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风流大唐-李世民和他的子孙们 |
第182节日期:2010-01-24 11:58:20
第64章问渠哪得清如许-李隆基的总理们(续三十五) 正所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晚唐杜牧还真是能一针见血揭示了世间兴替的真理。 反正当了40年皇帝的李隆基要娱乐,而且是不顾一切毫无顾忌地娱乐,最终的结果也可想而知。 其实,关于李隆基的深层失败原因不可能只归结于“红颜祸水”,这只不过是“为尊者讳”的矫饰掩盖而已,顾左右而言他,那样的话也有一点抬高了杨贵妃,正所谓“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个女人对政治的影响力,如果不是武则天那样的政治力量值超强的千古奇女人,对于有为皇帝那是无法左右得了的(所以有网友也说如果不是李治而是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也早已人头落地),反正晚年已经“自甘堕落”怠于政事不再励精图治的的李隆基,基本上政治前途也已经是岌岌可危,时间迟早问题,从他疏远贤人亲近小人,大封庸官奸吏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顺便保证了他没有好结果,会受到历史规律的严厉惩罚,说白了就是会死得很难看。往深里想,杨贵妃也只是他的历史“替罪羊”罢了,其他的基本上都是无稽之谈。当一切繁花落尽,如烟淡去,剩下的也就是让胭脂染成灰的隔夜香艳而已,甚至那种历史嗟叹都显得特别空洞和无力。 也正是因为李隆基封奸相李林甫开始,他自己就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这个历史大家范文澜也曾这样断言过,其实李林甫也是一个极具分水岭性质的重要人物,也正是李林甫下绊子疯狂迫害,才使开元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折戟沉沙,从而毁了唐朝的政治顶峰“开元盛世”,让李隆基创造了唐朝皇帝中第一个逃亡出京城的“奇迹”,正所谓“万事皆有因果”。 其实,张九龄也正是因为和奸中第一人李林甫的斗法,变成了李林甫专权的绊脚石而被奸党无情打击的。 之前,张九龄曾因为坚拒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的重金拉拢和贿赂,她派宫奴游说让他同意废太子而立她自己的儿子寿王瑁(也就是被皇帝父亲李隆基抢了老婆杨玉环的那个倒霉蛋)为皇帝接班人,而他不仅不同流合污还声色俱厉地斥责了武惠妃的特使,而结结实实得罪了武惠妃,虽然粉碎了一次未遂政变,却从此埋下了祸根。 后来武惠妃联合李林甫(因为他曾强烈反对李林甫为相)一起在皇帝面前百般诋毁张九龄,这个本来就使他处于十分凶险的境地了,而不知阿谀奉承为何物的张九龄居然还火上浇油极力反对李隆基属意的张守珪、牛仙客为相,简直就是超级“刺头儿”。和皇帝唱反调到如此猛烈的地步,张九龄的政治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尤其是那时的李隆基已经不是明君的情况下),不久以后,张久龄果然遭受了最无情的贬官和政治迫害。 日期:2010-01-25 09:30:16 第65章问渠哪得清如许-李隆基的总理们(续三十六) 反正,张九龄反对皇帝皇帝封官许愿的事情太多,那些被他强烈反对提干的人也全部结成了反对张九龄的“统一战线”,毫不犹豫地走向他的反面成了他的政敌,拼命在皇帝面前打他的小报告,后来因为张九龄反对的人也确实太多太猛(有时候真理还真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啊),李隆基后来也烦了,曾大声质问张九龄说这朝中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也开始大耍权力平衡的把戏,不然还真是有点“放羊”的味道了。 李隆基的态度至此,也算是不公开表态了,奸滑的皇家子弟李林甫当然不会放过打击政敌的机会,这个阻着地球转的老正经不倒,李林甫就没有发达日子,于是奸佞的李林甫从中挑拨离间,利用张九龄朝中好友严挺之营解王元琰以及他自己举荐的周子谅弹劾牛仙客两个事件为借口,大加“唱衰”,被李隆基罪为“阿党”(朋党),坐“举非其人”,先是落职尚书右丞,罢知政事;第二年还被赶出了京城,贬为荆州都督府长史。 据说,后来唐宪宗与臣下议论前朝政治得失时,大臣崔群曾说:“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时,臣谓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固已分矣。”这也就是张九龄是唐朝由盛转衰分水岭的理由之一。 张九龄被贬到荆州后,常为朝中的政治形势和国家命运忧心忡忡,郁闷异常,“每读韩非《孤愤》,泣涕沾襟”,因为张九龄本人就是一个忧国忧民又务实持重的人(和姚崇的救时务实又有点区别),他的性格不可能把此种恶劣的政治环境和形势超然物外,不然他就不是张九龄了,而张九龄的最可贵品质之一就是逆境中的坚守,不是谁都可以做到宁折不弯死而后已,简直就是一个为真理常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大无畏战士,尤其是“利字当头“的官场这种精神更是难能可贵,这也是他受到当时和后世政治家以及历史学家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所谓“岁寒知松柏”,张九龄确实是一个大写的人,有性格到令人麻痹。 好,最后我们来八一八关于张九龄有政治风度的一个历史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新旧唐书都有记载,很短而且也是大同小异的样子。据说张九龄身体比较虚弱,办公用的笏板“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自九龄始。”也就是说关于设笏囊,九龄同学又轻而易举地创造了一项“之最”。 可能大家都有疑问,也就是什么叫“笏”呢?其实笏就是笏板,据某些资料记载,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办公工具。也就是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或把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遗漏。据说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 说白了也就是类似于我们现代人在开会议事时常备的笔记本之类办公用具。 |
第182节_风流大唐-李世民和他的子孙们在线阅读_鼎湖听泉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924 t:218-88185]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989b3 大小:5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