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节
相生金水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3-02-2019:46:59
【第148节】【番外篇】《荣枯鉴》的智慧(一)
我们常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请问:具体体现在哪里?
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答案,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肤浅的来看,至少体现在中国古代富有智慧的书籍比较多。
在这里,让我们暂停一下跟随历史故事前进的步伐,先停下来歇一歇,一起来看一本书——《荣枯鉴》。
《荣枯鉴》的作者叫冯道,是五代的宰相,此人一生经历了唐晋汉周四朝,先后分别为六位皇帝打工,为了表明自己的资历以及纵横职场之轻松,自称“长乐老”。
笔者曾经在前面说过,爱读书的人要选择书先要看这本书的作者,一本书的作者如果很有能力,或者说很有经历,他的书必然也不会太差,同样如果一本书写的很棒,那么书的作者也不是个简单人,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不用阅读,只看作者的经历也知道:书肯定有干货!
闲言不叙,直接切入正题。
《荣枯鉴》第一卷,叫“圆通卷”,前两句是这么说的:“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这句话作为《荣枯鉴》开篇,作者无非是先摆明自己的善恶观,后面的一切观点都是基于作者的善恶观来展开。
冯道在开门见山的位置写了这么两句,笔者认为其意义对于我等职场人士是很重要的。
读到“善恶有名”的“名”字时,不知道各位读者联想到了什么?
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先来说说《道德经》的这句话。
很多人的理解是:“天道”是不能被人所描述和谈论的,你只要张嘴说那就不是“天道”本来的样子。
很多的书籍都是讲了大概这样一个意思。
大家可以顺着这个意思往下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老子岂不是自己扇自己耳刮子?
既然对于“天道”,只要是谈论,那就会有所出入,就会不准确,那老子后面说的那些内容岂不是没有意义了?
干脆都别看了,反正老子自己都说了,只要是说出来就是不靠谱的。
是这样理解吗?
个人认为,这里的“名”和《荣枯鉴》刚才提到的“善恶有名”中的“名”意思一样,意思就是:被人们所定义。
个人认为,老子的意思是想告诉后来人,“天道”是不能被人尤其是某个短时期内的权威所人为定义的,进而,也就相当于在鼓励我们去重视天道,积极探讨天道,善于遵守天道。
但是老子没有任何反对大家讨论天道。
说白了,老子的意思是,要想深刻的理解天道,就不要囿于人的一些描述和定义,要重视客观规律实质本身。
这么说,恐怕各位读者觉得有些抽象吧!
不要担心,比较幸运的是,《荣枯鉴》的第一句话,正好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道德经》的第一句话。
何解?
先解释“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这句话。
这句话很鞭辟入里,一看就是有一定职场经历的人才能说出的话,意思是:善良和邪恶都是人们定义的,既然是被人所定义的,那么善良和邪恶就不是能够绝对分开的,所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做事情不拘泥于通常所谓的“善”和“恶”。
讲到这里,笔者要说一下,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好人,不要做一个邪恶的小人或者坏人。
所以,小孩子每次看到喜羊羊打败灰太狼夫妇都会欢呼,蓝精灵每次打败格格巫都会跟着高兴,希瑞每次打败霍达克都会跟着感动,黑猫警长打败一只耳、食猴鹰、吃猫鼠、偷红土的贼之后都会跟着兴奋。
每一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善恶分明,势不两立,非黑即白,受到这样教育的我们的脑子里面,绝不存在介于中间地带的“灰色”的存在。
而每一个20岁之后的人,随着涉入社会,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原本就不存在绝对的黑和白,相反,一切都是不同程度的灰色,只不过是构成这些灰色的黑白两色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
所以说,既然世界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阴阳两个极端,所有一切事物都是阴阳的混合物,那么善良和邪恶这一对反义词,当然也一样: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善良和邪恶!
先表明这个意思,然后冯先生又提出,有智慧的真正的智者在职场中(其实更是在生活中)所作所为不要过于拘泥于“善恶”的表面概念。
为方便大家理解,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电影《甲方乙方》,冯小刚抽着烟对葛优大概说过这样一个比喻:平时注射吗啡是吸毒,这是“恶”,给一个痛苦疾病发作的病人打一针,可以缓解痛苦,这就是“善”。
然后你提一个这样的问题,必须让人家回答yesorno:给人注射吗啡是对还是错?
不管回答yes还是回答no,都不对。难道不是这样吗?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心理年龄大于20岁的人,都应该要树立这样的是非观,这样,你才真正走向心智的成熟。
回过头来,再看《道德经》开头的那十二个字,就能够理解老子所说的“天道”为什么一旦被人们“道”和“名”了之后,就不是“常道”和“常名”了吧?
总之,冯道在《荣枯鉴》的一开头,就重点强调为人处事不要拘于“善恶”的表面定义,对我们这些职场人士,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创建缓存:51aec 大小:5K