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节
日期:2010-10-22 17:28:59
朋友们大家好,感冒中整理思路,发现前几章选的叙事点有问题。公元1113年是一个纠结点,但对整体叙事不妥贴。
现在回到“是吗?爱卿你视力很好,还看到了什么,有人物吗?
有,有道教的童子举着幡幢节盖,保持队型在云间行走出没,臣能看见他们的眉目神情,历历如此眼前。
四周大臣侍卫们听了,齐声高呼万岁,神仙真的下凡了,只是我们太蠢,只有皇帝和蔡攸有仙缘,所以才看见。
于是,赵佶在这里修建了道观,取名“迎真”,并作《天真降灵示现记》。从这时起,宋朝再一次刮起了全国性的道教复兴运动。”这一段,从这里衔接,金国的事放在后面更好的转点说起。
思量不周,给大家的阅读制造了麻烦,说到底是我对宋史庞大的事系掌握得还不够。我会努力的,希望以后做得好些。
连载(1607)
在这场运动中,道教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成为中国正朔朝代里唯一一个政教合一的宗教。赵佶就是那个合一体。
首先他是皇帝,可他宣称除了神宗之外,他还有另外一个爹。该爹是玉皇大帝,简称上帝。他是上帝的元子,即长子。在天上的官儿叫神霄帝君,因为爱中原这片土地,在天上往下看时,发现茫茫大地上全是光头,即佛教信徒,心里实在有气,才主动要求降生下来,拯救黎民百姓。
在他的嘴里,佛教叫“金狄之教”。金,五行中西方属金,这是方向感,指向了天竺古印度;狄,夷狄外族,带有鄙视性,源于中央华美之族的优越感。
堂堂中华贵嗣,怎能剃光了头,向异族的神灵膜拜?简直是数典忘祖!于是赵佶以教主+皇帝的合一体身份,给道教信徒加持了若干光环。
先是要学习,赵佶要求全国人民尽一切努力挖掘道教知识遗产,谁能上缴孤本、珍品道教典籍,立即升官发财。典籍由官方指定人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最后合成一部万寿道藏。据传说,《九阴真经》就是这次抢救典籍运动中的副产品……
接着还是要学习。宋朝的州学、太学等各级学府从此多加了一门科目,大经,或者小经。学子们任选一经,仔细钻研,学好了有奖。
大经,指《黄帝内经》、《道德经》;小经指《庄子》、《列子》;
学习中,道士们发达了。他们有了身份,从低到高分26阶,品级和朝中士大夫官阶相等。有阶即有权,他们见到官员时,可以不必施礼,不必俯首。这就不止是分庭抗礼了,简直是出乎其上。
有权即有钱。道士们在全国各地大修神霄宫,宫观使不再由官员们兼职,都由教中兄弟们担任,于是宫观职的丰厚工资都成了自留田。
最后是一项终极特权。无论谁犯了什么罪,除了反宋反赵反人类,只要加入道教,立即恢复名誉,重新做人。
连载(1608)
在这个过程里,和尚们倒足了大霉。先是名字改了,和尚叫德士,佛叫金仙,菩萨叫仙人,罗汉叫无漏,金刚叫力士,僧伽叫修善;
接着住的地方没了。各地要盖神霄宫,官方的说法是由各地的道观改修,可在实际操作时,有26阶官身在手的道士们笑嘻嘻地拦住了装修工程队。
何必奢侈浪费呢,屋子还是原来的屋子,再怎么修能搞出什么花样?你们到四周转转,实地测量下,找到最大的那座佛寺,把里边的和尚赶走,在那儿改建神霄宫……
再有是原来的衣服穿不得了。赵佶说过,他在天上时就看着地上密麻麻的光头来气,连带着袈裟、法冠、锡杖等东西也不顺眼。这些都要改。
改成半道士模样。
头上要戴星冠,但不许有日月星辰图案,只是一顶乌沉沉的帽子。这个没什么,大不了用根带子勒在脖子上。可帽子下边就没法处理了。正牌的星冠下边是冠巾,配着道士们飘逸的长发,显得潇洒漂亮。可和尚是光头啊,这怎么搞?
和尚们有办法,他们戴上了假发。在假发上梳成发髻别上簪子,离远了看非常和谐,没一点破绽。以上种种,只是常规设施,在民间、官场的层面上实施。
怎么说呢,一句话,都是给凡人们定的规矩。人之上有神,在凡间之上的境界里,才是赵佶所追求的真正目标。
当年的法令公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挟阴阳卜祝及诡怪诞妄之术,得先生处士之名,官视正郎,恩数越于道流。”
也就是说,有特异功能的人,他们的待遇比官员要高,比普通的道士要高,高到什么程度,以最高的那个人在京城的遭遇为例说明。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014条记录; 当前647页/共1014页
[首页]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