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节
高天流云A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1-12-1217:04:08
连载(2129)
赵构的圣旨到,令岳飞即日班师。
远隔千里,中涉大江,临安城的反应精确到这种地步。自从北伐以来,圣旨像天雷一样神出鬼没,每一次都在最关键的时刻降临。
比如刘锜在顺昌城胜负未分时,比如岳飞兵力铺开将胜未胜时(令张王退兵),比如这时再前进一步岳飞就将收复开封时。
这是怎样做到的呢,难道赵构时刻关注战场,身边快马准备,发现情况立即出发吗?不是,皇帝下命令是要从全局出发为帝国整体利益考虑的,是要走一整套合法程序的,中间很多人很多部门一体配合才行。
这一次令岳飞撤军,由御史罗汝楫发起。罗说,张俊、王德已撤军,刘锜也在撤退之中,岳飞孤军在外,兵微将少,民困国乏,怎能言胜。再深入的话,完全是对国有资产的不负责任。
说得有理。
整个御史台响应,提交宰执审核,上报给皇帝,请示批准。赵构考虑到大多数干部都这样想,觉得这能体现出大多数人的利益,于是批准。
以上意味着什么,这不一场闹剧,是整个国家上层建筑都在阻止岳飞,是南宋作为一个国家,走了绝对的合法程序之后,阻止自己的军队收复旧京故都!
莫明其妙,奇哉怪也。
可偏偏就是发生了,我想我之前说过的话是不准确的。金兀术的命不是好,不是每到危难时都有汉人帮他,而是随着危难的等级,汉人的帮助力度都会随之升级。比如这一次,整个汉人的最高权力层都在帮他。
为什么啊?!
这句疑问千年以后有人问,当时迷茫的人更多,最痛苦最无助的当属岳飞。他接到诏书之后悲愤填膺,怎么都想不出来为什么要班师。
他给赵构写了一封回信,摘要如下——“……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闻之谍者,虏欲弃勘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连载(2130)
这段话一针见血,道尽了当时的形势。
一直有专家教授说,岳飞孤军深入,虽然全是胜仗,但潜力已尽,怎么能以一军抗金人全国?所以无论怎样,他都是强弩之末了,不退兵就一定全军覆灭。所争者,不过是在何时何地以怎样的方试失败而已。
看着是很理智啊。
不过请问,金人全国的力量是什么,现在的确是金兀术的河南一部在对抗岳飞,他们还有河北、原辽国等其它疆域的守军、物资没有参战。但是能搞过来吗,女真人敢吗?
之所以派去守军,就是因为有敌人在。看金国的邻居们,西夏从始至终没有真正服从过任何一个国家,别说是金国,连后来的成吉思汗他们都敢背后搞小动作。从这里敢撤军南调吗?不敢;
更远的北方,耶律大石创建的西辽已成幅员堪比原辽国广阔的超级大国,与金军几次鏖战,不仅不落下风,还重创了远征的金军。只是在反攻金国时,还力有不足。
这样的死仇窥视,金国敢置之不理吗?同样不敢。
女真人发展得太快了,国土面积骤增千百倍,第一代的战士们却死伤老病,很多时都是契丹、奚、汉人等异族军队在支撑门面。尤其是在汉地,岳飞连战连捷,金兀术想征兵,都没人搭理。在这种局面下,凭什么说岳飞潜力以尽,金兀术将反败为胜?
颍昌之战,是夺河南的天王山,谁赢谁胜,而过了河南之后,黄河北岸一马平川,直到燕云都无险可守,这一点是两宋战史的铁律,任何人无法扭转。当此时,在纯军事角度来看,岳飞已成无法遏制之势,复开封、渡黄河、收河北甚至夺燕云都在意料之中。
至于所说的物资粮草,更是不值一谈。中原大地上全是汉人,军队可以无限制扩充,物资可以每到一地随时调用,联结河朔的成功让岳飞再不用顾忌前三次北伐时的粮草问题。他的前面是一条光明之路,只要他向前,他将赢得一切。
喜欢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请大家收藏网址:(mn8848.com) 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调用缓存:4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