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节
日期:2011-09-28 17:17:06
连载(2045)
在赵构的必杀令震慑下,宋军的速度让人很瞠目。以刘光世军为例,他们从原驻地庐州,也就是现在的合肥市后撤,接命令再往回赶,居然在霍丘附近与伪齐军接战。
那地方在安徽省的西部,论东西水平线的话,比合肥还要再北一点。这足以说明刘光世怕到了什么程度,他的将军们也着实出力,打赢了,稳住了他的脑袋。可这次战役里真正的焦点却不在这儿,而是合肥更北方的定远县(今安徽定远东南)。
三衙军统领杨沂中奋勇当先,他在长江南岸出后,一路疾行,抢在刘光世之前,推进到庐州的北方,主动迎击伪齐军。
要说一下小杨了。小杨的来头很大,有种说法说他是北宋名将杨业的玄孙,祖父杨宗闵,父杨震,弟杨居中。
沂中字正甫,出生在代州,从小勇武绝人,从军后隶属于张俊部下。当赵构组建元帅府时,小杨是最早的班底之一,那时他整夜执戈侍立于赵构幕外,让少年期的九哥产生了难得的安全感。杨沂中第一次发威时很震撼,那时盗贼丛生,一个优秀的盗贼已经不是看他抢了多少东西,而是占了多少城池土地。
任城就被抢了,元帅府派了很多人去都没办法。某一天赵构登高望城,心里郁闷,这还是赵家的世界吗?却见几名骑兵披甲执锐闯进了任城城门!
赵构亲眼目睹这几名骑士在城内纵横驰骋力杀数百人,其中为首那人满身血污像是受了重伤。赵构急命人召回,却发现那都是所杀盗贼的污血,本身并没伤痕。赵构惊喜交集,亲自奉酒给他,说——“酌此血汉!”
杨沂中由此知名。沂中生来一脸浓髯,神色雄壮,喜欢他的人叫他“十哥”。这个排名是建炎南渡之后将军大排行时搞的,从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一路排,直到最小的杨沂中。
烦他的嘛,不大雅致,叫他“髯阉”。谁让他是赵构最贴心的人呢,忠心耿耿,无条件服从任何命令,像个太监一样的听话,只不过是多了把大胡子罢了。
连载(2046)
定远县只爆发了一次小规范的接触战,杨沂中以2000名士兵迅速解决了战斗,他没有停顿,继续主动进击,迎向了刘猊率领的伪齐军主力。
两军相遇的地方叫藕塘。
藕塘地处定远县东南方60余里处,刘猊先到了这里,先于杨沂中占据了地势。伪齐军依山列阵,近10万人的军团严阵以待,最前排是密密麻麻的弓箭手。
这是以往宋军临战时的标准战队,这意味着一但开战,进攻方会面临数不尽的遮天蔽日一样的箭雨,那是个无解的噩梦。
杨沂中却偏偏往井里跳,刘猊要什么他就给了什么,他派出5000名精骑,向伪齐军的主阵正面冲击。当天的箭雨如期而至,却没有办法阻挡住宋军骑兵的突破。
伪齐没有宋军的制式武器神臂弓,以及与之相近的各种弓弩。如果有,金军早就侵略专例复制粘贴出无数份了,金兀术还用带着满身箭眼在秦岭里满山乱跑吗?这一点优势是汉人所独有的,直到宋朝灭亡,甚至明朝灭亡,异族人都没法染指。
5000名骑兵动摇了刘猊的主阵地,杨沂中适时发起总攻,他亲自率军从伪齐军的偏面冲了进去,自陷于超级大阵之内。这样子很绝望,非常像找死,不过杨沂中给刘猊留了份惊喜。
三衙军的前军统制在开战前悄悄绕到了伪齐军的背后,这时突然间发动,在刘猊的背后插了一刀。这就是杨沂中的风格。
这人的每一个举动看起来都是疯狂般的热血沸腾,不过在这后面隐藏着千般小心万般计算,每一步都机械般的精确。
这在以后的岁月里,在一个个关键时刻都会被验证。
伪齐军大阵崩溃了,三路夹击,出其不意,刘猊又不是什么名将,他所能做的就是在千军万马之中把自己救了出来。
大部分的军队跟着刘猊逃走了,有一万多人被杨沂中生俘,另外夺船数百艘,车数千辆。连带着顺昌方面的刘麟,光州方向的孔彦舟也一起退兵。
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杨沂中搞掂了这次伪齐的大举进犯。
连载(2047)
近卫军露脸,赵构格外的高兴。他一边向宰执人员们炫耀——这回你们知道俺识人、得人了吧(“卿辈始知朕得人也。”)一边给杨沂中送去了嘉奖令。
升杨沂中为保成军节度使、殿前都虞候兼马、步帅。
这个位置如果再加上殿前都点检的名签,就是当年赵匡胤造反前夕的军阶。很乖的小杨非常聪明地拒绝了,理由很伟大。
三衙军力不能归于一人,这是祖宗说了150多年的话,我会牢记一辈子!赵构感动,小杨真是太好了,可以继续着重培养。
以上这一战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中排名第六的藕塘之战。这一战在纯军事意义上实在乏善可陈,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对手是战斗力普遍低下的伪齐军,里边还大量充斥着临时招募的平民百姓,这样的军队数量再多又能怎样呢?
只此一点,即决定了藕塘之战的含金量。但是它的政治意义却无比深远,它是根导火索,上接岳飞第二次北伐被迫撤军,它让转折点变得清晰可见。
回顾一下此战中南宋最上层人物的表现。当刘豫的军队换上女真人的衣服走上战场时,赵构、赵鼎都慌了,他们除了后退至临安,下死命令逼迫刘光世反击之外,还十万火急地征调岳飞再一次援助淮西。这时岳飞的眼疾急剧恶化,白天时几乎看不见东西,并且他的军队刚刚结束远征,累、主要是饿还没恢复过来,但仍然闻命在旦夕即行。
他赶到淮西时藕塘之战早就结束了,赵构很尴尬,赵鼎很羞愧,这时他们知道上刘豫的当了,可上位者自然有他们的遮羞办法。两人进行了一次公开性问答。
赵鼎向皇帝陛下贺喜:“从这件事上能够看出前方诸位大将对朝廷的尊敬,每个人都很听命令。”
赵构连连点头:“是的,刘麟败北,朕不足喜,诸将知道尊敬朝廷,才是真正可喜的事啊。”
难堪面前转移目标的功夫举重若轻,炉火纯青。可惜有个人决定狠揪住这次失误大做文章,从而实现帝国实权第一人的愿望。
连载(2048)
张浚。
右相、前敌总指挥大人早就看赵鼎不顺眼了,别看是赵鼎把他从深渊里捞出来的,可两人的工作方式、从政理想的差距太大了,堪称鸿沟。
赵鼎是一个抑外必先安内的人,他时刻紧盯着长江以南这一亩三分地,口头禅是先发展自身,等国内一切都充裕富足了,兵力也都练好,再去想外面怎样。
张浚嗤之以鼻,赵鼎的观念看似妥当,其实简直不可理喻。请问到达什么程度才算是富裕,北宋仁、神两朝算不算?可那时仍然有无数的官员嚎叫国家太穷、民生太穷、公务员太穷,没法出征。以战养战懂不懂,战争中我方在消耗,敌方也在消耗,得失之间要两边审视懂不懂?!
赵鼎在张浚的眼里就是一个鼠目寸光的胆小鬼,一块挡住他理想的绊脚石。比如这次征调岳飞干什么,岳飞一动,襄汉无人,那边被突击怎么办,眼见得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好几次了总是这么补,女真人再笨,迟早也会抓住机会。
思前想后,张浚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乘胜进击河南,灭伪齐抓刘豫,复开封旧京;第二,刘光世既骄又懦,不堪大用,请罢职收军。
平心而论,这两条都是当务之急,而且都有必成的把握,张浚说得好。可赵鼎不同意。左相大人另有见解,说刘豫只是一块案上肥肉,随时都能剁下去。可是剁碎之后有好处吗?那时会和金国直接冲突,两相比较,还不如留着伪齐作缓冲。
至于刘光世,他的军队多年以来关系盘根错节,几乎是刘氏的个人私军,突然间丢免收编,小心会出大事,无法善后。
张浚大怒,简直昏溃!留着伪齐作缓冲,一看就是建国初期赵普对北汉的政策,那时契丹强盛,南方软弱,宋朝在进攻中要分出步骤。注意,是在进攻中。这时能和那时相比吗?一个照本宣科的胆小腐儒!对刘光世更加不能手软,抛开战争因素,因为私军性质就不敢去动,更是助长了武将的气焰,这是宋朝的第一国策大政,枪杆子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里。
照本宣科、不知所谓的胆小腐儒!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014条记录; 当前829页/共1014页
[首页]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