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节
高天流云A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1-12-07 17:17:50
连载(2123)
风云跌宕的宋绍兴十年,岳飞第四次北伐的焦点集中在了七月十四日的颍昌府。对比之前的各次战役,会发现这次战斗的意义凌驾于所有之上。
它是独一无二的。
在张俊、王德撤军前,金军要多方向防守,谈不到重点针对岳家军;张王撤退之后,事发突然,两次郾城之战、小商河之战、临颍之战,这些战斗不管过程怎样结局如何,都是一个性质。岳飞防守,全力以赴保证帅帐稳定。
双方投入的军队数量,战斗的地理位置更决定了这些战斗只是局部的,只以杀伤对方有生力量为主的。而颍昌府截然不同。首先双方第一次成建制对抗,尽管岳家军一方仍然存在着岳飞不在本阵、精锐背嵬军四处分散等种种不利因素,但毕竟背依坚城,人数3万。这是开战以来决无仅有的。
之后要注意的是颍昌府的地理位置。
它的背后就是宋朝旧都开封城,在两者之间再没有州府级城市,这决定了它既是岳家军收复旧都占据河南的最后一块跳板,也是金国方面保住河南一地最后的防线。
它是双方的天王山,谁也输不起。
至少金兀术是输不起了,他豁出去了,带来了能找到的全部兵力。其中步兵数字不详,骑兵最少3万,出战的万夫长达到6人,他的女婿上将军夏金吾也在阵中,可以说这是河南境内的全部家当。
岳家军一方稍显惨淡。
兵力虽然达到3万,可细化一下实在没法乐观。岳飞所部12军,颍昌府里共有5军,分别是中军、踏白军、游奕军、选锋军、背嵬军。其中中军主力远在西京河南府,选锋军主力在其统制官李道的率领下正赶往颍昌,背嵬、游奕两军的主力在张宪的手里,踏白军全军都在,可惜他们是侦察兵。
作为全军精锐的背嵬军只有800骑。
连载(2124)
当天辰时(早7——9点)岳家军出城迎战。城防由董先、胡清率领踏白军负责,主将王贵带着中军、游奕军两部主力亲自出战,背嵬军全都交给岳云。
决战决胜由赢官人承担。
800骑背嵬军冲向10余万金军,这仿佛蜉蝣撼大树,片叶阻长江,双方的差距未免太大了。可就是这样,岳云居然冲破了金军的防线,深深地契入了对方的本阵里。阵势动荡,女真人以10万余众的军力,居然没法压制他,被这支不足千人的骑兵部队杀进杀出,予取予夺。
这让女真人震惊,一天之前他们还承受过杨再兴的冲击,以那人的勇力也不免葬身乱军,全体覆灭,这个岳云怎么能随心所欲,难道他远远强过了杨再兴不成?!当然不是,这时的岳云没有在决战前的6天里经历两次生死搏杀,没有在大雨中带着几十处战伤巡视防区,他与郾城第一战时的杨再兴相似,都纵横于汪洋一样不见边际的金军大阵中锋芒毕露。
更何况他身后带着的部队与杨再兴截然不同。
汉之虎贲,唐之玄甲,宋之背嵬。这是各自时代里军队的传奇,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玄甲骑也不过才1000人左右,却能定鼎国内立威突厥,铸就天可汗威名,到宋代时背嵬军以更少的建制面对更加庞大的异族军队,任务是必须取胜。
岳飞曾派人传令于长子——“不胜,先斩汝!”
岳云自辰时出战,过巳时,4个小时内出入敌阵数十回合,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身中战伤百余处,胜负未分,而身后有些乱了。
他的背后是主将王贵。这是岳家军第三号实权人物,为中军统制官。这人的胆略是有的,在北伐中能突破在张宪的前方,远离本部收复遥远的西京洛阳。可仍然稍显不足,不能支撑他没有丝毫游移地坚守自己的信念。这在不久的之后造成了灾难性的悲剧,而这时,他想到了后退。
背后是颍昌城,回城防守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关键时刻,血色的岳云来到他身旁,要求他决战到底,北伐已成孤军之势,尺寸之退必致溃堤之恨!
日期:2011-12-08 16:53:24
连载(2125)
一语惊醒梦中人,王贵老于战场,立即明白了眼前形势。过了河的卒子怎么可以退,哪怕把颍昌城的岳家军都拼光,对耗掉对面的金军都是值得的。
一切为了开封城,为了北伐攻势的继续。
战局重新胶着,这时不只是岳家军陷于困境,金军一方的压力更大。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全军参战,堪堪一个上午过去,不仅居于下风,连都元帅的女婿上将军夏金吾都在战阵中被岳云斩杀,这是震惊更是愤怒。四太子殿下已经爆炸了,这下子国恨家仇统统有,金兀术没有任何理由再一次退走。那么就用人命继续去填,他不信搅肉机一样的战场会让人多的那一方输!
他想的没错,战局一直混乱,岳云也好,背嵬军也罢,他们能劈开重重阻挡杀进杀出,可实际的杀伤人数却仍然有限,毕竟建制基数太少了,一但对方重新整合,局面就会和上一次一样。这很像球赛里后卫所面对的宿命。
前锋失败多少次都没事,后卫只要败一次,就丢掉一切。岳云必须时刻保持住进攻的态势,他只要有一次陷在敌阵里,那么一切就都无可挽回。可时间挪移,太阳已经接近正午。辰、巳、午,共三个时辰,也就是6个小时,这是怎样的一种坚持。
战场上的转机出现在颍昌城的城墙上,岳家军还有一部分人马负责防守,为首的人是董先。他的名字远不如牛皋、杨再兴、张宪等人响亮,可他在历史里的印迹非常显赫,只提一点,在岳飞第三次北伐因为粮草原因不得不班师时,为全军押阵后撤的人就是董先。
他阻挡追赶的李成,几乎生擒这个当时号称伪齐第一名将的叛徒。这时踏白军出战,成了压垮金兀术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样激战6个小时,被岳云、王贵耗尽了战力的金军再也没法支撑,潮水一样向北方败逃。而岳家军只是象征性地追击了一下,再也没法做出别的反应。
连载(2126)
留在颍昌城下的东西足够多了,金军当场阵亡了一个万夫长,另一个叫粘汗孛堇的副统军万夫长重伤,抬回开封后死了。千夫长被格毙5人,活捉的女真千夫长阿黎不,汉人千夫长王松寿、张来孙以下共78名大小将官。
其它的林林总总难以计数,很有可能也没法去数,颍昌城一来离崩溃只差一点点,二来有更重要的事去做,与之相比,战场上的死人一点意义都没有。
七月十四日颍昌之战结束,十六、十七、十八日是岳飞转守为攻的日子,一个在传说里若隐若现,在分析里可以证实,在怀疑者眼中纯属虚构的战斗在进行中。
——朱仙镇大捷。
朱仙镇位于开封西南45里处,在这里,在611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在那里岳飞以500名背嵬军大破金军十余万众。这个说法在史书中可以找到根据。
《宋史·岳飞列传》卷365中记载:“……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飞檄陵台令行视诸陵,葺治之。”
这是正史。
看私史,南宋史家吕中在《中兴大事记》一书中记载:“……其战兀术也,于颍昌则以背嵬八百,于朱仙镇则以背嵬五百,皆破其众十余万。虏人所畏服,不敢以名称,至以父呼之。”
不信的依据也很有来头。
分别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这两部史书号称良史,是历代以来研究宋史的重要依据。这两本书对岳飞的观点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对第四次北伐的记录则混乱不堪残缺不全,连颍昌之战的记录都缺失了一部分,更不用说朱仙镇如何。
于是反对的人找到了所谓的依据,籍此认定朱仙镇事为子虚乌有。真的这样吗,其实只要顺延着这条线继续向上搜寻就会知道真相。
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为例,它的作者是李心传。李心传于14岁左右时跟随他父亲李舜臣住在临安,李舜臣时任宗正寺主簿,掌握官藏史书,李心传近水楼台,从小浸淫于此中,长大后科考不中,转而写成《要录》一书。
不求功名者,立书之心颇正。据此看来,这本书应该可信。但是很不巧,他出生时岳飞已经被害27年,他读史时岳飞已蒙冤41载。这段时间里秦桧等奸贼早已毁掉了几乎全部关于岳飞的资料,逼得岳飞的后代想回顾先人的英烈事迹都无法找到官方信史的支持。
这种前提下,他写了些什么,遗漏了些什么,缺失了什么,不问可知。而岳飞的足迹散布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里,没有谁能彻底抹杀,只要想找,它们一直都在。哪怕在敌人的史书里,都有端倪可查。
调用缓存:82d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