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节
日期:2010-10-08 17:09:54
连载(1587)
宋朝的太监到了梁师成这一辈,有必要追述一下他们的升级之路了。最开始时他们什么都不是,只是皇宫里的清洁人员,并且数量很少,大约维持在50人左右。
在赵匡胤的严格管理之下,他们的日子是非常灰暗的,唐朝老前辈们的辉煌根本无法想象。
赵光义时期突然井喷,十全大太监王继恩横空出世,出京能带兵,杀进四川搞得血流成河;回京能政变,赵光义死时差点自己立出个皇帝来,只是太倒霉,遇上了衰神吕胖子,才功亏一篑;
之后好运来临,真宗赵恒身体垮了,被老婆刘娥钻了空子,得到最高权力,连带着太监们也水涨船高,就算刘娥管得严,他们也形象高大了起来。到仁宗时,已经有个别的杰出人物如张茂则,能让仁宗头疼,在发病时披头散发地跑出皇宫向百官求救,说太监要害他;
英、神两朝太监们的势力稳步增涨,武将方面李宪在西北军中地位超然,文事方面,一代名相王安石都在皇宫门口被太监们搞得灰头土脸,可以说非常威武了。
但仍然在可控制范围内,真正失去控制是在高滔滔时期。这是宋朝史上第二位女性领袖了,皇权有时就像贞节,第一次被欺侮时,同情者很多、支援者很多,到第二次、第三次时,不管当事人怎样,旁观者都变得乏味麻木了。
第二次高滔滔,第三次向太后,这其间大臣们敢在朝堂之上把后背和屁股对向皇帝,报告工作时只讲给皇太后听,根本不理会皇帝的脸色。这是什么样的局面啊,连带着太监们也无法无天。
出现了陈衍等人,敢于在高滔滔病重未死,宋哲宗没能亲政的缝隙中篡改圣旨,当幕后黑手。太监做到这一步,已经隐约地有了晚唐时期太监群落的影子了。
连载(1588)
陈衍昙花一现,死得很惨,却给后辈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太监就要这样当,在宋朝做太监,并不是只有领兵打仗砍得一身血这一条路。
梁师成就是这条路上走得最风光的人。
走这条路需要一个特殊的头脑,要知道太监始终是皇帝的寄生物,想在皇帝健在、甚至健康中就暗中操控全局,做庞大帝国的幕后黑手,这是个多么大的命题,要解开它,连晚唐是随意操纵唐朝皇帝生死替换的太监群落都做不到。
那些太监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高加厚太监的权势,只是守成。要第一代开创局面的太监,才能解开这个看似无解的难题。
梁师成就是第一代。他想在火中取栗,首先要做的是分析。要分析出新皇帝的特殊爱好,去投之所好,才能有他的生存空间。要知道,他在宋哲宗死亡时仍然是个无名小辈!
历史证明了他的智慧是和童贯、蔡京在同一个层面的,童贯、蔡京想到的,他都想到了,而操作时,他选择的方向、执行力比童、蔡两人更强。
就像有人用煤去烧火,可以得到温暖;有人用煤去雕刻,可以得到艺术品。
童贯分析出了赵佶喜欢书画丹青翎毛古玩,于是暂时放下了武装太监的根基,放着军队不去,而去遥远陌生的江南杭州,给赵佶寻找艺术珍品。
蔡京机缘巧合,以自身才华帮了童贯也成全了自己。而梁师成更上层楼,他要做幕后黑手,要操控全局,那么战场就始终都在京城里,甚至就在皇宫里,他不能离开这儿,要在这块世间最机密最严酷的地界中脱颖而出,才能达到目的。
他不能离开开封,绝不能。
梁师成在自己皇宫外面的私人府宅里收藏了大量的名人书画,之后动用各层关系,请四方俊秀名士来品评观赏,他躲在暗处,听着看着,有哪位名士的见识高超,能引起他的共鸣,就成了他的猎物。
一个又一个,他收集了很多,做这项工作时他非常用心,这是他的班底,是他的资本,是他接近赵佶,成为幕后黑手的最基本要素。
日期:2010-10-09 17:20:40
连载(1589)
有了班底,梁师成变得更加的低调。当他出现在皇宫里时,就像一缕亚麻色的清风。既吹得人们神清气爽,还带着一种其他太监所没有儒雅内涵。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有学识。这个有心的太监,当周围别的太监舞枪弄棒开口阵图闭口行军,准备到西北打仗时,他关注的是书本。哪怕永远没有进入科场,成为廷臣的可能,他仍然读了很多的书。
书籍给了他别样的魅力和机遇,赵佶注意到了他。皇帝是寂寞的,走出宫门来到朝堂之上,有大臣们陪着,这些大臣和他受同样的教育,能陪他玩。比如蔡京,琴棋书画,无论哪一种,两人都有共同语言。可是回到宫里呢,一群群的太监除了端茶倒水的下人,就是些耀武扬威的阴阳人,搞得不伦不类,长此以往,赵佶的雅皮生活怎样完美?
梁师成添补了这份空白。
他先是稍微流露出点文采,让赵佶有了点好奇;渐渐地再多露些,赵佶把他升级成了玩偶,带着他在皇城里四处转转,随时聊天;时间再长些,赵佶发现这个太监的底子探不出来,居然不止是稍具文采,连国家政令也难不倒他。
这就很难得了,以外面的大臣为例,一个大臣的培养过程是很长的,先是基础教育,从孔孟之道学起,到科举成功成为朝臣,这只是开始。之后还要接受公务员的规范进修,才能接手具体工作。以写奏章为例,在格式、内容方面,就和科考中完全不同。
一个太监居然无师自通有了这种能力……真是太惊喜了,赵佶意识到这是让他跳出文山案海,全身心扑进艺术花园里尽情遨游的天赐良机。想一想多完美,一个太监按照他的意思批奏章写回复,写得又快又好,只有好处没半点的危害。
能有什么危险?能像刘娥那样夺取最高权力,压制皇权吗?开玩笑,宋朝的祖宗家法是所有朝代里最完善细致的,赵佶本人青春年少身体健康,无论从哪一点计算,这个太监都只是一台人肉打字机而已。
连载(1590)
人肉打字机开始工作了,从开始的一刻起,成绩就一直良好,从没出过半点漏子。甚至在外界,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观点。
新皇帝的工作态度真是太好了,每天的工作量竟然越来越大,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帝国的很多细致末节的事,也都照顾到了。
这是怎么搞的呢,说来很简单,梁师成只是让他庞大的班底人员每天多临几张字帖而已,这些对书画艺术有着深厚造诣独特理解的名人们,对该字帖深入体会集体求证,直到精益求精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字帖是赵佶的御笔。
宋朝在根本点上乱了,皇帝的圣旨御笔居然被造假,想一想有多少的政令成了梁师成的个人意志,他几乎不需要犯罪同伙,就拥有了和国家平起平坐的权力。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皱眉,宋朝的政令机关层层叠加,互相牵制,尤其是圣旨御笔这一关,是当年赵匡胤、赵普最用心的地方,防的就是有人作弊,或者君王昏庸。
比如一道圣旨的生成。
先是中书省里的宰执们针对下面报上来的事做出判断,写个草稿,呈交皇帝。皇帝审批后把处理意见交回给宰执,宰执合议做出结论,再交给翰林学士或者知制诰写成正式公文。这其间,如果翰林学士、知制诰觉得内容有问题,他们有权力驳回拒绝书写。
这样严密的流程是历朝历代最完美的,区区一个死太监敢搞鬼,纯粹是找死。并且圣旨根本不是由皇帝写的,太监就算想搞鬼也无从搞起嘛。
这要拜新党所赐,实话实说,在熙宁年间,王安石、宋神宗改革时,有些政令是没法颁布的。翰林学士、知制诰都是旧党人,上面颁下来的每一个政令都是改革新法,每一条都让他们火冒三丈,还让他们书写颁布?去死吧,毫无例外,条条驳回。
次数多了,王安石也火了,没有张屠夫就吃带毛猪?在没选出来新的两制官之前,政令直接外放,绕过这一关。
结果利弊两生,改革的步迈加快了,严丝合缝的体系也打破了。从那时起,总有人用种种借口不遵守原则,在流程上搞小动作。但是总体上讲,没人敢大规模的弄虚作假。
梁师成之所以发达了,说来也是沾了些蔡京的光。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014条记录; 当前639页/共1014页
[首页]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