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节
日期:2011-01-07 17:21:00
连载(1695)
赵佶在百忙之中召见童贯,命他率领15万西北军、禁军南征平叛。临走前他想了想,给了武装太监一个天大的特权。
——“如有急,当以御笔行之。”如果情况紧急,来不及汇报,可以用天子的名义发布文告。这不仅仅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么简单了,简直是将在外,和皇帝一样。
做完了这些,赵佶又回到艮岳里吟风弄月顾影自怜,当他的道君皇帝。回到童贯,这时他率领15万人马,这是当时宋朝全国可以动员的军力总和,抛开西北边疆上必备的和西夏对峙的军队之外,宋朝再没有什么家底了。
也就是说,童贯已经是宋朝实际上的兵马大元帅。这样的人离京出征,谁还能、谁还敢和金国的使者谈什么联金灭辽呢,于是金国人白等了半年,满肚子怨气回老家。
童贯在公元1021年的四月渡过了长江,这时距离方腊起义已经过去了半年。半年,这和方腊之前的计算完全吻合,足够他用来改天换地了。
童贯发现他面对的是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简单地说,宋朝的政令不通行,宋朝的税赋没法收,宋朝的军队都散光了,最重要的是百姓再不是宋朝的子民。
残酷的现实逼疯了原本老实本分的江南人,他们郁积了几十年的怒火,让他们分外的凶狠。史书记载,仅以杭州城为例,他们攻进去之后放火6天,满城搜捕官吏,只要抓到了,立即砍断四肢、挖出脏腑、熬成膏油、乱箭射死,等等等等,怎么狠怎么来。
关于这些历史记载,理所当然的夸大了,毕竟元朝政府站在了宋朝政府一边,大家都是有单位的人,要照顾的嘛。但事情肯定是有的,农民起义的根基是怒火,是报复,这个世界亏负了他们,必须得砸烂点什么,才能让他们舒服。
针对这一点,童贯按兵不动,没急着杀人。他决定先从心理下手。
连载(1696)
他以赵佶的名义写了一份诏书,里面说花石纲的事儿是个误会,这些年的确从江南收购了很多的花木竹石,但都是买的,官方特意拨了专款,下放到各级单位,三令五申要向民间公平买卖。可是没想到出了朱氏父子这样的败类,他们欺上瞒下,中饱私囊,不仅害苦了江南百姓,也欺骗了远在开封城里的皇帝。
所以,百姓们啊,俺也是受骗的人,和你们一样!
现在,皇帝已经知道错了,所以下令解散应奉局,废除花石纲,朱家满门全罢官,由有关部门带回京城受审。在这期间江南有过激行为的人,官方非常理解,赦免你们无罪。
这是一份非常正规的罪己诏,它一下子缓解了江南百姓的情绪,比他们虐杀了几百几千的贪官还管用。花石纲没了、朱家人倒了、皇帝道歉了、杀人放火无罪了……等于好日子终于出现了吧!那还造反干什么。于是深蒂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念复苏,大家都各回各家,该干嘛干嘛去了。
可怜的方腊,被绝大多数阶级弟兄抛弃了。
这种局面形成之后,童贯的15万军队才展开进攻。关于进攻,实在没什么好说,因为战况是一面倒的,没有相持,没有决战,方腊的人不断溃散、败退,直到他回到了老家青溪。
宋军包括了整个青溪。
过程很单调很枯燥吗,也许,如果看正常的史书就是这些。而我不会那么写,因为在这些单调里一直隐藏着无数的激流,在不久之后名扬天下纵横无敌的国之将帅们都在这时崭露头角。
南征方腊,是张俊、刘光世、吴氏兄弟、韩世忠等人崛起的时候,他们都参加了,可以说,这是他们成名的跳板。
距离公元1103年介绍他们时,已经过去了18年,当年的少年们都长大了。这些年里,他们每个人或辛辛苦苦打生打死,或悠哉游哉地混日子,都有了各自的一点点成绩。
先说刘光世,这位将门之子过得很顺。他不必从基层做起,他老爹刘延庆早把路铺好了,起点就是三班奉职,随着一年年长大,他的官衔升到防御使、鄜延路兵马都监。至于打仗嘛,他也实习了几次,毕竟刘延庆是西北军里的主将之一,这些年宋朝和西夏没完没了的打架,上战场实在是很平常。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014条记录; 当前685页/共1014页
[首页]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