他玩出了品味。
赵佶喜欢的是笔研、丹青、琴瑟、图史、射御。
这几样觉得如何,所谓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赵佶除了射箭、驾车两项之外,几乎无所不精,这让开封城的士大夫集团的眼前一亮再亮不停地亮,空前发现,十一皇子他是完美的化身!
想想看,赵佶的住处摆满了珍品图书,每天里高人雅士不断,谈经论玄,调弦鼓瑟,兴至时挥毫泼墨,无论是作画,还是结字,都在弱冠之年达到了极高境界。这些还不是全部,赵佶身材修长,面目俊秀,谈吐风雅,行动春风,走到哪里都是人群中流辉皎洁的焦点。
这样的人谁不爱呢,何况他还特别的友善。
宗室里的知名雅士赵令穰、驸马都尉王诜,这二位是能和文坛泰斗苏东坡拉上关系的人,为他在外界宣传;皇宫内部朱太妃、向太后两派系对他共同喜爱,几乎是唯一一个左右逢源,无往不利的人。
做到这一步,哲宗不死,他繁华一生,高出同侪;哲宗死了,众多皇子他鹤立鸡群,哪怕到外界公选,都跑不了他的皇位。
何况,这人在内地里还另有一张面孔。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014条记录; 当前617页/共1014页
[首页]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