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天国不太平——闲话太平天国 |
第112节曾国藩也知李秀成深得军心、民心。天京城破,李秀成逃匿乡间,老百姓竟然不捕而送官,反匿而留之。萧孚泗带兵擒李秀成之后,乡民又将亲兵王三清捉去,杀而投诸水中,代李秀成泄忿。在曾国藩眼里,这自然是李秀成的权术要结,颇得民心。李秀成既入囚笼,湘军次日又擒松王陈德风到营,陈德风一见李秀成,即长跪请安。以被擒之身,不忘大礼,可见李秀成在太平军中威望高著。
这样的人留着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尽管有很多湘军要员认为应该上奏朝廷宽免李秀一死,让其招降江西,湖州的残余太平军。可曾国藩力排众议,决计早日杀之,不待清庭批文到达,即杀李秀成。这实际上是早已经看穿了李秀成的用心,以绝后患。 实际上,在李秀成的自述里,有许多隐瞒的内容,从这些内容里我们可以明白的看出李秀成的用心良苦。 首先是他隐瞒了“让城别走”的大计,李秀成在苏州陷落后,之所以不顾李世贤的劝阻,星夜赶回天京,就是要向天王洪秀全献上这条计策,以保全太平天国的剩余力量,让城别走,从天京退出,出江西、湖北,与攻克陕西汉中的扶王陈得才军会合,占据中原,再图大计。而这样的一条重要内容,在自述中只字未提,这对要“尽表周详”的李秀成可谓反常。 日期:2010-09-23 22:04:09 李秀成功还隐瞒了幼天王的脱逃动向,在招降一节里也只提及江西、湖北的太平军,对幼天王的是否可以招来投降的内容更不提起。如果李秀成立功心切,不可能不交代幼天王脱逃的细节以及近后的行动方案,并以之为与曾国藩交涉的资本。可李秀成没有这么做,当曾国藩向他查问幼天王的下落时,李秀成即以一定被杀作为答复,在自述更是重重铺叙,表明幼天王一定会死于乱军之中,目的当然是让曾国藩深信无疑,为幼天王的逃脱赢得时间。实际上,天京城破时,李秀成功对幼天王的动向已经作出了安排,他在城破的关键时刻,抛下自己的老母家人,护送幼天王冲出重围,又以自己的快马相让。在出城后,突围的太平军立即兵分二队,前队保护幼天王急走,李秀成自率后队抗拒追兵。这么做的目的恐怕不仅是为了报导洪秀全的“天王大恩”,也不仅仅是“尽心而救天王的一点骨血,是尽我愚忠所为。”而是为了天国这面大旗不倒。幼天王如果还活着,就可以维系人心,复兴有望。这才是李秀成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相救的原因。 同时,李秀成对湖州、广德的太平军动向也讳之如深。早在天京失陷前半年,为保存有生力量,李秀成就命令苏、浙的太平军撤出战斗,在李世贤的率领下进入江西就粮,而特派被称为“黄老虎”的太平天国勇将黄文金扼守湖州、广德,以确保苏、浙、赣、皖四省的交通。这样,如果天京守得住,到秋天江西大军回救时可确保交通无阻,如天京守不住,则可作突围后保护转移的军力。这样一个太平天国后期的最重大最机密的军事部署,李秀成不仅只字未谈,还欺骗曾国藩说,这只军队将会不攻自遁。确实,不久后,这支军队就遁了,不过不是自遁,而是保护幼天王转入江西,与李世贤的大军会合去了。 李秀成刻意隐瞒的内容,才是实质性的,关系到今后的发展大局。至于那些奉承阿谀的话,不过是麻痹曾国藩兄弟的,要取得敌人的信任,不说几句敌方的好话与己方的坏话,那是不可能取的成效的。 可惜,曾国藩太过于“狡猾”,早已经识破李秀成的真实目的,不为所诱,这样的一条良计只好无所其用,李秀成的良苦用心也为其招来一个“忠王不忠”的骂名,真是千古奇冤。 日期:2010-09-24 01:46:02 幼天王一死,太平天国势难再有作为。首先是在长江北的扶王陈得才军首先崩溃,陈得才本人兵败自杀;在福建的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等军也在左宗棠的打击下覆败。启王梁成富部西北远征军奉诏救天京,归到河南边界,被阻截不得东,复折回陕南,旋与云南起义军蔡昌荣部联合,向甘肃进军,不久也遭镇压。 坚持战斗的只有赖文光一支,赖文光本随陈德才军回救天京,陈得才在安徽霍山兵败,大批部将陆续向清军投降,自己服毒而死。而遵王赖文光的部队建制却还大致完整。随后,赖文光与捻军领袖梁王张宗禹合作,把太平军和捻军合编,并被推为捻军新首领,他们继续沿用太平天国旗号和封号,“易步为骑”,继续开展对清斗争。 同治三年底,赖文光带捻军进入河南,会合各路起义军,声势大震。在河南邓州,捻军大败前来进攻的僧格林沁蒙古骑兵,同治四年初,又在鲁山大败僧格林沁军,阵斩护军统领恒龄、副都统舒伦保等多人。鲁山获胜之后,捻军又发挥其流动战术的特长,东逼叶县,北往襄城,冒着漫天风雪,进向新郑、尉氏;在鄢陵附近痛歼敌马队后,又南下西平、汝阳、正阳、信阳等地。待敌军抵达信阳时,又挥戈北上,经许州、睢州,由考城入山东。 捻军进入山东后,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四月,捻军在高楼寨设伏待敌。当僧格林沁军尾追而来时,赖文光等指挥部队将敌人诱至伏击地域予以围歼,阵毙僧格林沁及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等将官,消灭其所部万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僧格林沁死后,清廷又任命曾国藩统率湘淮军剿办捻军。曾国藩针对捻军善于流动作战的特点,实行“以静制动”的战略方针,在豫、皖、苏、鲁四省捻军经常活动的地区实行重点设防围堵,消灭捻军。曾国藩的这一策略使捻军活动困难,乃于八月与张宗禹分作两路作战,即东捻军与西捻军,分别在在皖、豫,鲁、苏一带边区活动。 同治六年,东捻军在湖北歼灭淮军郭松林部及张树珊部,再歼灭湘军彭毓橘部后,经河南入山东,陷入清军包围圈,被围于大运河、黄河、六塘河之间。到年底,东捻军全军覆没,赖文光率残部千余人向南突围,在扬州瓦窑铺被俘,不久在扬州被处决。 西捻军于同治五年从河南入陕,联合回民军,在陕西一带作战,同治六年初于西安灞桥大败清军。十月,为援助遵王赖文光的东捻军,张宗禹率军从陕北南下,经山西至直隶,逼天津,南下山东,被清军包围,张宗禹下落不明。 至此,这支在太平天国败亡后再支持斗争三四年的部队覆灭。 (完) |
第112节_天国不太平——闲话太平天国在线阅读_linjiadayuan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841 t:212-10871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8349a 大小:5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